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沈阳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北宋士人犯罪后,不得轻易杀戮,因为宋太祖临终时留下遗诏:“不得杀士人及上书言事人。”这说明宋代重视

    A. 武将 B. 文人 C. 才能 D. 名节

  • 2、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图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资治通鉴》

  • 3、下列古诗中属于“诗仙”代表作的是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 4、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当时产量跃居首位的粮食作物是(   )

    A. 水稻 B. 小麦 C. 玉米 D. 大豆

  • 5、下列措施与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有关的是

    A. 废除丞相 B. 大兴文字狱 C. 执行削藩政策 D. 设立军机处

  • 6、宋太祖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采取的措施有(  )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④加大禁军将领的权力

    ⑤中央下设兵部,控制武将兵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 7、乾隆中期以后,潜伏在盛世中的危机逐渐显露,其主要表现有

    ①奢靡之风日盛,吏治败坏②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③人口膨胀,耕地不足④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8、下图所示历史事件是一次

     

    A. 远渡弘佛

    B. 远征侵扰

    C. 远航壮举

    D. 远行求知

  • 9、唐太宗时期,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她是

    A. 太平公主

    B. 金城公主

    C. 王昭君

    D. 文成公主

  • 10、面对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设置专门机构对台湾和西藏进行有效管理,它们分别是( )

    A.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B.伊犁将军 驻藏大臣

    C.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D.枢密院  御史台

  • 1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B.清朝昆曲日趋成熟,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C.清朝中期以后,昆曲因循守旧已逐渐走向衰落

    D.京剧在清代得到皇室扶持,成为最主要的剧种

  • 12、与隋唐相比,宋朝改革和发展的科举制,主要表现是

    A.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B. 创立殿试制度

    C.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 提倡八股文

  • 13、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这一史实直接体现了盛唐的

    A.军事强大

    B.政局稳定

    C.民族交融

    D.经济繁荣

  • 14、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当初是为从唐朝来的鉴真和尚修建的传道场所。以下研究鉴真东渡历史的方法和途径中,最不可靠的是

    A.查阅历史文献

    B.参观唐招提寺

    C.咨询专家学者

    D.观看电影《鉴真东渡》

  • 15、唐朝时期,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吐蕃 C.党项族 D.女真族

  • 16、以下属于隋炀帝历史功绩的是(     

    A.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B.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C.厉行节俭,发展经济

    D.以德治国

  • 17、下列关于下图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B.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皇城即紫禁城

    C.北京城平而呈“凹”字形,由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

    D.北京城的建筑以宫苑为重点,并建有王府、坛庙等

  • 18、“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此史料认为辽、金民族政权能够长期与宋朝并存的理由是

    A.中原王朝的软弱

    B.主动学习中原文化

    C.游牧民族英勇善战

    D.宋朝重文轻武

  • 19、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侵略中国沿海地区

    D.学习唐朝书法艺术

  • 20、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水道,全长1797千米(下图)。这一伟大工程( )

    A.中心是①——长安 B.最南端到达②——今天的扬州

    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唐末爆发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________率领下,建立大齐政权。

     

  • 22、元朝时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_____

  • 23、唐朝的陶瓷器享誉海外,尤以________最具有代表性;宋朝时由越南传入的________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得以推广。

     

  • 24、11世纪末________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随后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1206年________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 25、科举考试的变化

    (1)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卷格式: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________”。

    (3)特点:内容空疏,形式________,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4)历史影响:应试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________”“________”,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 26、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行________的政策。

  • 27、词在________时出现,兴盛于________

  • 28、历史上,很多中央政权都重视维护边疆的稳定和捍卫祖国的统一。

    (1)1793年,清朝颁布《_____》,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2)元朝政府设置_____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3)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_____》。

  • 29、隋唐时期我国科技发达,有许多走在世界的前列,请列举出来。

    (1)_____

    (2)_____

    (3)_____

  • 30、(1)观察上面下图,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明长城西起点:嘉峪关

    B.明长城东部重要关城:山海关

    (2)根据上面下图分析,明长城的修筑有何重要作用?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文成公主,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遂“和同为—家”。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三: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盟约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民族交融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请列举出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金。稻米油脂粟米白,公仓私仓俱丰实。

    材料三:(唐玄宗)思欲弃末敦本,阜俗安人…急于务农,不压农时。宽赋税,节征遥,使天下无事。

    材料四: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据估计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在有些地区达到20%以上。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五: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六: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1)农业工具的创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一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是?

    (2)根据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指出出现材料二现象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4)材料五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任意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