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西夏、金这一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 多个民族政权对峙
C. 繁荣与开放宏大时代 D. 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2、有关“澶渊之盟”叙述错误的是
A.签订的双方是辽和北宋 B.盟约签订后很长时期辽宋保持和平局面
C.北宋每年要给辽岁币 D.盟约签订前宰相秦桧曾力劝皇帝亲征辽军
3、下面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能够反映出我国古代( )
朝代 | 北方户数 | 南方户数 |
汉(公元2年) | 965万 | 111万 |
唐(公元742年) | 493万 | 257万 |
宋(公元1080年) | 459万 | 830万 |
A.民族之间的交融
B.技术的不断进步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政治制度的演变
4、有这样一位皇帝,在位时开通大运河、创立进士科;但好大喜功,役民过度,结果落个万世恶名。这位皇帝是
A. 秦始皇 B. 隋文帝
C. 隋炀帝 D. 唐玄宗
5、宋金的分界线( )
A.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B.长江至大散关一线
C.珠江至大散关一线
D.黄河上游至大散关一线
6、公元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这一年应处于( )
A. 公元12世纪前期 B. 公元12世纪后期
C. 公元13世纪前期 D. 公元13世纪后期
7、北宋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的原因是( )
A.穷兵黩武,崇尚武力
B.文武并重
C.委派武将担任高职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8、北宋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北宋为了“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 )
A.陈桥兵变
B.重文轻武政策
C.杯酒释兵权
D.设置转运使
9、“这一政策阻碍了中外联系,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材料叙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10、乾隆嘉庆时期,在政府引导下,知识分子一般不过问社会现实,大多埋头于古籍,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清朝( )
A.重视保护古籍
B.加强思想专制
C.推行八股取士
D.提高儒家地位
11、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是在
A. 汉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12、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之君,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下列不属于他在位时期功绩的是( )
A.创新制度,发展经济 B.开凿隋朝大运河
C.社会安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D.鼓励垦荒,减免赋税
13、下列关于清朝“文字狱”的解释,准确的是
A.为压制反清思想而迫害知识分子的冤案
B.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推行文化专制的机构
D.为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而专门建造的监狱
14、下图中的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李世民
B.武则天
C.赵普
D.赵匡胤
15、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成为此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该制度选拔官吏的依据是
A. 军功 B. 门第 C. 学识 D. 品行
16、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对该政策评价正确的是
①阻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②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③不利于接触与学习世界先进科技和思想文化
④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拉大了同西方的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 皇帝昏庸无能
B. 政治腐败
C. 天灾人祸
D. 满清强大
18、“历史很精彩,我要去读读。”小丽读了《马可·波罗行纪》。此书中,小丽可能会读到的场景是
A.扬州的人民大面积地种植橄榄、番匣
B.蒸汽轮船沿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
C.往来的官吏们在某地驿站吃饭、休息
D.元大都有雄伟的高架引水桥、圆形剧场
19、“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这状况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隋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
B.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
C.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D.隋朝屡次发动对外战争
20、“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两个盛世局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农牧文化融合
③经济得到发展
④科举制度完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1、我国在历史上不断受到外来侵略者的干扰,1553年 ______殖民者占领了我国的澳门,明朝末期 ______殖民者出兵占领了我国宝岛台湾。
22、党项族:(1)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_____的一支。(2)建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史称____。(3)统治:仿效_____,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
23、黄巢起义:_____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4、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是________。
25、元朝时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_____,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是_____。
26、南宋时期,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地区。这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27、唐太宗开创的治世局面是____________;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______________。
28、清朝前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_。到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__________。
29、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
30、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______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_______等人继续抗元斗争。_______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31、连线搭配: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请将下列科学家与其主要成就连接起来。
毕昇 著有《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 被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著有《农政全书》
徐光启 著有《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宋应星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32、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朱元璋、雍正帝强化皇权的政治措施各一例。
(2)列举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一例。
(3)列举清朝前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的大商帮一例。
(4)说出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作品名称。
(5)列举明清时期在思想上采取的文化专制措施各一例。
33、地方势力过强会威胁中央政权,造成国家混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势力不仅没有消除,相反却更加发展……安史之乱时,边兵大量内调,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乘机进扰,因而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又在西北、西南加强藩镇。为了巩固统治,在内地也实行“以方镇(藩镇)御方镇”的方针,在关中、关东、江淮地区广置藩镇,以求互相制约……藩镇割据期间,藩镇与朝廷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朝廷能控制地盘日益缩小,只能加倍剥削、役使控制区内的人民。藩镇在其控制区内更是增加赋稅、兵役、徭役,滥施刑罚,对人民实行残暴的军事统治。这些,都是阻碍破坏社会经济的原因,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二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办法?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