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其孰能讥之乎 吾其还也
C.箕踞以骂曰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北邀当(主持,执掌)国者相见
B. 为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感激,感恩)我欤/三日断五匹,大人故(仍旧)嫌迟
C. 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之/多谢(告诉)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参与)焉/适(适逢)得府君书
3、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接近的一项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 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在民间不断传播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性。这种________不是展示和陈列,而是“文化育人”的生长力和感染力,一定在大众的成长中留下过深刻的________。央视最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将音乐和文学、传统和时尚、欣赏和鉴赏都进行了高度统一。透过它,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颗珠子在闪光,从谭维维的《墨梅》到尚雯婕的《木兰诗》,风雅高洁的中国风骨,在中西合璧的音乐混搭之下强塑起________的中国乐派,彰显着一股________的大国气象,让观众为之心潮澎湃,就像“歌”与“诗”的一出出时代交响。
A.给养 记忆 声势浩大 波澜壮阔
B.滋养 印记 大气磅礴 海纳百川
C.滋润 痕迹 气贯长虹 百川归海
D.润泽 印象 包罗万象 气吞山河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三彩 侯发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当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
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
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
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
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股说臭不臭说咸不咸的味道。
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
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菜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
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拭了一下,说:“哇,这是宝物啊!”
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
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
栓保说:“不可能吧,这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
康乡长摇了摇头,接过老贵递过来的一块破布仔细地抹拭着,得意地说:“你们瞧瞧,这个瓷罐绝对是唐三彩。”
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造型,这彩饰,这釉色,有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老贵说:“为啥叫唐三彩呢?”
康乡长侃侃而谈,说:“这种制陶工艺是从唐朝时期开始的,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经过高温烧制后,三种釉色相互交融,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形成了有原色、复色的斑驳淋漓的多种颜色。据说这种玩意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康乡长一席话,把老贵和栓保惊得目瞪口呆,傻了一般。
栓保说:“可是,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
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3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栓保惊喜地说:“真的?”
康乡长说:“不骗你。”
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
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
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3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
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年后,我用4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
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把瓷罐留下。”
康乡长说:“那好,5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4万,是10万!”梅花沉默了片刻,就使劲点了点头。
梅花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一家公司聘为副总,年薪20万。在老贵的带领下,梅花辗转找到了康乡长。康乡长又惊又喜,他抱出那个瓷罐,说:“闺女,实话跟你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
梅花一点儿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它是个很普通的瓷罐。”
康乡长很是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
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助,我不可能有今天。”
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10万元来赎回?”
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啊。”
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3万,其余的7万你捐给村里如何?”
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选自老牌文学期刊《百花园》)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唐三彩”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发展。同时,以“唐三彩”为中心,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曲折生动。
B. 小说善于用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比如“梅花红着脸”表现了她内心很挣扎,既想要得到帮助上大学,又想要保住家传的宝物。
C. 文中说“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明白”是指老贵知道康乡长真心想资助梅花上大学,“糊涂”是说老贵不了解康乡长故意加码的用心。
D. 这篇小说的主旨是通过“唐三彩”表现出来的,围绕着“唐三彩”的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请结合文本分析“老贵”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3】请探究小说结尾“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中“梅花”的意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既印证了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又让人读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情。
(2)苏轼在《赤壁赋》里赞美曹操当年在赤壁之战时临江赋诗的英雄形象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⑴白云回望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维《终南山》)
⑵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⑶夕阳下, _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⑷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⑸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⑹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⑺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___________________。(《后汉书》)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仅以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雪中登泰山的艰辛甚至危险,用语精准洗练。
(2)王实甫《西厢记》送别一幕中的《端正好》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写杨花的名句“点点是离人泪”。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有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体现出了屈原以“香草”象征高洁品质这一手法。
10、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
(1)匪来贸丝,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4)云销雨霁,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6)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古代诗文中,“美人”可以是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比如“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2)李密在《陈情表》中情真意切,表达希望能先奉养祖母、再报答皇上之情的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史记》记载,荆轲刺杀秦王未成,致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这一史实。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盘石寺留别成公①
温庭筠
槲叶萧萧带苇风,寺前归客别支公②。
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
山叠楚天云压塞,浪遥吴苑水连空。
悠然旅榜③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偈④同。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归乡途中,为离开盘石寺告别寺僧成公之作。②支公:支遁,东晋高僧,玄言诗人。③榜:船桨。④偈:佛经中“半偈”为两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内涵丰富:点明了别离之事、别离之地、别离之人,透露出惜别之情。
B.首句以萧萧秋景起笔,开篇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照应题目。
C.尾联上句写诗人在客舟频频回首,朋友间的深情于细节描写中展露无遗。
D.尾联下句展望未来,惋惜不能再和成公于松窗之下联句赋诗,满腹遗憾。
【2】本诗中间两联写景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渤,字浚之,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发之后。九年,以著作郎征之。岁余,迁右补阙。
会泽潞节度使郗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陕西。渤上疏曰:“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穆宗即位,召拜考功员外郎。岁终,定京官考,不避权幸,自宰相而下皆行升黜。状入,留中不发,议者以宰辅旷官,自宜上疏论列,而渤越职钓名,非尽事君之道。乃出为虔州刺史。未满岁,迁江州刺史。度支使张平叔奏征天下久逃逋租,渤上疏曰: 度支所收贞元二年流户赋钱四百四十万, 臣州治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顷有余。若徇度支所敛,臣惧天下谓陛下当大旱责民三十六年逋赋。臣任刺史,上不能奉诏,下不忍民穷, 无所逃死,请放归田里。”
入为职方郎中,进谏议大夫。敬宗冲年即位。坐朝常晚,一日入阁,帝久不出,群臣候立紫宸门外,有省年衰病者,几将顿仆。渤出次白宰相曰:“昨论晏朝事,今坐益晚,是谏官不能回人主之意,渤之罪也。渤请出阁待罪”会唤仗,乃止。
宝历元年,改元大赦,先是,鄂县令崔发闻门外喧斗,县吏言五坊使下殴击百姓。发怒,命吏捕之,曳扶既至,时已曛黑,不问色目。良久与语,乃知是一内官。天子闻之怒,收发系御史台,御楼之日,放系囚,发亦在鸡竿下。时有品宫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是日系囚皆释,发独不免。渤疏论之曰:“县令不合曳中人,中人不合殴御囚,其罪一也。然县令所犯在恩前,中人所犯在恩后。中人横暴,一至于此,是朝廷驯致使然,若不早正刑书,臣恐四夷闻之,慢倍之心生矣。”
后因谏,上以渤党发。出为桂州刺史,充桂营都防御观察使。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渤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阘茸[注]之流,非其沽激。以言摈退,终不息言。以救时病,服名节者重之。
(选自《旧唐书·李渤传》有删改)
[注]阘茸,指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正确的一项是
A.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B.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C.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D.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著作郎,官名,主管编修国史;至唐,主管秘书省之著作局。
B.疏,一种文体,是指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
C.留中,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不交相关部门处理。
D.鸡竿,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后用为赦罪之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渤考评公正,不避权贵。作为考功员外郎,李渤对皇帝宠信的奸佞之人一概给予降职的考核评定,却遭到越俎代庖、沽名钓誉的非议,最终被贬出京城。
B.李渤体察民情,维护君王。度支使张平叔不顾百姓疾苦,竟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李渤如实汇报江州的旱情,并明确指出,一旦征收,必引来对皇帝的非议。
C.李渤忠于职守,勇于担责。敬宗“坐朝常晚”,李渤进言劝谏,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李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
D.李渤仗义执言,坦陈时弊。崔发抓捕了殴打百姓的“中人”,遭致群殴,李渤挺身而出为崔发鸣不平,并直言朝廷如果不整治“中人横暴”,必然后患无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
(2)时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字。
江西省一个家庭贫困的男孩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而走红。怀揣着各种目的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有人真心实意献爱心,也有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网红”梦,或为自己的商业活动增加炒作话题。“小马云”是幸运的,从被忽略的角落,骤然来到舆论的中心,他被关注,命运会被部分改变。但他也是不幸的,关注也带来了太多浮躁和伪善,当过度消费过后,他只能回到那个依旧破败的家庭。这个9岁的男孩,被动地进入名利中心。或许他需要的仅仅是平静,是长效的教育机制和完善的救助制度。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