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写人、记事、状物、写景来抒发情感或发表观点,如《桃花源记》,作者通过虚构的故事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B.《登勃朗峰》是一篇游记,作者是法国作家马克·吐温。该文主要描写作者登勃朗峰时所见的奇绝景色,表现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C.《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该诗通过卖炭翁的悲惨道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D.当代散文家吴伯箫的《灯笼》一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震憾 霎时 风云变幻 招摇撞骗
B.枯燥 彷徨 名富其实 轻歌曼舞
C.帷幕 驰骋 销声匿迹 自圆其说
D.狡辩 堕落 川流不息 振耳欲聋
3、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悉如外人(全,都)
B. 日光下澈(穿透)
C.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
D.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赋予/斌斌 蛮横/横行霸道 白雪皑皑/凯旋而归
B.缅怀/沉湎 间隔/挑拨离间 独踞苍穹/据理力争
C.瞭望/燎原 劲头/苍劲有力 拾级而上/拾金不昧
D.砚台/现实 页岩/硕大无比 杳无音信/纷至沓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2)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2)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_________,禅房花木深。(_____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4)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白居易《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傅雷家书》主要是傅雷写给长子__________的家信。如何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__________是第一位的。在信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_______________、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8、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采用了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 。
【2】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其依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9、题目: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有限的,汇入团队中,就是无限的;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渺小的,在关键的时候,可能是巨大的。力量不只是力气,更是智慧与信仰。
请以“一个人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3)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