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壮志归隋,扫平六代江南梦;坚心使命,结束五胡塞外争。”此对联歌颂了隋文帝
A.勤政爱民
B.统一全国
C.扩大疆域
D.重视文教
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前期统治者加强对该地区治理的史实包括()
①册封达赖和班禅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④设置伊犁将军
A.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3、如果把“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闭关锁国”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题目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文化专制的强化
C.思想控制的加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危机
4、《今日邵阳·今昔变化》称,唐宋时期,邵阳境内的造纸业、刻书业等手工业生产有一定规模,多种果树开始人工栽培,粮食生产发展到“稻栗再熟”。促进该时期邵阳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占城稻推广到全国
B.中亚的胡萝卜、大蒜等开始传入
C.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D.娱乐场所“瓦肆”遍布农村
5、“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反映的是北宋与关系
A. 西夏
B. 辽
C. 女真
D. 南宋
6、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逐渐完善于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7、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 笼络人才
B. 维护封建统治
C. 做一代明君
D. 减少决策失误
8、唐朝时,日本曾派出十几批遣唐使来中国,他们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完备的制度
B.加强两国经济的交流
C.求取印度佛教的真经
D.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9、“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诗句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这座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城内有专门的居民区和商业区
B.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
C.不允许外国人在城内居住
D.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
10、下列口号或布告与黄巢起义有关的是( )
A. “尊王攘夷” B.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 “洗涤朝廷” D.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11、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1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中的“开元”指的是( )
A. 唐太宗统治时期 B. 唐中宗统治时期
C. 唐玄宗统治前期 D. 唐玄宗统治后期
13、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大发展。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现象的是
①出现了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②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海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七年级一班历史兴趣小组编排有关成吉思汗的课本剧,设置了以下场景。其中肯定不符合史实的是
A. 案上摆着《伤寒杂病论》
B.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
C. 成吉思汗登长城察看军情
D. 营帐内挂着一幅元代疆城图
15、岳飞的词《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胡虏”和“匈奴”泛指:
A.党项人 B.契丹人 C.女真人 D.蒙古人
16、有书评价“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这最有可能是在赞颂中国古代哪一帝王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17、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发展主流的事件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18、读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符合③④所处的时代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9、据下表内容分析,五代十国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A.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B.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
C.宦官专权 D.唐末农民战争
20、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各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的是
A. 平定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
B. 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C.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西北边疆
D. 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21、安史之乱是_________和________一起发动的战争,是唐朝______________的转折点。
22、宋太祖为强化中央集权,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上设置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3、唐太宗时期,__________远嫁吐蕃,奠定了汉藏两族密切交往的基础。元朝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__。
24、多彩的文学艺术
(1)诗歌:①______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______”的美誉。
②______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______”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③______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______(特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______》)和______(特点: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代表作品《______》)。
(3)绘画:唐朝最著名的画家是______(善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品《______》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特点是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和______(代表作品《______》,特点是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25、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________两个政权之间订立的。此外,宋与________也订立了合约,党项族首领元昊要向宋称臣。
26、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古代的中原汉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民族关系的处理,古代各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在下图中的人物统治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西北少数民族首领称为“________”。藏族祖先在唐朝时称为________。下图中的人物统治时期时该族有一位历史人物通过联姻谱写了族团结的佳话,她是________。
北宋时,与北宋并立的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分别属于________族、________族和________族。它们同北宋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如:北宋与辽之间订立________;南宋时期,________年宋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友好相处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27、1635年,_________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________。
28、从_____________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其改革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29、表现
(1)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2)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________风气盛行一时。
30、发达的中外交通
(1)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____,建立了四通八达的____。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2)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____时期。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31、根据所学,连一连
北宋李时珍 活字印刷术
元朝毕昇 《授时历》
明朝郭守敬 《本草纲目》
3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享誉世界。
(1)隋朝大运河以________为中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____________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气势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3)北京的___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材料二: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1)材料一、二所述内容与宋朝统治者实施的什么政策有关?这一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的影响?
材料三: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2)针对材料三中涉及的问题,朱元璋进行的“重大改组”指的是什么?为监视官民,他还设立了什么特殊机构?
材料四: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大臣)只供传迷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3)材料四是对供职于清代哪一中枢机构的“大臣”的职能描述?该机构设立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