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尽管我们很渺小, 必须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对父母,我们是他们安享晚年的 ;对朋友,我们是他们 的对象。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要敢于说“我很重要”,这样,你的人生才会翻开新的一页。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星球上的无数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A. 所以 保障 喋喋不休 B. 但 保障 倾诉衷肠
C. 而且 保证 倾诉衷肠 D. 就 保证 喋喋不休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将牛年春节过得特别又温馨。虽然少了春运大潮的颠沛流离,但快递员手中大大小小的包裹,仍帮我们把“心意”送到亲人身边。
B.这位姑娘心思缜密,做事能够抓住重点,说起话来也是海阔天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C.锣鼓欢腾的醒狮表演、字正腔圆的京剧选段、不期而至的千手观音舞蹈……“2021巴拿马世界华人春晚”高潮迭起。
D.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和慰问。考察行程中,有许多细节耐人寻味。
3、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莲蓬(péng) 徘徊(pái) 覆盖(fù)
B. 慈怜(cí) 祷告(dǎo) 攲斜(jī)
C. 荫蔽(yīn) 并蒂(dì) 倾侧(qīng)
D. 匿笑(nì) 菡萏(dān) 繁杂(fán)
4、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是伟大的民主战士,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说和做》前半部分表现闻一多“革命家的方面”,后半部分表现闻一多“学者的方面”。
B.《邓稼先》一文,从多方面凸显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表达了作者杨振宁对他的敬仰、钦佩。
C.《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感激、敬佩和怀念之情。
D.《老王》一文中,杨绛以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去体会老王这样一个身份低微却有一颗金子般心的人,表达了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5、下面诗句是右图古诗的后两句,下列填入诗句横线处,更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________便不同。
A.牡丹
B.梅花
C.菊花
6、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
A. 燕(yān)然 选聘(pìn) 调羹(gēng) 气冲斗(dǒu)牛
B. 殷(yīn)红 迸溅(jiàn) 亘(gèng)古 目不窥(kuī)园
C. 迭(dié)起 稠(zhǒu)密 矜(jīn)持 鲜(xiān)为人知
D. 校(xiào)补 吞噬(shì) 污秽(huì) 海市蜃(shǔn)楼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殉(xùn)职 干涸(gù) 抽噎(yī) 忧郁(yù)
B. 狭隘(yì) 坍(dān)塌 哭泣(qì) 叮嘱(zhǔ)
C. 热忱(chéng) 慷慨(kāi) 晕眩(xuàn) 嗔(zhēn)怪
D. 纯粹(cuì) 恍(huǎng)惚 怂(sǒng)恿 蹒跚(shān)
8、狼(节选)
蒲松龄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以:________ 洞:_________ 乃: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请在文中找出表现狼生性狡猾的语句。
9、古诗文默写。
(1)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 ,是知也。”(《〈论语〉十则》)
(5) 曹操的《观沧海》中,借奇特的想象表达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①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有删改)
【注】①耄耋(mào dié),指老年,高龄。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耋,七八十岁的年纪。
【1】请分析开头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3】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 (魏巍《我的老师》)
蔡芸芝老师和张梦庚老师多是极普通的老师,可两位作者都认为他们伟大。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两位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蔡芸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梦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中的老师和“我”给了你哪些启示?请任选一个说一说。
11、精读《朝花夕拾》相关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语段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语段二]: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语段三]: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心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语段四]:“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1】(名著·内容概括)认真阅读以上四个语段,请分别概括童年鲁迅遭遇到了哪些事?
【2】(名著·形象分析)从上题归纳的这些事中可看出童年小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语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3】(名著·内容评价)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大鲁迅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结合四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4】(名著·阅读实践)语段二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某社区为宣传“孝文化”,计划在社区墙面绘制《二十四孝图》。假设你是社区一员,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你结合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向社区反馈你的意见。
1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忠诚的朋友千金难得。请你以“朋友”为话题完成本次写作任务。
要求:①题目自拟,题目中必须包含“朋友”一词,但不能直接以“朋友”作标题;②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③文章不限文体,贴近生活、言之有物即可;④认真书写,力求美观,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