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泸州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哪位画家的代表作?(  )

    A. 王维 B. 褚遂良 C. 吴道子 D. 阎立本

  • 2、他注重德才兼备,并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应试范围,为了普及官吏选拔,他兴办学校,除了国子学、太学以外,地方上也涌现出不少学堂;在政治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巩固了统治基础。这里的“他”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 3、下列政权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②①④③

  • 4、下侧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某项科技成就。他描述的这项科技的发明者是

     

    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A.毕昇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光启

  • 5、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并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是( )

    A.楚汉之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七国之乱

  • 6、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均田免赋”

    C.“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D.“等贵贱,均贫富”

  • 7、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C.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D.有利于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

  • 8、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 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C.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交子 D. 戚继光抗击倭寇

  • 9、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A. 巩固东南海防

    B. 发展海外贸易

    C. 接受汉族文化

    D. 鼓励官员进谏

  • 10、黄巢起义最突出的特点是

    A. 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

    B. 采取流动作战方针

    C. 建立农民政权

    D. 瓦解了唐朝政权

  • 11、关于元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开国皇帝是成吉思汗

    B.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

    C.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D.把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 12、“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这段话指的是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D.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 13、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成公主入藏”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符合上述内容的单元特征是

    A. 国家的产生和大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14、“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一诗描绘的惨状是因为造成的

    A.安史之乱 B.八王之乱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 15、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2组添一个适当的词,使第2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  ②→康乾盛世

    A.顺治帝 B.乾隆帝 C.光武帝 D.隋文帝

  • 16、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鉴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A.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接替知州行使权力

    D.分散知州的权力

  • 17、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现象严重,在此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朝代是(  )

    A. 西汉   B. 东汉   C. 西晋   D. 东晋

  • 18、哪位皇帝开创了殿试这一科举考试形式(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 19、上题中的诗歌体现了南宋统治者什么样的心态?(  )

    A.立志收复中原 B.与金对峙 C.偏安江南,不思进取 D.向往和平

  • 20、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 。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直接原因是

    A.科学技术的落后 B.八股取士的影响

    C.明朝国力的衰退 D.西方列强的侵略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2017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共同参观故宫前三殿,这三殿名称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故宫兴建于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 22、明清时期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________。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是________

  • 23、宋代是个手工业和商业空前发展必盛的时代。手工业方面,江西_____成为瓷都,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商业方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______

  • 24、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________ ,西北至__________ ,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_________ ,东临太平洋,东南到___________及其附属岛屿,包括__________ 、赤尾屿等。

  • 25、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________

     

  • 26、根据提示信息列出相关内容

    A.隋炀帝时,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B.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宰相__________力劝皇帝亲征。

    C.元朝时期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_。

    D.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E.清朝雍正年间,朝廷设立______,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 27、改错题:下列各小题的历史叙述中均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1)隋朝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

     

    (2)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3)明朝南京城中的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 28、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_______________,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 29、契丹族与党项族

    (1)____世纪初,契丹族首领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或者辽),定都____,耶律阿保机就是辽太祖。阿保机建国后,发展____,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原属____的一支。____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____

  • 30、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______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_______等人继续抗元斗争。_______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

    关汉卿   郾城大捷

    李时珍   《窦娥冤》

    曹雪芹   《本草纲目》

    李白   《红楼梦》

    汤显祖   诗仙

    杜甫   《牡丹亭》

    岳飞   诗圣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该事件曾经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海防,平定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倭患。在此事件中涌现了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名言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自全国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材料二:朱彧的《萍洲可谈》一书中写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晦阴则观……。”

    材料三: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当时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同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向南方的转移。

    ——摘自全国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材料四:

    (1)材料一、二都涉及到了哪一项发明?此项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个朝代?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按顺序依次写出我国唐、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

    (4)综合以上材料内容,宋代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高度发展,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