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你和家人出去旅游,在办理酒店入住手续的时候,你的妈妈发现由于匆忙没带你的身份证,酒店接待的服务员告诉你们没有身份证不能入住。你想到可以去补办一张临时身份证解决这个问题。你对酒店服务员说:( )
A.“我们也不是故意的,总该有解决的办法吧?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啊!”
B.“不就没带身份证吗?不会想想解决的办法吗?”
C.“我们是不是可以补办一张临时身份证?您知道去哪里补办吗?”
D.“谁出门没有个忘的时候?我们也不是故意的,你就通融一下,让我们入住吧!”
2、下列句子对文章写作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中运用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自己的情趣。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用六个排比,气势铺排,据此事实得出结论,令人信服。
C.《愚公移山》生动的细节描写,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周亚夫军细柳》一文运用正面描写,通过文帝和群臣的反应正面塑造周亚夫的形象。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环境保护,中央已经三令五申,要切实加快进行,但有不少地区领导好象没听到似的,充耳不闻,不加理睬,甚至多方阻挠。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B. 从风格上看,李诗飘逸豪放,杜诗沉郁顿挫,孰优孰劣,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 “执政党的党风的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及时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
D. 他讲起课来栩栩如生,很受学生的欢迎。
4、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有很多经典的故事情节,其中与孙悟空有关的有大闹五庄观、三调芭蕉扇、智取红孩儿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位具有钢铁般意志和顽强奋斗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B.《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核舟记》《爱莲说》的作者分别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文学家魏学洢、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C.古代的“记”大多数是游记,用来叙述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形式。
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中的“硕师”指有道德有声望的前辈;“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中的“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若看注疏,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乙】
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①叔母任氏。任氏曰:“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豖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②邻,教有所阙③,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④受书,勤力不怠。
(节选自房玄龄《晋书·皇甫谧传》)
①后:过继。皇甫谧被过继给他的叔叔。②卜:选择。③阙:同“缺”,缺欠。④席坦:人名。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树堂、筠仙自十月起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B.若看注疏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唐雎不辱使命》)
C.或以为痴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D.岂我居不卜邻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
(2)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3】【甲】文中曾国藩围绕“读书”对诸弟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4】【乙】文中叔母任氏是如何规劝皇甫谧读书的?
6、诗歌鉴赏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歌用____和____作喻,说明自己的仕进之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带着孩子去旅行,已经是现在不少年轻爸妈的主要假日状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想带孩子去看看”,是他们中不少人的心声。近曰,阿里巴巴旗下的综合性旅游出行服务平台飞猪发布了“儿童出巡世界趋势分析与预测”,里面的数据让好多爸妈深有同感。
“我第一次出境游是去香港,2007年,那时我26岁。我儿子第一次出境游也是去香港,是2011年,那时他2岁半。”说到第一次出境游时的年纪,80后爸爸小汪这样说。事实上,2岁半出境游并不算很早,不少孩子刚刚能带出门,就开始了自己的出境游旅程。
飞猪数据显示,00后、10后的第一次出境游年纪,已经比80后提前了20年。80后第一次出境旅游的年纪,在23~30岁之间的占比最高,也就是大学毕业之后。90后的第一次出境游年纪开始提前,19~22岁的占比最高,很多是在大学就读期间。到了00后、10后,占比最高的年龄段被猛拉了几个数量级,3~7岁的占比最高。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消费力更强的地区,2岁以下就开始出境玩耍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专家指出,“亲情陪伴”和“带孩子出去看世界”是大多数父母的出发点。
材料二
但带孩子出境游,并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先就表现在费用支出上。飞猪数据显示,带孩子出境游时,家长们“舍得花”的心态更甚。83%的家长会因带孩子而预订更高价位的酒店,旅游时每天的人均花费也会增加20%左右。
“出境旅游时我住过最廉价的旅馆,应该是香港重庆大厦里的那间‘鸽子笼’,当时一晚上的价格是400元人民币左右。”小葛也是80后,现在有一个5岁的儿子和一个1岁半的女儿,“那时候我刚结婚,和太太两个人经常出去旅游,为了省钱,住差一点没关系。”不过现在,只要带孩子一起出去,他们一定会选择星级酒店,一晚上的价格都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
除了住宿,小葛觉得带孩子出去玩,花钱特别的松。“比如,上次去东京,孩子看到街边形形色色的扭蛋机、娃娃机,根本就挪不动步,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扭上几个蛋,抓几个娃娃。虽然每一次的花费都不大,但结束旅行后一算,也花了将近2000元。”飞猪数据也显示,“看到什么都想要”的小朋友是家长旅游预算的“破坏王”,很多零散开销根本无法提前预测。
材料三
2005年至今,国内外媒体对中国公民出游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披露和报道。有些国家在游览地竖起针对中国游客的提示牌,甚至采取了不接待华人旅行团、让华人旅行团隔离用餐等非常措施。这不仅令在外旅游的国人难堪,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2006年10月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公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正如外电评价:“中国政府和民众对旅游陋习毫不留情的揭露和对文明旅游公约的执行力度,表明了中国目前所具有的空前的自信心。”
材料四
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国内外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海啸、洪水、禽流感、恐怖主义活动以及军事政变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影响一些旅游者的出行,对出境旅游造成一定影响。
【1】下列与材料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 “带孩子出去看世界”是父母带着孩子出境旅游的目的之一。
B. 带着孩子出游,家长更倾向于多花一点钱,让家人吃好、住好、玩好。
C. 虽然旅游出发前做好了预算,但小朋友“看到什么都想要”的问题导致很多零散开销无法预测。
D. 中国政府和民众对旅游陋习的批评以及增强执法力度是为了改变外媒对国人的印象。
【2】儿童出境游主要有哪些特点?请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后概括回答。
【3】带孩子出境游,家长是“痛并快乐着”,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4】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中国游客出境游存在的问题。
【5】欧美娅同学打算毕业后利用暑期到国外游玩,她计划出行5天,预算5000元以内。下表是某旅行社的部分行程,请你根据她的要求为她选择一条最优旅游线路并分析理由。
目的地 | 机票(往返) | 住宿费(元) | 当地玩乐(元) | 签证(元) |
韩国首尔 | 1529(直飞) | 314×4 | 238×4 | 365 |
泰国清迈 | 1816(直飞) | 128×4 | 168×4 | 239 |
缅甸仰光 | 2211(转机) | 203×4 | 147×4 | 318 |
8、默写。
(1)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2)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4)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桃李不言,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6)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八则》)
(7)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8)人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 , 。”两句诗句来劝勉他人要对前途充满信心。
9、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止背诵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吴晶
①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春节长假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广受关注,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选手以诗为剑,一较高下,引人入胜。有人为此惊呼:中国诗词的春天来了!
②诚然,这样一档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无疑值得肯定。然而,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这样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
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
④千年往事凭诗见。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⑤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这种认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借助丰富多元的传播手段,“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正在唤起大家对汉语言文化的关注与兴趣;“为你读诗”“书香中国”等文化活动让人们在奔波之余享受心灵的慰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国家教育规划,唤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描绘当代中国的文化亮色。
⑥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著,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
资料链接:
爱上评论•诗词大会粉丝团
网友“小陈”:《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适合全家观看的节目,如果能形成全家一起探讨学习的氛围,是乐事一桩;如果成了考孩子、徒羡慕,则可能会给孩子们形成阴影。希望大家善用资源,让诗文带来好心情。
网友“似水在流年”: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根和标识!
网友“夏有”:理解古典诗词,融到自我人生,是最有意义的方式,这次大赛为此做出了努力。
复旦附中的语文教研组长、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版图’有多大。否则,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表现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学生应在古诗文教育中,感知生命与周遭事物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自觉形成文化史的概念。
【1】第②段作者对节目问题的剖析,其作用是什么?
【2】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找出两处作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中作者的思想观点。
【4】结合资料链接中的网友评论,联系你在学习古诗词的经历谈谈对“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这一问题的看法。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善借者赢天下
王飙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油轮出租。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这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的意思便是“借”。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业伟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不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6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借”是门大学问,结合选文及下列材料,说说你对“善借”二字的理解。
材料一 张先生急于用钱,向地下钱庄借了高利贷,结果落入对方陷阱,差点家破人亡。
材料二 某企业照搬国外营销模式,意欲大展宏图,却因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卡壳,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效益,反而造成巨大浪费。
11、论述性文章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 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 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 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 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 《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12、阅读下面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两个徒弟向师傅求教:“师傅,我们工作太痛苦,求您指点迷津。”师傅冥思半天,在纸上画了一碗米饭,两人看完画后 ,若有所悟 ,一个辞职回家种田,一个仍待在公司。
十年后,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 ,成了农业专家;待在公司的任劳任怨,成了经理。两人相遇,农业专家说:“师傅画的不过一碗饭,识时务者为俊杰。”经理说:“不过一碗饭嘛,何必见异思迁!”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适时转身”或“守望花开”为话题,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任选一个话题 ,题目自拟。 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