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庆黑势力的嚣张气焰锐不可当,但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
B. 这次的长途旅行,让她疲惫到了极点,终于乐不可支了。
C. 小明被同学敲诈的事不胫而走,被传得满城风雨。
D. 无论是广袤无垠的宇宙,还是不值一提的尘埃,都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B.夕阳西下几时回?
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字赤黄眉 ,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狼貌。天蓬恶煞下云梯。”这几句话写的是(水浒传》中的李逵。沂岭杀四虎、斧劈罗真人、夜走蜈蚣岭、探穴救柴进写的都是李逵的故事。
B. 书中描写了一个勇于挑战的冒险者,他流落荒岛28年,最终顽强地活了下来,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这部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C. 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其辛辣的讽刺中包含了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隐含了作者-种苦涩面热切的忧世情怀。
D.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朝花夕拾》中作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范爱农、衍太太、长妈妈、寿镜吾、藤野先生等,其中衍太太在《五猖会》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探索未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B.只有奋斗,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提升幸福的内涵、丰富幸福的层次。奋斗是实现自身成长的阶梯,奋斗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
C.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近几个月来,杭州地铁迎来客流高峰的原因是移动支付过闸技术的推广造成的。
D.在这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否敢于担当负责,是否敢于攻坚克难,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称职与否的关键。
5、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叶。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衷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①营溪。水抵②两岸,悉③皆怪石,欹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⑤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合:汇合。 ②抵:击拍。 ③悉皆:都是。 ④欹嵌:石块蜡斜嵌插溪岸的样子。 ⑤洄:水回旋而流。悬,漱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 虽乘奔御风 奔:奔驰。
C. 飞漱其间 漱:冲荡。
D. 猿鸣三声泪沾裳 沾:打湿。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语段(甲)作者在结尾是怎样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的?
【4】语段(乙)描写的右溪美景有哪些?写法上与语段(甲)有什么相同之处?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请赏析“锁清秋”中“锁”字的表达效果。
【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把一位深处皇宫,难觅知音的皇帝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B. “月如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渲染出孤寂凄凉的气氛。
C.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D.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复杂而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之情。
7、语言运用
班级开展“创建良好家风”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小家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一则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家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优良的被人称颂的家风成为塑造人们道德品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准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当一个人从家庭走向广阔天地,已有的道德品质、行为准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社会上的言行。
(2)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为你们展示了一则漫画,请你为全班同学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3)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请你为此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
8、根据提示默写。
(1)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锦帽貂裘,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5)_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6)《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面对衣着华丽的“同舍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
9、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现在吃的猪牛羊肉和家禽鸡鸭鹅,很多都是养殖场饲养的,养殖场会给动物打疫苗,常见的动物疫苗,比如猪的蓝耳病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等,这些疫苗都是针对常见病毒进行研制的。动物不感染,也就不会感染人。
如果这些动物有感染人的病毒的话,人类就会去开发疫苗。比如说养宠物狗有可能会传播狂犬病毒,人就会给宠物狗接种狂犬病疫苗。打了疫苗,狗就不会得狂犬病,所以人也不会被狗传染狂犬病毒。而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我们人类之前没有接触过,一旦发生突变,传播到人身上,我们人体是没有免疫力的,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节选自《知识分子》)
(材料二)
作为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有些蝙蝠的寿命可超过40年。蝙蝠高速飞行,新陈代谢非常快,对肌体的损伤也很大,但它们基因组中有很多具有修复功能的基因,且数量也远超其他哺乳动物,因此蝙蝠在抑制病毒复制方面有着特殊能力。虽然蝙蝠是很多致命病毒的宿主,但致命病毒在蝙蝠体内却被充分抑制。现今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很多都与蝙蝠有关,其中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的原型病毒、MERS的原型病毒已被科学家证实,以及2020年引发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也指向了蝙蝠。
对于蝙蝠来说,天敌在天上也在地上,天空中一些猛禽会对蝙蝠发起攻击,陆地上蛇和一些猫科动物也会偷袭蝙蝠,但蝙蝠最大的天敌是人类。在亚洲、洲及环太平洋地区,人类有吃蝙蝠的习惯蝙蝠被端上人类的餐桌,使这一物种与人类有了深度接触。人类认为果蝠吃成熟的果实,应该算是“美味”。但果蝠食物中的果实有些是含有毒素的,人类摄入这些毒素并沉淀在体内,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科学研究发现,食用果蝠的查莫罗人很容易患上一种类似帕金森的病,这与吃蝙蝠有关,蝙蝠吃苏铁的种子,苏铁中含有一种神经毒素,通过蝙蝠带给食用者。当然,个人食用中毒还不是最危险的,最大的威胁来自蝙蝠身体上携带的致命病毒,一旦直接或通过中介宿主与人类接触后,将造成更广泛的传播,酿成悲剧。
(节选自《世界知识画报》)
(材料三)
伴随疫情的发展,互联网上不断传出人们食用蝙蝠等野生动物的画面。那我们应该如何防范新型病毒通过动物向人体传播呢?
食用经过高温烹煮的野生动物本身不会致病,因为经过高温烹煮后,病毒寄生的环境已经被破坏。但人们在获得、加工环节,接触这些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过程中的风险却非常大,要杜绝这种传染的风险,还是需要群众不要盲目食用野生动物,最大程度地切断病毒传染的风险。
免疫学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除了不吃这些野生动物外,尽量不要饲养从野外抓来的野生动物,也不要与其进行接触。同时也要关注,一些野生动物,它们身上可能携带一些寄生虫,跳蚤、蚊子也可能把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传给人,比如鼠疫。另外野生动物的分泌物或粪便,以及其污染的物品尽量少接触,最好不要接触。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网站称,病原体之所以容易传播、导致人类感染,跟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关。现在人类居住得更加密集,交往也更加频繁。自然的破坏、频繁的动物贸易、变暖的气候都为病原体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病原体一旦形成人际传播,捷、频繁的旅行等活动则更容易将病原体通过感染者快速地散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节选自《环球日报》)
【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今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大多都与蝙蝠有关,其中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的原型病毒、MERS的原型病毒已被科学家证实。
B.养殖场饲养的家禽类动物虽然身上可能有病毒,但可以给它们注射动物疫苗,动物不感染,也就不会感染人。
C.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很可能人类之前没有接触过,如果发生突变,传播到人身上,人体是缺乏免疫力的,就一定会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D.野生动物经过高温烹煮,病毒寄生的环境已经被破坏所以食用后不会致病。但获得和加工环节接触动物携带病毒的风险依然存在。
【2】材料二第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请概括出野生动物会给人类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
【4】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防范野生动物将病毒传播给人类。
10、少年有志,家国有望。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观看张艺谋执导的贺岁电影《满江红》,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以上数据来自“淘票票”APP)
【材料二】
①《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曲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不仅有极高艺术审美价值,还因与岳飞可歌可泣的生平结合紧密,具有极高历史真实性。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品格与精神气质,形成了中华民族公共心理的一部分,与之有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当代艺术工作者要继续改编类似题材并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必须要有创意。
②电影《满江红》可谓一次成功的实践。影片从《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千古绝唱流传的角度,来编织故事和组织叙述。与一般“复仇”故事不同的是,手刃“真凶”不再是电影主角们的终极目标,因为那除了快意恩仇之外,改变不了现实,更无法改变人心。
③影片很好地处理了历史与艺术、真实与虚构、写实与想象的关系,将爱国主义价值编织进生动曲折、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情节叙述中,出乎意料又令人拍案叫绝。电影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以秦桧为首的封建集权与专制下个体人生存的悲剧。每个人都只是权力系统中的一枚棋子,无论凡夫俗子还是高官达人,他们的生死对于权力系统而言无关紧要,他们随时都会因各种偶然或必然因素失去性命。生存就是一出权力的游戏,能够活下来全靠绞尽脑汁的权谋诡计和演技,尤其是小人物、底层人物。电影第一部分很好地展现了底层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和生存意志,以悬疑和喜剧的方式,吊足了观众的兴趣。在秦桧宰相府高墙大院的狭窄走廊中走马灯式行走的众人,仿佛命运之笼中的困兽,配上豫剧与现代打击乐,密集的节奏,不仅让悬疑叙述变得好看,更让观众为困局中人物的命运而揪心。
④第二部分主要讲述被权力异化的个体如何找到生存意义并努力为之奋斗,从而建构新主体的故事。片中,“精忠报国”出现了三次。前两次是影像化叙述,张大(沈腾饰)背上的刺字“精忠报国”每一次以“特写镜头”出现时,都会配上庄重激昂的音乐,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达到震撼人心的目的。第三次是文字叙述。有了前面两次的铺垫,第三次的叙述则犹如春风化雨,很好地强化并巩固了“爱国主义”思想在观众头脑和情感中的地位。同时,主要人物孙均(易烊千玺饰)正是在这四个字的影响下,完成了思想的重大转变,从一个封建集权和专制制度的工具人,变成了具有强烈爱国信仰、不再畏惧个体牺牲的仁人志士。三次“精忠报国”的植入与强化,以及影片高潮部分——秦桧的替身对《满江红》的生死诵读、众将领和士兵对《满江红》的分批传诵以及女童的领诵,给观众带来极为生动、自然、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电影主创团队将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符号的媒介属性,其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收获了比文字更生动、感性、直观的效果。
⑤《满江红》既沿袭了张艺谋导演的一贯风格,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在叙述方面精心布局、巧妙构思,还充分尊重观众的观影心理,创作出新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塑造出新的中国人形象——有责任、敢担当、不怕牺牲、有信仰……这些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来的宝贵的中国精神,感动和激励了大众,也向世界展示了疫情之后一个欣欣向荣、积极向上、团结一心、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焕然一新的中国形象。
(节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材料三】
《满江红》延续着张艺谋从《红高粱》到《英雄》再到《一秒钟》《悬崖之上》等片,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关注和悲悯。在这个虚构的故事里,我们分明看到某种真实的情感存在:这些壮士的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只为了一个义字。这正是那些被佞臣试图抹掉的故事,得以口口相传、代代铭记的奥秘。这种壮怀激烈、义薄云天、流传千百年的家国情怀,就是电影《满江红》的价值真谛,也是应该被唱响流传的时代强音!
——《人民日报》文艺评论
我们将主流价值观蕴藏在故事讲述中,深入挖掘传统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希望通过创新讲述方式与更多的观众进行对话。
——编剧陈宇
近年来,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重要关键词之一,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大银幕的光影体验中收获感动。
——央视新闻专访
《满江红》胜在情节饱满,这正是当下主流观众的审美需求。
——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
【材料四】
满江红·写怀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①,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②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③。
【注释】①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靖康,宋钦宗赵恒的年号。②胡虏:对女真贵族入侵者的蔑称。③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1】下列表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材料一中的图表数据可知,电影《满江红》的观影群体以青年观众为主体,占比接近一半。
B.电影《满江红》中,孙均原本是一个无条件服从于封建集权和专制制度的工具人,后在“精忠报国”四个字的激励下,转变成了具有强烈爱国信仰、不再畏惧牺牲的仁人志士。
C.在以秦桧为首的封建集权与专制下,无论凡夫俗子还是高官达人,每个人都只是权力系统中的一枚棋子,他们必然因此而失去性命。
D.张艺谋执导的《满江红》虚构了一个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却真实地向观众传递了壮怀激烈、义薄云天、流传千百年的家国情怀。
【2】材料三中《人民日报》文艺评论指出在电影《满江红》里,“我们分明看到某种真实的情感存在:这些壮士的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只为了一个义字”。这句话让你联想到了下面的哪篇课文,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B.《老山界》 C.《鱼我所欲也》
【3】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归纳电影《满江红》深受观众热捧的原因。
【4】学校组织观影的通知发出后,有同学认为“现在是和平年代,人民安居乐业,重温历史、观看爱国电影已经没有多大必要了。”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不少于80字)
11、〈五〉阅读《父亲买了贺年卡》回答下列小题。
天空飘起第一场雪花时,新年的气息又渐渐地浓郁了,我想,父亲该归家了,过年的日子正翘首企盼哩。
好不容易盼到周五,傍晚一回家,父亲果然蹲在院子里吧嗒着旱烟,青色的烟雾不时让父亲急剧地咳嗽,我在村口就早已听到了父亲熟悉的声音。父亲看见我,脸上立马堆满了笑容。“放学了,又长高了,瘦了。”父亲眯着眼,望着我说,只是没有用手来抚摸我的头。我想,在父亲的心中,我该是一个大男孩了吧。大半年没看到父亲,心里竟涌起一丝喜悦与伤感,喜的是父子相逢,悲的是父亲又老了许多,脸上的皱纹更密了,头上的白发日益显山露水了。
我告诉父亲,学校要收校服费和资料费。父亲点了点头,嘴里也喃喃地说:“好!好!”只是脸上的神情又沉重了些。我鼻子有些酸酸的,转头看着窗外。瑟瑟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渐渐的都看不见了。晚上,我隐约听到父亲与母亲唠叨了大半个晚上,父亲长长的叹息声,使寂静的山村格外潮湿而阴冷。
早晨起来,父亲不见了,我想又外出忙碌了。晚上父亲回家,脸上却阴阴的,只有与我对视时,脸上才迅疾地掠过一丝涩涩的笑。“娃,帮我写封信吧!”父亲说。写信?识字不多的父亲在我的记忆中好像还未给谁写过信。我连忙找出纸和笔,父亲却从棉袄里掏出一张贺年卡,大红的灯笼,大大的福字,还有一群笑容可掬的猪娃娃,好漂亮的贺年卡。
其实,我好几次想找父亲开口买几张贺年卡。在学校,我已收到十几张贺年卡了,有些还很精致,一打开,就响起祝你新年快乐的音乐铃声,悦耳动听。可我却没有送出一张,这次找父亲要钱,特地多要了50元钱,甚至买哪种贺年卡我都盘算好了。想不到父亲竟然也买了张贺年卡。“帮我填填吧。”父亲说,“我念,你写。”
“王总:新年好!眼看又要过春节了,娃要交学费,家里要买点种子化肥,可否发工钱?”贺年卡的地址是“巴州市第八建筑公司”,这是父亲做苦力整整忙了一年的公司。父亲小心翼翼地把写好的贺年卡放进棉袄的口袋里。嗨,父亲还没讨到工钱,我心里直叫苦,同时对父亲想出这个主意感到悲哀。
星期天下午,父亲说:“我送送你。”一到县城,父亲并没有直接去学校,却来到县人民医院,要我到门口等他片刻,说是有人还他钱。约莫个把小时,父亲才从医院出来,脸色竟有些苍白。“钱讨到了吗?”我问。我惦记着父亲没给我学习资料费哩。父亲没有回答,又问,县邮电局在哪儿?在邮电局,父亲把贺年卡小心翼翼地塞进绿色的邮 筒,半晌,还望着邮筒,那种神情就像是遭受久旱的秧苗盼望天降甘霖。
到了校门口,父亲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400元钱,塞到我手中:“娃,一看到老师就把钱交了,千万莫丢了。”我接过钱时,有一张白白的纸条飘落在地上。我拾起一看,竟是一张卖血的条子。我鼻子一酸,抽出50元钱,递给父亲:“我不需要这么多钱,真的。”“拿着吧,马上要考试了,伙食好点儿。”说完父亲摸了摸我的头。父亲那双厚实的大手,暖暖的。
远远的看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街的尽头,我的眼中有些湿润了。
(选文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下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瑟瑟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渐渐的都看不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人物描写或是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父亲把贺年卡小心翼翼地塞进绿色的邮筒,半晌,还望着邮筒,那种神情就像是遭受久旱的秧苗盼望天降甘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 “我”眼睛“湿润”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原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之后的感受。
12、读材料,完成作文。
材料: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挥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它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