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末清初持续40年的战乱,使南北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到清王朝建国的时候,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一片凄凉。由此可见,清王朝面临的重大问题是
A.如何收复台湾
B.如何恢复经济
C.如何管理西藏
D.如何统一思想
2、以下关于唐朝社会风气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②人们多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③兼容并包,衣食住行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尚武风气盛行一时;④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不能从事骑马、打球、拔河、射箭等活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部对国务院各部门及国家公务员、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实施监察。秦始皇、汉武帝在设置的类似功能的官职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丞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唐太宗在用人上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他说“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举。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这段话道出了他的选人标准是
A.任人唯亲
B.无才可用
C.自我推荐
D.任人唯贤
5、宋代有诗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反映出宋代
A.重农抑商
B.积贫积弱
C.重文轻武
D.商业繁荣
6、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的是( )
A.玄奘
B.唐僧
C.白居易
D.鉴真
7、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通常被称为“圣人”。“书圣”、“画圣”、“诗圣”分别是指
A. 王羲之、吴道子、李白 B. 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C. 张旭、顾恺之、李白 D. 张旭、顾恺之、杜甫
8、明代的读书人张清,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下备考措施中,哪一事情是他考前必须要做的
A. 吟诗作赋北窗里
B. 苦背四书五经
C. 研究《四库全书》
D. 阅读“四大名著”
9、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该陵是下列哪位皇帝与其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
A. 隋炀帝
B. 唐高祖
C. 唐太宗
D. 唐高宗
10、两宋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时期。下列没有与南宋并存过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 蒙古族 B. 契丹族 C. 女真族 D. 党项族
11、疆域“北渝阴山,西极流沙,东尽江左,南越海表”版图超过汉、盛唐时的朝代( )
A.秦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2、“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反映了哪位人物的心愿
A. 岳飞
B. 戚继光
C. 文天祥
D. 郑成功
13、下面是四位古代诗人写的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诗,在四位咏史诗人中,你认为哪一位诗人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最恰当
A. 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B. 宗元鼎:“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C. 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D.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4、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古代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其中和平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主流不符的是
A.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B.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C.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D.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15、科举制度是一种:( )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B.监督官吏的制度
C.通过门户高低划分官吏级别的制度
D.发展教育事业
16、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是
A.开封 B.景德镇 C.苏州 D.临安
17、隋朝大军沿长江兵分八路全线出击,导致守军首尾难顾,仅用四个月时间就灭亡陈朝,统一中国。由此可见,隋朝能够实现统一大业的原因是( )
A.人民渴望统一
B.陈朝政权腐败
C.战略战术得当
D.隋朝国力强盛
18、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政权,与宋朝并立。关于这一时期建立的政权和民族搭配正确的是
A.辽——蒙古族
B.西夏——党项族
C.金——契丹族
D.南宋——女真族
19、五代十国是一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
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
D.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20、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最早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元朝时设置宣政院 D.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
21、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他即位以后,在贤相________和________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____。
22、依据真实可靠的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1)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完成表格空缺内容。
主题 | 时期 | 史实 | 结论 |
强化中央集权 | 明朝 |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 专制皇权的逐步强化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
清朝 | A.____________ | ||
维护国家主权 | 明朝 | B.____________ | 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民族英雄。 |
明末清初 | C.____________ | 打击了荷兰殖民势力,维 护了国家领土主权,不愧 为杰出的民族英雄。 | |
农业的发展进步 | 唐朝 | D.____________ | 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 了耕作的效率与质量。 |
清朝 | E.____________ | “湖广熟,天下足。” |
(2)请依据表格中的示例,结合所学,再归纳个学习主题并举出一例符合这一主题的史实。
23、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________。
24、北宋时兴起的江西德化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
25、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
26、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________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改国号为宋,以__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________。
(2)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解除______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在中央,宋太祖采取____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派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7、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是________。
28、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下图文物是______
30、明代在位48年,20年不上朝,不批奏疏的皇帝是________。
31、文化璀璨
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一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达。这一时期,文化继续发展,学术巨匠辈出,统文化呈现辉煌。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连线内容。
32、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城市。
(1)唐朝都城,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_____
(2)两宋的都城,最大的商业城市_____
(3)宋朝兴起的,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_____
33、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对外环境发生了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1)材料一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宋朝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宋朝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
材料三 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材料三叙述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材料四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出现“倭患”的原因是什么?倭寇猖獗之时,谁临危受命南下抗倭?
材料五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限制对外贸易。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5)材料五反映了清政府制定了什么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政策带来的危害。
(6)结合以上材料,请谈谈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