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甘孜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一代风流人物,他们的功绩将流芳千古,为世代人民所敬仰。

    B. 对朋友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精神的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C. 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奋战,这项高科技项目终于不攻自破了,大家的脸上露出了欢愉的笑容。

    D. 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非常得好。

  •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鸟类学家统计,每年有近400多万只鸟因受人工光源的干扰撞上高楼上的广告灯而死去。

    B.在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下,莫高窟里被病害缠身的壁画和塑像,慢慢开始“起死回生”。

    C.近年来,伴随外卖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在精湛的舞台灯光与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聋哑演员们绘声绘色的表演,使台下数千观众如痴如醉。

  • 3、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恍就消失了。

    B.狂风紧紧抱起--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甩成尘雾和碎末。

    C.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D.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剑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怒而飞,其翼若天之云。____________

    (2)鹏之于南冥也___________

    (3)生物之以息相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水雾、尘埃作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一句中的“海运”指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C.文章借《齐谐》之言渲染鹏之大,“击”“抟”“三千里”“九万里”等,极言鹏徙南海时气势之恢宏,夸张奇异,使文章显得汪洋恣肆。

    D.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想象雄奇,意境开阔。同时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气势磅礴,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发挥想象说说诗歌的颈联表现了怎样的壮阔之美。

    3作者在诗中用典故表明前线打了胜仗,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它以语言为承载,方寸之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它深具历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材料二】

    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一鼓作气”语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曲径通幽”语自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材料三】

    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制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不超过12个字)。

    【2】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除了材料二所举的两个例子外,请你再举两例。

    【3】成语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请从备选成语中任选一个,依照所给例句的形式,仿写一句话。

    【备选成语】精益求精   雪中送炭   不耻下问   众志成城

    例句:锲而不舍体现了一种坚韧执著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求学道路上的发动机。

    体现了一种_____的精神,这种精神是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3)把酒问姮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秋远塞若为情!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与虫共眠

    刘亮程

    我在草中睡着时,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那些形态各异的卑小动物,从我的袖口、领口和裤腿钻进去,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不时地咬两口,把它们的小肚子灌得红红鼓鼓的。吃饱玩够了,便找一个隐秘处酣然而睡。

    我身体上发生的这些事我一点也不知道。

    那天我翻了一下午地,又饿又累。本想在地头躺一会儿再往回走,地离村子还有好几里路,我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时值夏季,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我的头一挨地便酣然入睡,天啥时黑的我一点不知道,月亮升起又落下我一点没有觉察。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的裤子里呆舒服了,不愿出来。若不是搔痒得难受我不会脱了裤子捉它们出来。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我们知道世上有如此多的虫子,给它们一一起名,分科分类。而虫子知道我们吗?这些小虫知道世上有刘亮程这条大虫吗?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而有谁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

    (有删改)

    (二)虫子旁(节选)

    朱赢椿

    这个世界很小,小的足以被我们忽略、遗忘,但跟我们一样,虫子也有惊心动魄的生活。蚂蚁被一只落下的砸断了腰肢;烟管蜗牛想在夏日的午后美美的午觉,却未能如愿;而千足虫卡在路缝里,即使有一千条腿也无济于事…………

    在虫子的世界,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一片叶子就是一顶阳伞,一个鹅卵石就是一座高屿,而一块路边的石板缝隙就可以成为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它们从容执着,它们生生不息。它们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当我趴在地上看虫的时候,在我的头顶上,是否还有另一个更高的生命就像我看虫一样,悲悯的看着我。”

    1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不同的眼光收获不同的风景,以下面给出的文字开头,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不少于100字。

    刘程亮、朱赢椿以平等友爱、理性学习的眼光看待虫子的世界,我们应该____________

  • 10、阅读《美德就是我们的“日用品”》一文,回答小题。

    美德就是我们的“日用品”

    ①前不久,一位朋友遭遇尴尬事:骑完共享单车后,她忘记关锁结账,等再次使用时,才发现已被他人“免费”骑了900多分钟。“一开一合”的举手之劳,却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和遗忘。自共享单车问世以来,关于“国民素质照妖镜”的讨论便不绝于耳,在诸多怪现象中,这位朋友的遭遇可能算不得奇葩。我们关心的是,简单的善行缺位背后,关乎美德修炼的课题。

    ②或许有人会追问,关锁事小,有必要小题大做,牵扯上美德吗?中国自古有诚信知报、见利思义、仁爱孝悌等十大传统美德,法国教育家斯蓬维尔把正义、宽容、感激等概括为人类的美德,这些品质如灿烂星空,听起来有些高高在上,很多人也因此认为美德二字离己甚远。

    ③实则不然,佩利说过:“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古今中外的美德内涵或许不尽相同,但大多都指向“日常的德行”。看见腿脚不便的老人,路过的警察“临时”执勤,护送老人通过路口;听到救护车的警报声,私家车主们在上班早高峰的高架桥上,主动让出一条生命通道……当“世风日下”的感叹频频出现,这些温情的瞬间触及了人们内心的柔软,也让我们相信,美德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散落于生活的各处细节中、闪耀在每个普通人身上的“日用品”。

    ④要真正理解美德的内涵,需要从意识到行为的过渡与统一。笃信美德的“至高无上”,美德的概念才能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认识到美德的“弥足珍贵”,邂逅美德才会让人们倍加珍惜。但发于心,还需践于行,留意举手投足、日常点滴,才能留住美德、拓展它的疆域。

    ⑤世界瞬息万变、理念愈发多元,然而美德不会贬值,对美德的追求也不会停滞。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望向美德的方向,那么朝之迈开脚步,便是接下来最好的选择。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王璇,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议论文结构来看,本文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

    B. 在提出正面论点并进行论述之外,本文还有驳论的成分。

    C. 文章开头是以朋友的一件小事说起,引出论题。

    D. 本文在强调美德重要性的同时,更强调用行动来实践美德。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表述上有怎样的特点?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除了文中提到的美德外,请再列举几个日常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美德?

     

  • 11、(三)阅读《谈敬畏》,完成下面小题。

    谈敬畏

        ①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的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

        ②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试看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最精密的制造,一摆在大自然的创造面前,即显得拙劣。而人类移山填海式的壮举,初看热闹非凡,当越出大自然的容忍限度,必然遭到加倍的惩罚。敬畏自然,就是认清大自然的威力,正视大自然的神圣。

        ③我们还应敬畏生命。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有一句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      

        ④我们同样需敬畏规律,敬畏法则。人力即使再强悍,也无力对抗规律,我们可以高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现实只给出合乎规律的答案。如果说规律非人力所创,应该敬畏,那么,法则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呢?华盛顿作了很好的回答,他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戴上了比普通公民更重的法律枷锁。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⑤很显然,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它们心存敬畏,不是由于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庄严。

        ⑥没有敬畏之心,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只有心存敬畏,人们才能更加充满理性、良知与责任感。呼唤敬畏,其实就是要人们【甲】、【乙】、【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2根据第③段内容,在段末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3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入第⑥段中的【甲】【乙】【丙】处。

    ①懂得人文关怀    ②认识自身渺小    ③体现内心自律

    【甲】处应填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丙】处应填__________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唤醒”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要有真情实感;③不要少于600字;④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