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朝创立行中书省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制度( )
A.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
B.造成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C.削弱了地方行政能力
D.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
2、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实施这一决策的原因主要是( )
A.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B.东部地区已基本实现工业化
C.社会主义经济正在稳步发展
D.日趋紧张的国际和周边形势
3、如表反映了1937—1945年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数的变化,对此解读恰当的是( )
年份 | 1937 | 1939 | 1940 | 1942 | 1945 |
八路军人数 | 80000 | 270000 | 400000 | 340000 | 1028893 |
新四军人数 | 12000 | 50000 | 100000 | 110960 | 268591 |
A.军队奋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B.中共领导的军队数量持续增长
C.皖南事变导致了当年八路军减员
D.抗日战争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
4、“钦差”称谓出现于元代,而在明洪武时期的官方文书中已较多使用。普遍认为钦差大臣是中国古代“皇帝临时派遣至地方处理重大事务的一种特殊的‘官’”。明代的钦差多数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明代的钦差( )
A.拓宽了官员上升的通道
B.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C.体现了中枢机构的异化
D.解决了朝廷内部矛盾
5、针对1962年以来农村地区出现包产到户的新情况,邓小平表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 )
A.地方自主权明显扩大
B.摆脱“左”倾错误的束缚
C.经济政策有所调整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确立该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八大
B.中共十九大
C.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D.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7、2002 年中共十六大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8、“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上述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代咸阳
B.汉代洛阳
C.唐代长安
D.宋代开封
9、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表),这说明( )
阶段 | 时期 | 对辛亥革命的判断 |
第一阶段 | 从建党之初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遵循阶级革命逻辑,把辛亥革命判定为一次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第二阶段 | 从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以前 | 阶级革命话语淡出,民族复兴意蕴凸显,辛亥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功绩被重新挖掘 |
第三阶段 |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 | 遵循民族复兴逻辑,把辛亥革命看作近代以来民族复兴运动中一次伟大而艰苦的探索 |
A.辛亥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B.中国共产党否定了唯物史观
C.历史评价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D.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过于主观
10、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元朝地理方位示意图。下列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由宣政院管理
B.②设西域都护府
C.③派遣驻藏大臣
D.④设澎湖巡检司
11、与下图所示情况有关的条约( )
A.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B.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C.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2、美国为了阻止某次会议的召开,把矛头首先对准新中国,捏造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这次会议是( )
A.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1955年亚非会议
13、下图所示为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对华贸易数据情况(位:十万英镑)。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英国走私鸦片意图扭转贸易逆差
B.英国对华正当贸易利润稳定
C.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的手工业品缺乏竞争力
14、《梦溪笔谈》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京师久旱,沈括通过对当时空气中水气条件的分析与判断准确地做了一次降雨预报。南宋《数书九章》中列有“天池测雨”“圆罂测雨”“峻积验雪”“竹器验雪”等算题。这些科技成就( )
A.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
B.系统总结前人的经验
C.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D.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1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可知郡县制的特点是(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被后世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C.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地方权力加强,郡县独立性强
16、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我国(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
B.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C.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D.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17、十六国时,后赵开国皇帝羯族人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政治上,推行九品中正制;经济上,劝课农桑,核定户口,征收田租户调;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后赵的上述举措( )
A.助推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B.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C.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D.发展并创新了中原典章制度
18、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下列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
19、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军、伪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牵制敌人兵力近30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遍布华北、华中9省。当时,敌后斗争( )
A.促进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B.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
C.加速了中华民族抗战的胜利
D.率先在占领区展开反攻斗争
20、关于明建文帝的下场,《明史》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然而也有明朝民间传说认为建文帝并未被大火烧死,而是剃发为僧,流亡到云南。云南一块石壁上所篆的“流落江湖数十秋”乃建文帝所为。也有野史称朱棣“遣胡濙巡天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并于晚年找到。据此,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历史的记述充满主观性,只有借助于考古学才能弄清其真相
B.民间传说相对科学,由于其不受政治立场的影响,更为可信
C.今人已经无法弄清历史的真相了,读者应各取所需,自圆其说
D.历史的真相不一定能还原,可以借助实证方法提供多角度解释
21、下表内容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时期 | 领导阶级 |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 重大斗争 |
19 世纪末 | 资产阶级 | 兴民权、君主立宪 | 维新变法运动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农民阶级 | 扶清灭洋 | 义和团运动 |
20 世纪初 | 资产阶级 | 三民主义 | 辛亥革命 |
A.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B.反封建求民主的尝试
C.近代思想启蒙的潮流
D.天朝上国统治的崩溃
22、清乾隆年间,台州天台人齐周华在其《名山藏副本》中认为:“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建立迅速机密的奏折制度
B.设立精简高效的军机处
C.裁撤只能照例行事的内阁
D.制造万马齐喑的文字狱
23、十月革命后,时人描述:“譬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杂志报章,鼓吹不遗余力”“似乎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说明( )
A.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
C.工人阶级的影响力下降
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24、中华民国的成立激发了国人的参政热情,但也出现了某些政客“收买选票,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的现象,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事件发生,结果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议员在国会中占据多数。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A.封建势力复辟成功
B.“三权分立”精神得到贯彻
C.民主政治徒具形式
D.资产阶级掌握了立法权力
25、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________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________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
(1)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________。
(2)1914年5月公布的《________》,改责任内阁制为________。
(3)同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________。
(4)________看到袁世凯大权在握,1914年8月,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力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________”要求。经过谈判,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26、稳定物价:1950年春,经“________”,“________”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________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27、参加一战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______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______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______前往欧洲作战,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28、三省六部制当中的____负责审核、封驳
29、广东花县人________在多次科举考试落第后极端失望,吸收了在广州得到的________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________”的主张。他的同乡________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________,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30、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声东击西,_______赤水,使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在巧渡_______后,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31、理论形成
(1)形成过程
酝酿 | 1979年元旦 |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
提出 | ________ |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
确立 | 1984年 |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通过。 |
(2)含义
①前提:一个中国。
②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________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2、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________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33、林则徐编译《________》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34、欧洲________不断发展,而________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1)中国仍然停留在________,________统治依旧顽固。
(2)自给自足的________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
(3)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________,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4)社会________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35、唐朝处理突厥、回纥、吐蕃、靺鞨的方式?
36、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37、如何评价百家争鸣?(从性质和影响角度思考)
38、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2)甲午中日战争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3)中日《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4)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39、粉碎重点进攻的主要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