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贵州毕节中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A.青荇:绿色的水草。

    B.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和悦的样子。

    C.招摇:向别人夸耀,显示自己。

    D.柔波:水中平滑的水纹。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解/嗅   朝/锦墩   光风月/其甘如

    B.俪/干   立/藏   然长逝/瓜子儿

    C.剔/轻   追/料   惊魂定/挺着胸

    D./传   福/神祗   根深固/侧耳

  • 3、我国第一所创办国学研究机构的大学是(       

    A.东南大学

    B.清华大学

    C.厦门大学

    D.北京大学

  • 4、下列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现的作者愿望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渴望多招纳贤才。

    B.对知识的渴求。

    C.不怕艰难险阻。

    D.对未来的信心。

  •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很多癌症致死者明明是手术治疗(包括化、放疗)导致的。   有人却把这个责任推给所患的疾病——癌症,这是不公正的。手术    切除可见的癌病灶.却不能切除滋生癌症的土壤。    这个土壤未除,癌症就随时可以复发,   复发时的身体条件更差。   经过了手术的摧残,人体抗病能力大大减弱。可见。把手术说成是治疗癌症的除根术,  ⑥ 是一种骗术。

     

    A

    可是

    只能

    尚且

    实则

    B

    然而

    只会

    要是

    由于

    C

    只是

    如果

    并且

    实际

    D

    只能

    只要

    而且

    因为

    其实

    A.A

    B.B

    C.C

    D.D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

    ②2017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世界文豪广场。文豪们的铜雕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

    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起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吗?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没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的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

    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⑧相比于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个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⑨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他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⑩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它们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没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有删改)

    文本二: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选自鲁迅《<呐喊>自序》)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第⑤段中的“湮没”,指各路声响埋没、盖住了鸟鸣等自然界的声音;第①段中的“湮没”,指风声、树声等自然之声埋没、盖住了公园里的世俗之声。这两处都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C.第⑤段画波浪线的“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第⑩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氛围,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2】文本一提到了《呐喊》中的诸多作品,下列对《呐喊》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集描写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为时代而“呐喊”的心声。

    B.孔乙己、闰土等底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深受其害而终不觉悟。

    C.华老栓和阿Q等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也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

    D.鲁迅先生在《药》的结尾给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其目的是衬托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

    【3】文本一中,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⑧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

    【4】从文本一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都是用猿的哀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凄的心境。

    (2)《江城子·密州出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得到朝廷信任,朝廷能早日派人赦免自己。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将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申拓展到国家安危的层面,认为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必将灭亡。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学习与思考二者之间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2)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曹操军队中战舰首尾相接的盛况,用“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曹操的文韬武略。

  •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邹忌认为齐威王受蒙蔽的情况非常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亲情可贵,李密在讲到自己和祖母的感情时说:“母孙二人,__________。”

    ③英雄总是让人怀念,苏轼在赤壁最怀念的就是周瑜“羽扇纶巾,__________”。

    ④临近高考,新冠疫情再起,请你用两句古诗与同学共勉:“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蜀道难》中通过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蜀道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

    ⑵《师说》中“________”表明了士大夫之族是因为地位尊卑的顾虑而不愿 互相学习。

    ⑶《醉翁亭记》中“_________ ”一句,描写了树林里的雾气随阳光而消散的现象。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1下列对节选部分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虽然诗人未完全摆脱“为尊者讳”的束缚,把唐玄宗的仓皇出逃说成“千乘万骑西南行”,但“行”字中却隐含了丰富的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B.“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玄宗在四川逃难期间,对在马嵬坡下赐死杨贵妃的行为追悔莫及,以至在行宫里望见月亮,在雨夜里听到风铃声就伤心不已,悲痛欲绝。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意思是在马嵬坡的泥土中,不见杨贵妃,只见她的死处。一个“空”字,蕴含着唐玄宗内心的悲哀、痛苦和对杨贵妃无尽的思含之情。

    D.“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挑尽”是说夜已深了,灯草即将挑尽,形容夜不成眠的境况。这两句极力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表现唐玄宗因思念而夜不成眠的孤寂凄苦。

    2下列对节选部分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采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唐玄宗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

    B.在节选部分,诗人刻画了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的愁苦、寂寞、悲痛之情,以及对杨贵妃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在这部分诗歌中,诗人把唐玄宗写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普通人。

    C.在这部分诗歌中,作者通过景物的渲染来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有时景中见情,有时融情于景。如“黄埃散漫风萧索”“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D.在这部分诗歌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如“踌躇不能去”“信马归”“孤灯挑尽”等,还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如“思悄然”“谁与共”等,表现唐玄宗的思念之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注】①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厉之君何以危”与“妙尽璇机之正”(《张衡传》)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

    B.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同。

    D.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令石显很受元帝信任,在朝廷独揽大权,其好友五鹿充宗任尚书令,二人联合执政。

    B.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C.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

    D.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2)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从挑战方面看,这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而且,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材料二   芬兰赫尔辛基的涅米宁听说养老院的老人缺少陪伴,便利用空闲时间用小车带老人外出兜风。多年不爱说话的老人开始分享自己和这个地方的故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变得不那么烦躁;盲人告诉他,他们闻到花香,听到鸟语,感到微风吹进他们的耳朵,于是,他也听到了许多人生故事,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城市,似乎与老人形成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