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 )
A.烽烟 fēnɡ 口占zhān 勒令lè 莺啼燕啭 zhuàn
B.劝诫jiè 眩晕yùn 卒中 cù 崇山峻岭chónɡ
C.魁梧wú 冗长 rǒnɡ 含盖 hán 铢两悉称chèn
D.顷刻 qǐnɡ 瘦削 shòu 骚扰 sāo 绿树成茵yīn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包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B. 通过创建文明城活动,使海拉尔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 中国两弹一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虽然已87岁高龄,但“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他的事迹感动着中国,激励着我们。
D. 运动会上,张明把运动员拼搏的身影和同学们呐喊加油的声音拍成照片发到了班级群里,为同学们留住了精彩瞬间。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功立业、辞官还乡的故事。
B.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西汉的刘向整理编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总共305篇,内容上分为风、雅、颂。
D.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文章内容上先写水后写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山水美景。
4、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涎(xián)水 一刹(shà)那 长途拔涉 巧妙绝伦
B.炫(xuàn)耀 汗涔涔(cén)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C.韶(shào)华 绿茵茵(yīn) 风悲日曛 形消骨立
D.掺(cān)杂 揩(kāi)桌子 不屑置辩 千均之力
5、冯唐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 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 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
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 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臣
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 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
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 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
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后会赵王迁立”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真不知马也 B. 欲穷其林
C. 不能名其一处也 D. 断其股
【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唐有真知灼见,他认为文帝虽然得到了廉颇、李牧,但没有好好任用。
B. 冯唐性情耿直,敢于直谏,他认为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
C. 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他遇到了善于纳谏的贤君。
D. 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召唐让曰 让:__________ ②赵几霸. 霸:__________
③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__________ ④文帝说 说: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译:_____
②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译:_____
6、阅读《渔家傲·秋思》和《从军行》,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从军行①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1】上面是两首边塞诗。《渔家傲·秋思》上阕侧重写景,用一个“异”字统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揭示了边关将士险恶危急的处境;下阕侧重抒情,抒发了边塞征人 ① 的复杂感情。《从军行》一、二句侧重写景,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句侧重抒情,抒发了戍边将士 ② 的豪情壮志。
【2】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认识和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渔家傲•秋思》中,“四面边声连角起”的意思是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从各个角落里传来。
B.《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战争还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事还不能谈起。
C.《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黄沙滚滚,战斗频繁,战士们穿着坚固的铠甲奋勇杀敌。
D.这两首诗,都是既写了边塞的特有景物,又写了战斗的激烈场面,意境悲壮开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
7、走进博物馆,孔庙内的“乾隆石经”受到同学们的关注。下面是班长的一段解说词。完成下列小题。
“乾隆石经”亦称“十三经刻石”,是乾隆年间镌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的统称。经文628000余字,全部为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手书,历时12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钦命动工刻石,历时三年刻成,全部刻石189块,加上一块御制告成碑,共190块。
(1)班长在向同学介绍这十三部儒家经典时有意漏掉了两个,请你根据班长的提示将其补充完整。_______ _______
十三部儒家经典包括:《周易》、《尚书》、《①》、《周礼》、《仪礼》、《礼记》、《②》、《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提示: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面对“乾隆石经”,宣传委即兴写了一段感言。请同学们为他补写结尾。(要求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字数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
汉朝以来,十三部儒家经典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一代代的读书人从中汲取了无尽的营养,它孕育了李白、杜甫,它孕育了范仲淹、苏轼,它孕育了梁启超、鲁迅……“十三经”所代表的精神和气质,已经深深地刻划在我们这个民族的骨骼上,已经深深地融化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里。那一百九十块石头, 。
8、古诗文默写。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5)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述求学遭到“先达”训斥的时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为了劝勉马生重视礼仪、虚心学习。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必然面临困境。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
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行业凋敝,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是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
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
【1】通读全文,概括出匾额有哪些作用。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阅读全文,说说匾额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4】了解了匾额的文化和知识,请为自己的书房拟写匾文(4-6字)并说明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时代的笨拙精神
①抄写,是过去的人读书的基本方式之一。明代文学家张溥,他就有边抄边读的习惯,常常反复抄写六七次,不真正弄懂不罢休,他给书房取名叫“七录斋”,正是突出了这个习惯和方式。
②尽管我们已经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去抄书了,可是抄写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现在仍然有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德国现代思想家瓦尔特在一本名叫《单向街》的书里,专门谈过中国的抄书方式,他很耐心地说道:一条乡村道路具有的力量,你徒步在上边行走和乘飞机飞过它的上空,是截然不同的。同样地,一本书的力量,读一遍与抄写一遍也是不一样的。坐在飞机上的人,只能看到路是怎样穿过原野伸向天边的,而徒步跋涉的人则能体会到距离的长短、道路的坎坷和景致的千变万化。他可以自由伸展视野,仔细眺望道路的每一个转弯,犹如一个将军在前线率兵布阵。一个人专心致志抄写一本书时,他的灵魂会深受感动。
③任何发达的交通工具都不能代替行走。今天你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汽车、动车或者飞机,但无论如何,步行是无法废除的,而且有的时候,步行甚至是最合适的。
④和抄写一样,背诵也面临着现代的挑战。清代的大学者戴震,不但十三经正文全能背诵,连十三经的“注”也能背诵。著名的历史学家余英时感慨说,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大可能了。人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下去,我们不可能把精力仅仅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选择少数重要的经典或篇章,反复阅读或者抄写,乃至能够背诵,仍然是必要的。
⑤可是,我们不是要反对死记硬背吗?
⑥这里要做一个区分。在学校里,为了应付考试,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内容。这里面,有一部分东西除了应付考试,没有别的意义,考完试了也就可以扔到脑后,对这些东西的死记硬背是越少越好。但是一些经典或重要的篇章,其意义却是长久的,我们基本的知识构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都离不开它们,熟读乃至背诵它们,是为了从中汲取更多、更好、更持久有用的人生养料。而且,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并不就是排斥理解的过程,恰恰相反,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发生了、加深了,渗透和影响发生了、加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⑦确实,背诵和抄写都是挺笨的老方法,耗时费力,殊为不易;可是,即使是在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有的时候,古老的方法仍然是最好的方法,笨拙的精神依然是最好的精神。
【1】关于抄写,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专心抄写都是人们读书的基本和有效方式之一。
B.抄写有特殊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效。
C.抄写一遍比读一遍慢一些,但是专心抄书,对文章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D.抄书是不可缺少的、最合适的读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灵魂会深受感动。
【2】关于背诵,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逐步加深理解、渗透和影响的过程。
B.背诵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耗时费力。
C.一些关系到良好人文素养形成的经典作品和重要篇章还是有必要熟读甚至背诵的。
D.背诵虽然是古老而笨拙的读书方法,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借鉴。
【3】下列对“古老的方法仍然是最好的方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时一个人专心致志抄写一本书,能够真正感受到一本书的力量。
B.任何发达的交通工具都不能取代步行,有时步行才是最适合人类的方法。
C.背诵在今天是一种高深的功夫,它有助于我们把书读懂,读通,读透。
D.背诵和抄写这些古老方法,对我们学习经典或重要篇章是必要的。
11、 “太空环保”彰显中国担当
张保淑
①近日,绕地球飞行 6 年半的“天宫一号”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再入大气层,绝大部分器件在空中分解并烧蚀销毁。社交网络上有外国网友晒出“天宫一号”残骸进入大气层燃烧的影像:先是有几块闪亮的碎片在空中快速滑行,不久后碎片燃烧起来,在天空拖拽出数道耀眼的光轨。与之前一些外国媒体所担心的完全不同,天宫一号完美谢幕,既没有对地面造成任何威胁,也没有制造太空垃圾。
②说起太空垃圾,人们可能首先会想起那些从太空坠落的人造飞行物残骸。事实上,几乎每周都有航天器残骸落入大气层,其中大部分都会在再入大气层时燃尽,基本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真正危害巨大的太空垃圾是那些在地球轨道中掉不下来的废弃物。火箭科学家称之为空间碎片或轨道碎片,指宇宙空间中除正在工作着的航天器以外的人造物体。这些碎片在地球轨道上以 3-8 公里每秒的速度高速运动,碰撞时相对速度可达每秒10公里以上。
③太空碎片的危害早已不再只是一种“担心”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给世界航天事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1983 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 0.2 毫米的涂料块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1986 年,欧洲空间局的“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之后不久便爆炸,爆炸残骸成为太空垃圾,致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遭到毁坏。2009 年 2月10日,美国铱星公司的通信卫星“铱星 33”与一颗报废的俄罗斯军用卫星相撞,产生 2000 多片碎片,每个碎片都如同一发炮弹,能够轻易摧毁任何昂贵设备。
④作为航天后起之秀,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太空环保”工作。从2000年起,中国启动了“空间碎片行动计划”,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提供了空间碎片监测预警技术服务。根据该行动计划,开发了高性能防护材料和先进防护结构,颁布了《空间碎片减缓与防护管理办法》,对现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末级钝化处置,并多次对废弃卫星实施离轨处理。2004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成立,并把“积极研发空间目标与碎片的探测、识别等应用技术,建成中国空间目标与碎片的实测和研究基地”列为宗旨之一,建立了管理和数据处理中心,架设了观测设备和数据通信网。2008 年 12 月,“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重点实验室”成立,并在卫星动力学、空间碎片碰撞预警计算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神舟”系列空间碎片监测预警任务中得到重要应用。
⑤2015 年,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正式成立。它具备航天器发射预警、空间物体安全再入、航天器解体分析、空间碎片环境评估等能力。据统计,该中心成立当年就发出“有碰撞风险”的红色预警达 87 次。
⑥2016 年 6 月 25 日,“太空环保”迎来历史性时刻:“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携带“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发射成功。“遨龙一号”是世界上首个主动的轨道碎片离轨清除实验项目,它装载了一台机械臂,模拟抓取废弃卫星和太空碎片,并将它们带到大气层烧毁。这是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独领风骚的杰作。
(《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为了使本文思路更清晰,文章开篇从“天宫一号完美谢幕”写起,是为了引出对__________的说明,正文部分②---③段主要采用从_______到_______的逻辑顺序说明太空垃圾的危害。
【2】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分析加点词的作用。
据统计,该中心成立当年就发出“有碰撞风险”的红色预警达87次。
12、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吴耀杰的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唱到——
“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
从小到大,我们似乎都有一个如影随形的“对手”——“别人家的孩子”。
对于以上材料所述,你有哪些体验、感受和思考?
请给“别人家的孩子”写一封书信,称呼统一为“我的朋友”,落款统一为“你的朋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