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是表达对生命的体验。许多人看到这句话或许会不以为然, ① 是那些根本没有接触过笔墨的人,② 那些天天执笔临池的人也未必体会得到。③ 那些喜爱草书且时时挥洒的人或许会了解个中的感受。④ 我不是说书法中其他书体就不能表达对生命的体验,⑤ 草书飞扬的点画、律动的线条更能让人体味那种生命中、自然中的张力、节奏,⑥ 情感。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只是 | 还有 | 但 | 自然 | 可是 | 或者 |
B | 就是 | 或者 | 可 | 诚然 | 但是 | 尤其是 |
C | 尤其是 | 就是 | 而 | 当然 | 只是 | 还有 |
D | 特别是 | 即使 | / | 固然 | 而是 | 以及 |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趁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击,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战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靠) 求田问舍(寻找)
B.舞榭歌台(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神鸦社鼓(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
C.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倩何人唤取(请,托)
D.元嘉草草(草率,轻率) 休说鲈鱼堪脍(美味)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风流去》一书出版后在读者中赢得了极佳的口碑。【甲】此书辑录了鲍鹏山用情最深的文章,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与那些肤浅的“心得”“感悟”完全不同,他的文章不玩当下流行的一个故事加一段大而无当的虚浮议论的写作套路,而是“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乙】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他所做的,不是无聊的无用的所谓的“学问”。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干净纯粹,尖锐犀利,幽默温暖,包容了可供不同层面解读的诸多内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照见自己的生活,预见自己的命运。【丙】是的,风流去了,但是,咒语尚未解除,风流人物的命运,在我们的身上延续,我们仍需忍耐,或者,奋斗。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青雀黄龙之舳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俨骖骖騑于上路 不拘于时,学于余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健康码成为数字抗疫的最大亮点之一。健康码的出现是在非常时期一举突破诸多制度和规范的非常之举,带来数字时代社会治理的第一场全局性大考,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要认识健康码的安全隐患,必须深入剖析和总结互联网超级巨头崛起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描绘和构建未来数字社会治理的基本进程和制度框架。由于健康码缺乏体系性制度设计、流程控制、监管制度和责权制衡机制,使其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不断累积。若不予以足够重视,形势将会非常严峻,后果将会超乎想象。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范式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数字传播经历了百年的数字化、半个世纪的网络化、二十年左右的社交化和移动化,以及新兴的智能化等五大阶段,初步奠定了以计算、传输、存储、数据和算法等核心要素组成的新型传播基础设施。人类传播范式从过去传统大众传播主导的自上而下、集中控制的大教堂模式走向了数字新媒体主导的自下而上、开放分布式的大集市模式,数字传播已成为人类社会主导性的传播新范式。政府对社会信息主流传播机制已经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市场主体占据了明显的传播优势,也造成了明显的传播失控。冲击世界各国和世界秩序的信疫(Infodemic,也译为信息疫情)现象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如今,通过健康码进行大规模全民数据收集,成为另一个新出现的重大隐患。
贾森·萨多斯基认为:“一切智能的背后,都是监控与控制。”因为智能的背后是数据,数据的背后就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力和利益。所以,上述警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如果缺乏合理的制度架构,智能就有可能走向初衷的反面,健康码也是如此。健康码是疫情时期突破和超越现有制度的非常产物,是一件智能传播的利器,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的态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健康码的常态化逐渐变得顺理成章,成为大势所趋。在今天数据治理制度缺失的背景下,基于市场化力量的运作主体,健康码带来的利益必然走向公共利益的反面。同时,由于科技龙头企业拥有技术优势、数据优势和资本优势,目前各地健康码的运行主要由企业承担,民众数据也掌握在企业手中。这在实际上使得“监管俘获”成为事实。但是,健康码本身所展现的智能传播威力及其背后所隐藏的风险,却依然缺乏系统性和学理性探究。由浙江省率先实施的健康码行动,不仅为抗击疫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成为数字社会治理的重要尝试。中国的成功探索也激发了其他国家的尝试,其中美国谷歌公司和苹果公司联手进行全球健康码的试水也成为智能时代一次全球性的重要测试。虽然公益性的健康码功能单一、风格严谨,但是其呈现的全员、全时、全域和全识等特性,却难掩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力量和未来商业与治理的巨大潜能。可以说,健康码第一次不期而然地展现出未来全球高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第一次呈现出未来全球数字社会治理公私合作的基本格局和相互博弈。
我们亟须对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和滥用的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应对预案。健康码背后巨大的利益诱惑能否在过犹不及的路上适可而止?在缺乏基本规则和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驱动下,将其常态化昭示着潘多拉盒子打开之后的巨大风险。健康码呈现的基本特性和规律,以及潜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冲突,都需要我们运用学理性和前瞻性的视角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分析。助力抗击疫情的健康码,不能成为危及全民隐私保护和危害数字社会治理健康发展的隐患。充分肯定健康码在抗疫中的价值和作用的同时,一定要警惕对其的滥用,防止过犹不及的现象发生。
(摘编自方兴东、严峰《“健康码”背后的数字社会治理挑战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健康码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它突破和超越现有制度,在抗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B.健康码的出现促使当前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范式从大教堂模式向大集市模式转变。
C.美国谷歌公司和苹果公司联手进行全球健康码的试水是受我国健康码行动的启发。
D.当前健康码缺乏系统性和学理性探究,必须对其潜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冲突进行审视和分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肯定了健康码的积极意义,再提出要认识健康码的安全隐患,具有辩证思维。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当前人类传播范式变化特点,意在提醒要警惕健康码的负面作用。
C.文章引用贾森·萨多斯基的话来反对科技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掌握民众的数据。
D.作者把健康码说成“双刃剑”“潘多拉盒子”,这表明作者对健康码抱有审慎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数字传播已成为主导性的传播新范式的今天,市场主体已取代政府控制着社会信息主流传播机制。
B.如果以市场化力量作为数据收集的运作主体,数据收集带来的利益必然走向公共利益的反面。
C.应尽量避免全员、全时、全域和全识的数据收集,因为这样会给未来商业与治理带来巨大的灾难。
D.健康码的出现是未来全球数字社会治理一次尝试,全社会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科学评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两句意境开阔,与《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概括了历代君主在忧患中创业的普遍规律,而《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3)自然界中的景物常常能够触发人生短暂之感,古诗词中这样的句子比较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默写:
(1)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 ,孤舟一系故园心
(3)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环珮空归夜月魂
(6)__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2)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10、名句名篇默写。
(1)作者把他踮起脚后跟往远处看与登上高处往远处看两相比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的严寒。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写曹操及其率领的军队浩浩荡荡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接,“______,______,____”,发出“固一世之雄也”的慨叹。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柏行①(节选)
杜甫
忆昨路绕锦亭②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是杜甫在夔州时对夔州武侯庙前古柏的咏叹之作。②锦亭:指成都杜甫草堂,因紧靠锦江,且草堂中有亭,故称“锦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回忆起成都的武侯祠,描写祠前古柏高峻,郊原古朴,庙宇深幽,门户开敞的画面,一派静谧肃穆之境。
B.后四句描写夔州武侯庙前的古柏,虽然盘踞高地,落落出群,正直伟岸,却饱受烈风吹撼,寄寓了诗人的无限怜惜。
C.诗歌前后分别描写两地古柏,曲尽体物之妙;由虚入实,时空交替,承转自然,拓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诗歌意境。
D.诗歌用词精妙,联绵词“崔嵬”“窈窕”以及叠音词“落落”“冥冥”的运用,既突出了景物特征,又增强了音韵美。
【2】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乔适书
(宋)穆修
盖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其间独取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则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先进则莫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者。其人苟无自知之明,守之不以固,持之不以坚,则莫不惧而疑,悔而思,忽焉且复去此而即彼矣。噫!仁义忠正之士,岂独多出于古,而鲜出于今哉?亦由时风众势,使不得从乎道也。
观足下十篇之文,信有志于古矣,来书问曰:“将学于今,则虑成浅陋;将学于古,则惧不得取名于世,学宜何旨?”引韩先生《师说》之说以求解惑。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众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徒以退拙无所用心,因得从事于不急之学,或谓之为好古焉。故足下厚相期待,盖感其声而求其类乎!试为足下言之:
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然则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何者?行夫道者,虽国有穷达耳,然达于上也,则为贤公卿; 穷于下也,则为君子,其在上,则礼成乎君,而治加乎人;其在下,则顺悦乎亲,修乎身。穷也达也,皆本于善焉。守夫名者,亦固有穷达耳,而皆反于是也。达于上也,何贤公卿乎?穷于下也,何君子乎?其在上,则无所成乎君而加乎人;其在下,则无所顺悦乎亲而修乎身。穷也达也,皆离于善焉。故曰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
足下有志乎道而未忘乎名,乐闻于古,而喜求于今,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将惧纯明之性浸微,浮躁之气骤胜矣。足下心叨仁义,又学识渊博,应国守而弗离,坚持而弗夺,力行而弗止,则必立乎名之大者矣。学之正伪有分,文之指用自得,何惑?不宜,某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不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B. 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不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C. 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不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D. 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不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 阔:空泛,不切实际
B. 则信有志于古矣。 信:确实,的确
C. 穷也达也 穷:困顿,不得志
D. 坚持而弗夺 夺:争夺,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文不被当时接受,古文学习也被大家所抵触。学习古文者被大家认为是奇谈怪论的人,被大家嘲笑,怪罪,诋毁。
B. 乔适想学习当下文章又担心浅薄鄙陋,想从事古文学习又担心功名难以获取,所以向作者写信来寻求该怎么办。
C. 作者告诉乔适,学习古文可以兼顾道与名,学习当下文章只可以追求到名声,所以,学习古文能得到贤能的称赞,学习当下文章就成为小人。
D. 本文用对比的说理方式,解决了乔适心中的困惑,最后指出乔适应坚持学习古文,将来一定有所出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
(2)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将惧纯明之性浸微,浮躁之气骤胜矣。
14、请以“春天里,有这样一种声音”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有细节描写,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