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作家作品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B.《短歌行》——曹植
C.《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D.《百合花》——茹志娟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肆业 束之高阁 丰姿 急不暇择
B.磐石 旁稽搏采 隽永 勾通心灵
C.落寞 正襟危坐 霎时 力矫颓俗
D.杂糅 突如其来 抵砺 潦草塞责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冯虚御风(凭空,凌空) 小学而大遗(丢弃)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 士大夫之族(类)
B. 而绝江河(横渡) 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官盛则近谀(奉承) 声非加疾也(快速,引申为洪亮)
C. 假舆马者(利用) 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箕踞而遨(席地而坐,呈簸箕状)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晓)
D. 锲而舍之(用刀雕刻) 正襟危坐(端正地)
故不积跬步(半步) 功在不舍(停止)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C.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
D. “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幼儿园庆祝“六·一”儿童节的表演会上,小青看着毛毛一系列的搞怪动作和夸张表情,忍俊不禁,拍手叫好。
B.主治医生妙手回春,护士精心照顾,使前不久遭遇车祸导致三处骨折的年近七旬的陈大爷,已经能够下地行走了。
C.与泸州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轨交通规划,最近已通过规委会审查,轻轨建成后泸州将形成全市快速互联的新格局。
D.在新更名的四川医科大学学生手工技能大赛中,由1万多块小玻璃搭建成的“伦敦塔桥”八面玲珑,绚丽夺目。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读书人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当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逆境反倒助之“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读书能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
【1】下列论据中,不适合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终于著成《红楼梦》。
B.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
D.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菜市场读书,周围环境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如“非宁静无以致远”等,这些名言既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重点论述了逆境中读书的重要性,只要我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功。
D.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信仰,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提升自我。
【3】对最后一段中“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分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心态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的人,是凡夫俗子。
B.心态不受境遇影响,甚至能改变境遇的人,就是圣贤。
C.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要把握读书的境遇,力求境随心转。
D.这句话旨在说明环境对于读书的心态影响很大,直接决定了人生的成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一句饱含着辛弃疾对曾经的繁华景象和英雄伟业历经历史的雨打风吹而流散殆尽的感慨。
(3)《琵琶行》中,琵琶女二次演奏时弦声一度低到极致,弦似乎凝结,听者此时个个屏息凝神,内心情感激越无比。这正是“__________”。
(4)深秋,通城白鹭劲飞,草花繁茂;香模柿子,缀金流丹;栾树挂果,秋虫夜。……也一番《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的勃勃生机。
(5)安土重迁是我们的民族传统之一。这种浓厚的怀旧守故心理,可以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向来描述。
(6)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自己的傲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比喻的手法体现了诗人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不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就连遗物也随着岁月杳无踪迹了。
(3)苏轼《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
(3)苏轼《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生活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屈原《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给予深深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个体生命在天地间的短暂和渺小。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经过他三年的治理,达到“______,______”的结果。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冉有十分谦虚,他表示自己不能推行礼乐教化。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13、武昌九曲亭记①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②,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③,陂拖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日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④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载,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②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④洒然:惊异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B.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C.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D.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2】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取材范围极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B.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以中国特殊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常用来表示罢官与贬谪的词语有绌、罢、免、解、谪、褫、迁、夺、致仕。
C.幅巾,又称巾帻,或称帕头。是指用整幅帛巾束首。一般用葛布制成,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细绢制成,称为“缣巾”,多为王公雅士戴用。
D.浮图,亦作浮屠,休屠。来源于梵语音译,最开始指佛陀,后也代指佛寺、佛教、佛塔、僧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事情,阐发了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于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的气概。
B.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并于此建亭,然后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说明苏轼在失意中善于自得其乐。
C.文章第二段具体说明重建九曲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苏轼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本人也从中获得了极大乐趣。
D.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文章最后议论苏轼所追求 “适意为悦”,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委婉地说出了苏轼重建九曲亭的目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长河奔涌民族精神,百年沧桑砥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逻辑与情感 。
近日,H&M造谣中国强用劳动力,抵制中国“新疆棉花”事件引发全民愤慨,国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网名们纷纷发声力挺“新疆棉花”,HM、耐克、阿迪等代言明星纷纷解除合约,外交部、商务部更是强硬回应,纯白无暇的新疆棉花绝不容许任何势力玷污抹黑。
面对国外势力的造谣抵制,作为中国青年,你有何感触?请向世界发出属于中国青年的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青年风采、重塑中国形象。请写一篇文章在班级主题班会上交流分享。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必修使用引用论证;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