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吾与汝俱少年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又可冀其成立邪
D.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璀璨(càn) 斑斓(lán) 撒手人寰(huán)
B.目眩(xuàn) 畏葸(sī) 孜孜不倦(zī)
C.怪诞(dàn) 湮没(yān) 自鸣得意(míng)
D.遐想(xiá) 杜撰(zhuàn) 惊诧不已(chà)
3、对下列加点的“究竟”一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②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究竟是答应不答应?
③对于这件事,一定要查出个究竟来。
④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是怎么回事?
A.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B.①②④相同,③与其他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谈到读书的三个维度,提倡“多读无用之书”。为什么这么说? 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①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
②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
③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
④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但还要意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既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家长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趋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据调查和统计,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水平越高。
(节选自搜狐网《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材料二: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节选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材料三:
现实中,关于生涯规划,很多学生都是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的,而且是“被开始”的。很多人选择学校、专业,最看重、最计较的就是与分数“门当户对”,最好一分都不要浪费,专业如何倒在其次——选专业靠感觉、凭印象,甚至完全依赖家长。也因此,很多网友后来调侃,现在眼睛里流的泪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袋里进的水!
一些职场新人对于就业和职业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入学”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兴趣、志向很懵懂,对不同岗位的选择无所适从,甚至对就业有抵触、逃避心理……近年来,“慢就业”火热,这背后有观念变迁等因素,但职业教育和指导也“难逃干系”。不少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重视不够,老师多由学院辅导员“客串”,不少学生只为混学分,其效果可想而知。
生涯规划一头连着千千万万个家庭,一头连着就业市场、劳动者大军建设,如此重要的事情,必须高度重视,早做打算。
着眼长远,要强化顶层设计。目前,碎片化的就业指导,距离需求相去甚远;零星、不成体系地开展,更难适应社会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门不妨加强统筹谋划,出台专门的教育计划、指导方案等。比如在英国,学校会为9~11年级的学生进行完善的生涯教育规划;在日本,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都有一门生涯价值观等等。
立足当前,可以做的也有很多。各高校有必要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立足实际,着力补齐短板,把“水课”变成“金课”。对中小学来说,当前一些学校已有相关尝试,今后不妨投入更多资源,步子迈得更大些。主动与企业、社会机构等合作。比如国外学生能以小组的形式去不同企业进行职业体验。每学期轮换,企业会安排优秀员工招待,甚至还专门配备职业启蒙志愿者……多方合力,让孩子对自己、对职业、对今后的生活有更多认识和想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将其转变成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这是学生最需要的“干货”,也正是教育者、社会的责任所在。
(摘编自《“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孩子开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但自身的兴趣、爱好应该是优选考虑的。
B.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就能避免其在选择专业时盲从利益趋向或盲目选择热门专业。
C.马克思主张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二者是可以统一的。
D.现实中,很多学生的生涯规划起步晚、不主动,这导致了他们就读大学后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不满意。
【2】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梁从诚没有按照母亲林徽因的期望选择清华建筑专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B.面对就业压力大、专业对口难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导致报考人数居高不下。
C.毛泽东结束为期五年半的师范求学生涯,立刻投身革命事业,为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
D.湖南考生钟芳蓉在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成绩,以全省文科第四名的身份报考了自己钟爱的北大考古专业。
【3】面对当今学生生涯规划不足、职业选择盲目的现象,社会各层面可以做出怎样的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一文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而来。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失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用比兴手法告诉女人不要沉溺于和男子的爱情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山野中的雾气和空中的尘埃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月”在古诗文中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是文人笔下情感和哲思的载体。它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对友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牵挂不舍,是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的哀伤迷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则是由月的圆缺变化而引发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这些“月”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_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述先帝没有嫌弃他的低微出身,反而委屈自己,“_____, _______”,对此他十分感动,因此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一开篇,就用“_______, _____, ________”的历史事实,忠告朝廷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2】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然后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囊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韩非子·说林下》)
14、有人说: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请你以《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和《老人与海》中的一部名著为例,谈谈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自圆其说。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