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
B.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即他们是同乡人,“桑梓”指家乡。
D. “社稷”的“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2、下列关于名著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鲁达打死郑屠后,先后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倒拔垂杨柳,火烧瓦罐寺。
B. 祥子在雍和宫附近的夏先生家拉上了包月,因为夏太太的缘故辞了工。他又重新找到了曹府,曹先生答应祥子还拉包月,而且愿意把虎妞也一并接来。祥子觉得生命又有了希望,他又从死里活了过来。
C. 杨志受北京大名府蔡京派遣押送生辰纲,途中吴用、晃盖等好汉用蒙汗药麻翻了杨志等人,抢走了生辰纲。
D.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在高老庄被孙悟空打败,又听到唐僧的大名,就同意去西天取经。但是,他还有如若取经不成就回高老庄的想法,这也充分暴露了他的动摇性。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窦(dòu) 风掣(zhì) 白草折(zhé)
B.瀚海(hàn) 寥落(liáo) 饮归客(yìn)
C.舂谷(chūn) 阑干(lán) 冷难着(zhuó)
D.羹饭(gēng) 兜鍪(máo) 锦衾薄(qīn)
4、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后来逐渐合二为一。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苏东坡在寒食节即兴写下了《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用笔粗重饱满 ,雄健而有气势。
B. 字形大小悬殊,横扁且斜取势。
C. 第一首布局前面疏朗,后面密结。
D. 字形瘦长错落,笔画跳荡飘逸。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父母同负教育子女责任,今我寄旅京华,义方之教①,责在尔躬②。而妇女心性,偏爱者多,殊不知爱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其道维③何?约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矫傲④。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⑤,尔宜铭诸肺腑,时时以之教诲三子。虽仅十六字,浑括⑥无穷,尔宜细细领会,后辈之成功立业,尽在其中焉。书不一一,容后续告。
——选自《纪晓岚家书》
【乙】
郑尚书淡泉公训子履淳曰:“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⑦,行欲方⑧。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⑨,当究事所以然⑩,融于心目,如身亲履(lǔ)之。南阳⑪一出即相,淮阴⑫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志士读书当知此。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而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注释】①义方之教:指教子。义方,做人的正道。②尔躬:你自己。③维:为,是。④矫傲:骄傲。⑤金科玉律:指不可变更的条规。⑥浑括:全部包括。浑,全,满。⑦圆:丰满,充实。⑧方:正直。⑨云尔:而已。⑩当究事所以然:应当推究事情的原因。⑪南阳:指三顾茅庐前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⑫淮阴:指楚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韩信,西汉初年被封为淮阴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道维何( ) (2)一宜勤读( )
(3)胆欲大( ) (4)而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尽在其中焉 仁在其中矣
B.殊不知爱之不以其道 以衾拥覆
C.而妇女心性 潭西南而望
D.为教子之金科玉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尔宜铭诸肺腑,时时以之教诲三子。
(2)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学习问题。从乙文的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7、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为此你所在的学校开展系列读书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为本次读书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用一句话概况下列材料的主要内容(30字以内,标点符号计数)
日前,《中国诗词大会》同名图书与读者见面,该书由《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文字脚本整理润色而成。新书《中国诗词大会》(上下)由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官方独家授权出版。董卿也邀请读者们一起加入这场诗词狂欢,她说:“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你荡气回肠,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我们将开启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心的经典诗句。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智慧,也同样能够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3】学校正在全校学生中征集“书香班级”评选的评价指标,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书香班级”?请提出三项评价指标。
【4】一日之计在于晨。班级早读时间,有几位同学却在嬉笑打闹。对此你将如何劝说?
8、根据要求填空。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一致。
(2)文中揭示西汉兴隆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3)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____,___”。
(4)文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
①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陈蕃怀有成大事的胸怀固然可贵,但却不屑于做琐碎的小事,忽视小节,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够排斥“扫一屋”呢?由此看来,成大事者也需关注小节。
②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有许多人因关注小节而做出了大事情。
③“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和别人在一起,不要读书或看报;事先没有得到允许,不要看别人的书或写的东西……”这是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4岁时抄在笔记本上的部分“守则”。可以说,这都是些容易被忽视的小节,甚至是很拘束人的小节,然而,华盛顿却把它看作了自己成长所必需的“维生素”。假如他不关注小节,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很难想象他日后会受到众人的拥戴,当上美国总统。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非常关注小节。一次,在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送行时,亲王的飞机刚起飞,我国送行的人们就散开准备离去,只有总理仍笔直地站在原地,并叫回了散开的人。正是他这种对待别人认为的小事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众多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许。由伟人们的例子不难看出,关注小节能够赢得人们的好感,从而获得众人的认可和支持。
④关注小节,可以及时把握成大事的机会。一片草叶割破了手,鲁班发明了锯;一个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开水壶的盖子被蒸汽顶起,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小节中包含着成大事的机会,包含着成大事的重要条件,他们正是因为关注了小节才抓住了成大事的机会,为自己成大事奠定了基础。
⑤相反,忽略小节会贻误大事。一个滑落在跑道上的小铁片造成了空难,一份翻译错误的电文造成一场战役的失败。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见,忽略小节往往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⑥小节不仅关乎上文所论及的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其实也关乎修身齐家这一类的大事。成大事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目标。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以天下事为己任,对他来说忧国忧民是大事;一个家庭主妇,心里装着全家老小,对她来说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是大事。无论其内涵如何,可能都需要他们在成就大事的过程中去关注小节,只有如此,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做出对个人或对社会有益的大事。
⑦今天,关注小节不仅是国民素质的一种反映,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些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禁止吸烟的地方随意吞云吐雾……这些事看似小节,但小节不拘,大事难成。愿年轻的朋友们从小事上着手,在细微处努力,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1】选文开头由陈蕃的事例写起,有什么好处?
【2】读选文③~⑥段,概括关注小节的意义。
【3】选文第⑤段能否删掉?请你说明理由。
【4】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 ③段列举华盛顿总统笔记本上的部分“守则”和周总理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关注小节”的事例,都从伟人的角度论证了关注小节的重要意义。
B. 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作者在列举许多新发明、新发现都起源于关注小节的事例时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更有气势,更有感染力。
C. ⑤段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运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把大事比作千里之堤,把小节比作蚁穴,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忽略小节往往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D. ⑥段把踌躇满志的青年忧国忧民与家庭主妇心里装着全家老小作对比从正反两方面鲜明突出地论证了小节关乎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
【5】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10、
人可以貌相
①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其实,在很多时候,人是可以貌相的。佛教经典《无常经》里说“相由心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修养、境界、胸怀、见识与作为可以从一个人面相中看出来。
②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信息,或者说,相貌与能力等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度。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往往暴露了他的人生密码。人因性情之别,在天长日久的岁月磨砺中,必然因习惯性的表情重复,而在面部留下难以隐藏的痕迹。人生的种种际遇,久而久之会作用于人的容貌气质,加重一个人相貌上的优势和劣势。对此,有许多成语形容这种外在的表象,如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冷若冰霜、贼眉鼠眼、鬼头鬼脑、凶相毕露、杀气腾腾等等,不一而足。一个面如核桃,愁眉不展的人,他的人生之路必然不会如意到哪里去,他的心境也一定很糟糕。相反,一个人如果红光满面,气宇轩昂,他的事业之途一定平坦遂意——这决不可能是上帝的特别眷顾——他的表象正透露着他的人生密码。
③南朝的刘义庆在他的《世说新语·容止篇》里,讲了一则故事,魏王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者,自认为自己形貌丑陋,很难在远方来的使者面前称雄,便让魁梧英俊的崔季珪代替自己坐着,他本人则握着刀站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派人去问使者:“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答称:“魏王严正的仪容,令人非常敬仰。然而坐榻边握刀站立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作为英雄豪杰,志向高远,尽管扮为侍卫,但其眉宇间流露的逼人英气,仍然无法遮掩。
④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诚然,芸芸众生,性情各异,相貌有别。简单地以貌取人有失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有一张什么样儿的脸。林肯说,在四十岁以前,相貌是父母给的,到四十岁以后,人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
⑤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相貌,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心境。与其通过借助衣着打扮化妆整容来费尽心机地修身,不如用知识、智慧以及仁慈、爱心、宽容、教养等美德修心。这种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优雅高贵气质,会让你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人。
【1】本文借“相由心生”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
【2】第④段加横线的词“在一定程度上讲”能去掉吗?为什么?
【3】对本文举例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②段举例都用概述,第③段举例则详细叙说了曹操的故事,这样不同的举例表达形式,使行文富有变化。
B.第③段之所以详细叙说曹操故事,是因为曹操是历史名人,家喻户晓,具有典型性,增加说服力。
C.第③段详细叙说曹操故事,生动有趣地证明了“相由心生”的观点。
D.议论文的举例是很有讲究的,举例论证时,只能用概述性语言表达。
【4】林肯说“在四十岁以前,相貌是父母给的,到四十岁以后,人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林肯这句话想强调什么?
【5】你能举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作品中一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相由心生”的观点吗?
11、只追前一名
崔鹤同
①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②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③“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挑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④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⑤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跨越,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智慧。
【1】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本文题目的深刻内涵。
【2】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认为希华·莱德的事例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说出你的理由。
12、擦肩而过,意思是“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现实生活中,成功、快乐、幸福、荣誉……这些美好的事物,常常因为我们没有抓住机会,从我们身边溜走了。
请以“我与 擦肩而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