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一篇传记。
B.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在嗡嗡地闹着。(“蜜蜂”是名词,“嗡嗡”是拟声词,“在”是介词)
D.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升起来了”是动宾短语,“淡淡的月光”是偏正短语)
2、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周末晚饭之后,一家人坐在客厅聊起了未来。小海说:“我现在特别喜欢看童话,我想象我能成为一个童话作家。”
A.爸爸说:“你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支持你。”
B.哥哥说:“你不要做白日梦了。”
C.奶奶说:“不要当作家,作家不赚钱。”
D.爷爷说:“你看看隔壁单元的小航,数学都是考满分。”
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思路是: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B. 《巍巍中山陵》一文从内容看,“巍巍”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或明或暗地扣住了“巍巍”这个显著特征来进行说明、描写。
C. 《凡尔赛宫》一文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对其内部的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园,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D. 《黄鹤楼》和《于园》两文在语言上的相同点是句式多变,多用对隅。
4、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萧红写的一篇人物传记,本文捕捉鲁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B.《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最后一课》是法国都德创作的一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南宋司马迁主持编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本文以对话为主,“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就出自本文。
5、下列加点字音形无误的一项是( )
A.呜咽(yè) 亘古(gèn) 选骋(pìn) 酣然入梦(hān)
B.憎恶(zēng) 诘问(jí) 咳嗽(sou) 马革裹尸(guǒ)
C.揩汗(kāi) 愧怍(zuò) 取缔(dì) 怏怏不乐(yàng)
D.粗拙(zhuō) 滞笨(zhì) 哀悼(dào) 迥乎不同(jǒng)
6、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②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
③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④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
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补 (xiào) 愧怍(zuó) 晌午(sháng) 兀兀穷年(wù)
B. 震悚 (sǒng) 哽住(gěng) 自矜 (jīn) 鲜为人知(xiǎn)
C. 谰语(làn) 污秽(huì) 镐头(gǎo) 仰之弥高(ní)
D. 亘石(gèng) 郝叟(hǎo) 字帖(tiè) 迥乎不同(jǒng)
8、文言文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⑴撒盐空中差可拟 _________ ⑵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
⑶相委而去 _________ ⑷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分别找出敬词(对别人的尊称)和谦词(对己称呼)各一个。
敬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 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谢太傅更赞赏谁的才气?请说明理由。
9、请根据展板(二)的要求,完成任务。
(二)诗词中的节日
|
(1)补全诗句。
(2)上表有一处“节日”与古诗词名句不匹配,这处是( )(填序号)。
10、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登“天眼”的老人
马步升
①一路有雨,雨不大,一路有风,正好不热不冷。从贵阳出发,颠簸几个小时后,一位杰出科学家的身影,穿行在风雨中,震荡在人们心目中。
②要去观摩中国天眼了,公告牌介绍得很清楚,从这里到达中国天眼的位置,一道木质台阶如天梯,一阶阶盘旋而上,视角所限,阶梯如一块块木板,看不出阶梯之间的层次。
③依旧是风,依旧是雨,在春雨春风中,映山红围绕阶梯,挂满山坡。前天,平地行走已是勉力而行,这么高,还有这湿滑的阶梯,能够攀登上去吗?我心里不仅嘀咕起来。
④吵吵嚷嚷中,一个旅行团出现了,全由老年人组成,年纪最轻的也是古稀之年了。他们在阶梯前集合完毕后,女领队介绍了阶梯的情况,有多陡,有多湿滑。她建议大家自由选择,“在下面看看,不要上去了”。有几个老人不假思索大声说:“上!这幺远的路,干嘛不上?”一些老人互相商量一会儿,表示也要上去。还剩几个老人,低头思量一会儿,畏葸再三,摆摆手,显然是放弃了。
⑤这时,率先表示要登山的一位老人往前几步,站在这几位老人面前,点着他们说:“你,今年才76;你;你,在我面前,还是个小毛头,我落下过一场活动吗?”
⑥所有的老人几乎同时愣了一下,然后互相看看,好似集体犯了错误。一位老人举起一只拳头:喊了一声:“上,都上,不到天眼非好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回头嗔道:“什么时候都改不了你那‘大男子主义’。别忘了,不管出门还是在家,都是我在照顾你!”刚才说话的老人马上改口高喊:“不到天眼非好女!”这对老夫老妻的幽默引来大家一片笑声。说话间,那个自称年纪最大的老人,健步走在最前面。
⑦我想看看老人们到底能否爬上山头。俗话说,老者不以筋骨为能,八十黄忠不服老,只是态度,身体情况还是得实事求是,毕竟是一桩体力活儿。起初,我跟在老人后面,大多数老人开始休息。刚才他们在决定上山与否时,我也在场,他们不时瞥我一眼。我估计他们要到此为止了,怕他们难堪。
⑧台阶确实陡峻而湿滑,一脚踩上去,必须踏稳了再举步。爬到后来,都要举全身之力。漫山的青松翠柏环绕,细雨打在树梢;轻的风,细的雨;最是那映山红,花枝轻柔,似乎懂得自己正是人们心仪的美丽。被夹持在树木花草间的木质台阶,好似恢复了生命,在脚下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时而传来人语,在风雨草木的过滤下,前后望去,此时此地唯我一人。切莫急,缓一缓,恢复体力,俯仰之间,体味一番天高地阔。
⑨不一会儿,脚下人声渐近,低头看,而走在最前面的依旧是那位自称最年长者。他气喘吁吁,边走边回头招呼同伴,而脚下看起来却相当轻捷。他朝我微微一笑:我也回以微笑。我知道他们要在此处休息,便离座而去。
⑩终于爬上了制高点。天上云雾缭绕,有篮球场那么大的一块蓝天刚从云雾中露出来,又迅速隐入云雾中。低头,中国科学家的惊世杰作!所有的人都在低头观摩,举着各式照相机、手机,一边想,那些老人能否到达制高点?究竟有几个人能够到达目的地?几乎是前后脚,一些老人已经上来了,率先到达的竟然又是那位自称年纪最长者!
⑪说实话,我心下有些愧怍,凭什么怀疑那些老人的体力?人老了,体力固然是要下降的,但除了体力,也从来都是热情和毅力。今天游人众多,许多年轻人止步山下,或半途而返,比他们年轻一些的人,爬上来了,心事已了,便要返回了。也许,出来一趟不容易,老人们兴致使格外高,转着圈儿从不同角度观摩,兴致勃勃,游玩着,也不忘盛赞这盛世辉煌。他们都是经历过无数世事风云的人,他们更能体察到中国天眼后面所蕴藏的微言大义。
(选自2019年11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
①一位老人举起一只拳头:喊了一声:“上,都上,不到天眼非好汉!”
②他气喘吁吁,边走边回头招呼同伴,而脚下看起来却相当轻捷。他朝我微微一笑:我也回以微笑。
(3)第②段为什么要清清楚楚的写到“从这里到达中国天眼的位置,共需攀登668级台阶”?请简要分析。
(4)文中第⑪段中这样写道:“人老了,体力固然是要下降的,但除了体力,也从来都是热情和毅力。”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11、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的小夜曲就象是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直到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很年轻的林子,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象一曲幽幽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象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只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将那把锔子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地诅咒:“我真是一个白痴,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
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座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我,她说:“是我打搅了你么?孩子。不过,我每天早上都在这儿坐一会。”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拉了,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孩子。”如果她的耳朵不聋,一定早就捂着耳朵逃掉了。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现我变了,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但我不会坐在木椅子上练习,而以前我会的。不知为什么,总使我感到忐忑不安、甚至羞愧难当的是每天清晨我都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妇人全力以赴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并且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带给她快乐和幸福。更要命的是我常常完全忘记了她是个可怜的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从她的表情中我知道她现在的感觉一定不是在欣赏锯床腿了。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而你竟说她是聋子!”
后来,我已经能够熟练地操纵小提琴,它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好。在不同的时期,我总会遇到一些大家组织的文艺晚会,我也有了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1】原来“我不敢在家练琴”,后来“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请说说为什么发生这种变化?
【2】“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使妹妹大吃一惊,妹妹大吃一惊的原因有哪些?
【3】为什么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4】看完文章,你觉得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5】“唯一的听众”中“唯一”的意思是___________,表明_____________,表达了“我”对老人的___________之情。
【6】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在文段中出现了几次,从老人的眼神里,“我”读出了什么?
【7】生活中,也有人像老教授一样鼓励过你吗? 请联系自己的实际事例,谈谈这种教育方法对你成长的影响。
12、根据要求写作。
……别说我们还太小,其实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年少而敏感的心弦,常会于不经意间被轻轻拨动,妈妈的唠叨,其实我懂;老师的眼神,其实我懂;同学温馨的鼓励劝告,其实我也懂;自然界滋润万物的雨水、无私的春风、感人的画面、美丽的故事、课文中的形象作者的意图……其实有好多我都能读懂。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像,深刻的哲思,会一瞬之间漾遍全身,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
以“_______,其实我懂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③书写正确、规范、美观。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