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雅安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参加会盟的共有十二个诸侯国。魏惠王在各路诸侯面前摆出了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并对诸侯发号施令。这反映了当时(     

    A.争霸斗争趋于激烈

    B.宗法分封制被破坏

    C.国家统一趋势明显

    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 2、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颁发给农民土地使用证。据此分析,土地革命(     

    A.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保障了国民革命胜利

    D.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 3、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要求“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据此可知,上述思想和原则(     

    A.有利于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加强了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建设

    D.为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 4、以下是史料记载的宋代体育娱乐活动情况。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运动项目

    史料记载

    相扑

    《梦粱录》:“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

    马球

    《东京梦华录》:“琼林苑宴殿南面有横街,牙道柳径,乃都人击毬之所。”

    捶丸

    《捶九》:“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A.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

    B.体育运动备受政府重视

    C.农民阶层的生活状态

    D.崇文尚武思想受到推崇

  • 5、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与列强签订的诸多条约的用语中,无论是彼之要求还是中方允准,均为“乞恩”“恳恩”以及“圣恩”“天恩”等词。此外,在《望厦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还降谕道:“国家抚驭外夷,一视同仁,断不使彼此稍分厚薄,致启争端。”这可用于说明(     

    A.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源

    B.传统思想制约近代外交活动

    C.中外民族矛盾逐渐弱化

    D.清廷已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 6、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并不试图直接统治周的所有领土,而是派出亲属或可靠的大臣率军去被征服之地,建立有城墙的要塞……这些诸侯被赐予爵位,对于周王,他们有提供兵役、缴纳贡赋的义务。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 7、1960年,鞍钢公司创造出“鞍钢宪法”,指的是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实行工人群众、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三结合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该制度体现了(     

    A.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D.生产技术的革新意识

  • 8、《全球通史》中提及“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能支撑其观点的是(     

    A.已经打破“市”“坊”界限

    B.三教合一完成

    C.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D.开通丝绸之路

  • 9、《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我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 10、与西方个人主义以自我回归、以个人为本位的倾向性原则不同的是,早在1916年,陈独秀即明确提出,个性解放者当“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傅斯年也提倡“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与西方相比,当时中国“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内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B.文化激荡与民族危机的双重影响

    C.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D.青年学生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先锋

  • 11、战国时期,某政治家提出,“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一主张出自(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 12、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交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刺激海外贸易的发展

    B.遏制地主势力的膨胀

    C.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D.大力地加强人身控制

  • 13、下列辛亥革命背景选项中,属于偶然性因素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为武装起义

    D.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及政党成立

  • 14、敦煌飞天壁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艺术形象。它融合了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等多种元素,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形成这种艺术形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雕刻技术的进步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绘画技术的精湛

  • 15、毛泽东在1937年9月29日《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中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否只是限于国共两党呢?不是的……两个党仅是这个统一战线中的一部分。抗日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这一论述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民性和广泛性

    B.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势被扭转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收效显著

    D.国共团结抗日精神日益凸显

  • 16、随着粮食生产的增长,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加工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宋朝农村中出现了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的专业户,专门经营蚕桑、茶、菜、漆、花、果、蔗等。嘉泰《吴兴志》说“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富室育蚕有致数百箔,兼工机织”;陈旉《农书》记载湖州农家“唯藉蚕办生事”。材料反映出(     

    A.江浙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的趋向

    D.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

  • 17、下面是某高一学生在学习秦朝历史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公元前 230—前 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 18、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歌舞、器乐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食品,逐渐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材料表明当时北方(     

    A.少数民族普遍汉化

    B.统一条件逐渐成熟

    C.民族之间交流发展

    D.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 19、下列遗迹、遗物反映着长江流域的某个文化遗存。这一文化遗存是(     

    A.牛河梁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大地湾遗址

  • 20、1875年2月,英国人马嘉理擅自带领英军闯人云南,因枪杀当地居民被民众反击打死。李鸿章处理该案时说:马嘉理未经中国同意,擅领军进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可见,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     

    A.借国际法实行妥协退让

    B.揭露了英国的侵略野心

    C.竭力维护中国民众权益

    D.已经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 2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突出的原因是(     

    ①社会变革与发展激发了文艺的创作活力

    ②民族交融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

    ③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文化的传播

    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产生了需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22、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7月,但并不清楚具体时间。陈公博当年写的游记《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中用隐晦的语言记述了这次会议,学者邵维正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证出大会开幕于1921年7月23日。由此可见(     

    A.游记和回忆录史料价值不高

    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C.探寻历史真相需要多元互证

    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 23、清朝建立后,在东北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等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在内蒙古建立盟旗制度,并在中央设理藩院直接管辖这些地区。这反映出,清代(     

    A.地方行政区的增多

    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统治进入全盛时期

    D.拥有比前代更大疆域

  • 24、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均以“旧式水师”抗御西方列强的入侵,没有进行过一次像样的海战。而到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与日军发生了诸如黄海大战这样大规模的海战。这一变化(     

    A.改变了中国“弱国”形象

    B.有力地捍卫了中国的海疆

    C.体现了维新新政的成效

    D.得益于“师夷长技”的开展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唐朝加强皇权的中央官制是___________

  • 26、请以不同标准,对下列历史人物进行分类。

    ①徐光启     ②汤显祖     ③王夫之     ④吴敬梓

    ⑤宋应星     ⑥孔尚任     ⑦曹雪芹     ⑧顾炎武

    (1)思想家: ;(2)科学家:

    (3)戏剧家: ;(4)文学家:

  • 27、 _____________》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_____________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28、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

  • 29、条约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________、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________;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________。《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30、结合所学知识填注下表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政体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共和制

    行政权

     

    皇帝、宰相

    总统

    总统、内阁

    立法权

    议会

    议会

     

    议会

    权力中心

     

    皇帝

     

    议会

    特点

    君主“统而不治”

     

    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相同点

    ⒈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

    ⒉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 3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_______在北京召开。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 上来,实行______的战略决策。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些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开启了________________

  • 32、金朝建立1114年,________的首领________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________府,也称上京。

  • 33、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________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________,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________不足,以及当时的________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 34、袁世凯夺取胜利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的威胁利诱:攻陷汉口、汉阳,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和议;对清政府施压

    ________国等列强的支持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________,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________,清帝下诏退位。

    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__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新旧世界的剪影(局部)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各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裁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

    ——蔡上司《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二: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1)列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2)从察举制度的名目来看其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这种制度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造成了什么后果?

    (3)根据材料,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科举制度下也有许多科目,为什么“唐朝进士科特盛”?

    (4)简要评论材料三的观点。

  • 37、秦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条件?(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思考)

  • 38、对应题:

    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亮色,也有不同的时代积弊,请将下列左侧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时期与右侧的时代弊病相对应、(把右個序号填入左便空中)

    时期                           弊病

    东周                         A.财政和国防虚弱,饱受少数民族侵扰

    秦朝                           B.藩镇节度使叛乱.,造成王朝盛转衰

    汉朝                         C.封邦建国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唐朝                           D.豪强势力过度膨胀,逐渐削弱了皇权

    宋朝                         E.民族歧视政策严重,疆域辽阔难以控制

    元朝                         F.赋役綮重和刑律严酷,引发农民反抗

  • 39、试从时间、动力、生产组织形式、科技含量、交通工具等方面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及它们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动力

     

     

    生产组织形式

     

     

    科技含量

     

     

    交通工具

     

     

    社会时期

     

     

    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