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黔南州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

    A. 张仲景

    B. 华佗

    C. 李时珍

    D. 宋应星

  • 2、以下钱币中,能直接反映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是(  )

    A.秦朝统一后通行 全国的圆形方孔钱

    B.汉武帝下令全国 统一铸造的五铢钱

    C.唐代长安城遗址 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D.北宋四川地区最 早开始使用的交子

  • 3、通过下面两幅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唐朝的什么信息?

    A.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B.手工业发展到较高水平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文化艺术繁荣

  • 4、隋朝运河的中心是(  

    A. 长安   B. 洛阳   C. 北京   D. 南京

  • 5、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的皇帝是

    A.朱元璋 B.朱棣 C.刘邦 D.李世民

  • 6、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武则天

    B.杨坚

    C.李隆基

    D.慈禧

  • 7、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契丹建国  ②陈桥骄兵变  ③元昊称帝  ④元朝建立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 8、宋朝初期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句谚语的时代背景是:

    A. 宋朝人贪生怕死,害怕打仗

    B. 辽和金经常骚扰北部边境,宋朝军队战争特别多

    C. 宋朝统治者轻视军队,缩减军费开支

    D. 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政策

  • 9、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明朝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 华佗

    B. 张仲景

    C. 李时珍

    D. 李春

  • 10、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是

    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等书籍  

    玄奘西游天竺

    命东突厥首领管理旧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 11、如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采取的哪一措施(  )

    A.加强中央选官的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宰相职权

    D.改革科举制度

  • 12、它是一部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编年体诚史书,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该书中,编者司马光等人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它是

    A.《资治通鉴》 B.《水浒传》 C.《三国志》 D.《史记》

  • 1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下列哪些

    ①杯酒释兵权②削弱相权③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④实行行省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4、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领是

    A. 岳飞

    B. 文天祥

    C. 郑成功

    D. 戚继光

  • 15、下列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

    B. 大运河自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C.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朝在尚未实现统一时便征集百万民工开凿了大运河

    D.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 16、有一部电视剧的简介说道:“本剧讲述了‘他’历经磨难、矢志不渝、东渡日本的故事。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剧中的“他”指的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孙悟空

  • 17、清朝前期,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盛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清朝疆域,可知其疆域范围南到

    A.台湾岛 B.海南岛 C.钓鱼岛 D.南海诸岛

  • 18、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①郑和下西洋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册封“达赖”和“班禅”称号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19、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  

    A.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末农民起义

  • 20、明代时玉米、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那么,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原产地是

    A. 非洲

    B. 西亚

    C. 美洲

    D. 越南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清朝前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_。到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__________

  • 22、明朝的建立

    1368年,____称帝,建立明朝,定都____,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 23、宋朝的________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 24、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宋代杰出的女词人____________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其作品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 25、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是________________

  • 26、(1)唐朝时期,西游天竺,促进古代中印文明交流的高僧是________

    (2)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________

    (3)西藏在元代成为我国的一部分,元代管理西藏的机构是________

    (4)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________

     

  • 27、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________族建立的辽,西北有________族建立的西夏。

     

  • 28、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朝的第二个皇帝____,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有纵情享乐,奢侈无数。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又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____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2)灭亡:____年,隋炀帝在____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 29、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_____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 30、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历史事件。

    (1)北宋为摆脱统治危机而进行的变法:

    (2)明朝时一次世界远航史上的壮举:

    (2)清朝时为多民族国家巩因和发展谱写光辉编章的一次回归: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配伍连线题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请你例举我国科技成就的表现(最少写出四项),并选择一项说说它的影响。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

    (1)材料一中的壁画是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景象的一个缩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2)该壁画中的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或唐朝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日本派遣的使节被称为什么?少数民族的到来与唐朝实行的什么民族政策有关?

    材料二:

    (3)请你写出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和用途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4)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为完善这一制度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