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凉山州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南北朝

    D.五代十国

  • 2、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他

    A. 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B. 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C.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D. 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 3、《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哪个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 )

    A. 唐都长安   B. 北宋都城东京   C. 南宋都城临安   D. 元大都

  • 4、下列属于唐朝出现的盛世局面的是:( )

    ①光武中兴   ②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   ④开皇之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5、元朝能够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除了蒙古骑兵英勇善战以外,还得益于下列哪一重要发明(  )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 6、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郾城大捷    ②陈桥兵变   ③行省制度  ④修建北京紫禁城  ⑤澶渊之盟.

    A. ③①⑤②④   B. ①②④③⑤   C. ②⑤①③④   D. ⑤③②④①

  • 7、下列能正确反应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格局的示意图是

    A. B.

    C. D.

  • 8、如果给下图鉴真塑像作文字注解,应选择

    A. 毛遂自荐,塞外和亲

    B.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 西行天竺,求取佛法

    D. 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 9、小明运用下面三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冶铁技术的提高

    B.耕作技术的发展

    C.农业技术的改进

    D.制瓷技术的进步

  • 10、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A. 澶渊之盟

    B. 宋金和议

    C. 宋夏和约

    D. 唐蕃会盟

  • 11、某导演在拍摄电视剧《隋文帝》时,布置了四个场景,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它是

    A.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取权利

    B.征发大量人民开凿大运河

    C.派大军攻打陈朝

    D.发展经济,使隋朝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 12、元朝时,你如果到松江学习棉纺织业技术,你首选拜访的老师应是( )

    A. 黄道婆 B. 李清照 C. 文成公主 D. 金城公主

  • 13、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开封

  • 14、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实行了

    A.君主专制制度

    B.休养生息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 15、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用右图表示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中国绘画约每200年出现一个高峰期。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王羲之 D.柳公权

  • 16、唐朝时,日本曾派出十几批遣唐使来中国,他们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日本完备的制度

    B.加强两国经济的交流

    C.求取印度佛教的真经

    D.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 17、“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A.两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秦汉时期

  • 18、请为下图确立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A.繁华的都市生活

    B.高超的手工艺术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丰富的文化内涵

  • 19、《隋书·炀帝纪》中提到:“(隋炀帝)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宋朝罗泌编著的《路史·前纪》提到:“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隋炀帝正是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下列事实中属于这个方面的劣迹的是(       

    A.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三征辽东,炫耀武力

    C.借道大运河,饱览江南风景

    D.仁寿宫变,弑父诛兄

  • 20、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1553年,澳门被哪个国家攫取了居住权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美国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道光年间形成的新的剧种是________,以后被称为________

  • 22、"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描写的是________

  •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歌曲《爱我中华》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请思考:

    (1)五十六个民族中的藏族主要生活在西藏地区。唐朝时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件是____________:西藏成为中国正式的行政区是在____________(朝代)。清朝1727年设立_____________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皇帝还制定____________制度。

    (2)五十六个民族中的____________族形成于元朝。

    (3)五十六个民族中的高山族主要生活在台湾地区。该地区在中国古代史上曾被____________(国家)侵占了38年,后被民族英雄____________,在_________年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____________,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____________。

  • 24、郑和下西洋从________出航,最远到达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

  • 25、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____,755-763年的________

    (事件)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 26、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___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 27、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________后。

  • 28、宋代海外贸易: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______、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加以管理。

  • 29、唐太宗时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后来其弟子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成书的《____________》是研究中外交流时的珍贵文献。

  • 30、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____”。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____,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_____的发展。

    (2)火药:唐朝时,中国人已发明了火药。到____,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____,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____。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题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2)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契丹”——

    (3)他是党项族人,于11世纪前期称大夏皇帝——

    (4)他是女真族完颜部首领,1115年建立金朝——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摄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材料二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材料三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四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哪位高僧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一重大发明,它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具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釆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个政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