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

    ②自者无功 伐:讨伐

    ③自是者不 彰:明显

    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 处:为,做

    众人之所过 复:恢复

    ⑥吾为其无用而之 掊:击破

    ⑦夫子固于用大矣 拙:不善于

    ⑧我树之成而五石 实:充实,填塞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⑧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8月份,莲子已进入黄金采摘期,数名采藕人正穿着防护衣在地里忙着采摘莲藕,将销往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B.这家4S店长期占道修车,这种行为不仅毁坏了人行道地砖,而且妨碍了行人、车辆的正常通行,给周围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C.建设智慧城市要从解决城市的实际问题入手,合理规划并管理城镇,打造城市宜居环境,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D.进入秦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漫山遍野点缀着火红的枫叶,蔚为壮观,这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绝美画卷。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用以形容中国游客在日购物出手豪爽的“爆买”一词,在50个获推入选的流行热词中脱颖而出,斩获日本流行语年度大奖。

    B. 美联储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邻为壑,冲击了他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了全球范围的货币战和贸易战。

    C. 在微信公共账号上,他们呼吁文学爱好者们多创作、多评论,推荐优秀稿件,举行读书会等,活动内容丰富,无所不用其极

    D. 郭建荣编著的《徐光宪传》还原了徐光宪的学术成长过程,真实反映了徐院士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严谨治学、水清无鱼的崇高精神。

  • 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是谁?(  

    A.刘禹锡

    B.白居易

    C.元稹

  •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被确定为国家发展层面的核心价值      

    (2)反腐有成绩      振奋人心,但是更应该由此看到形势的严峻,历史经验和现实环境都告诉我们,与腐败作斗争没有“完成时”。

    (3)世贸组织裁定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限制      了自贸原则,日前,中国商务部已经取消了稀土出口配额限制。

    A. 趋向   纵然  违反   B. 取向   纵然  违犯

    C. 趋向   固然  违犯   D. 取向   固然  违反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消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梦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在烛火黯淡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见了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或有人)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篇》说他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看清形势的聪明人脱身的借口,但是谁能否认,莼鲈之思,也是张翰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始终相信,江南作为人性的栖居之地,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这种选择的另一个版本,稍涉香艳而已。

    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一篇《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它甚至是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猗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选自《才女书·百篇女性散文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 江南不让塞北,且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他们不仅在诗词歌赋中浓缩了这一意象,而且经过竞相歌咏,渐渐形成了一种诗学传统。

    B. “江花”“江水”承载着江南特有的招牌景致,而“垆边人月”“皓腕霜雪”等场景散发着中国文化最深处的芬芳气息,引发了无数人有关江南的心事与情思。

    C. “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作者借解释张翰隐退的原因,表明自己顿悟世事、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D. “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一句,说明了乡思、乡愁是陈伯之心中最柔软的一角和最本能的情感,同时也是他人生的最终归宿。

    2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江南“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_”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接着用“_______________”解释了“离骚”的内涵。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强烈的诘问,严厉谴责了秦王朝巧取豪夺挥霍无度、自私无道的做派。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渴望效法诸葛亮至死不忘恢复中原,一展平生的抱负。

  •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韩愈在《师说》中认为真正的老师应该是“______”,而童子之师只是“___________”,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⑵水与月的意象组合触发了古人无尽的幽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表现无风时水中明净的月影,显得澄澈幽静;而杜牧在《泊秦淮》中则用“____________”描绘秦淮河两岸朦胧幽静的淡雅意境。

    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感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实屈原早在千年前就已作出了回答,他在《离骚》中写自己“______________”,以荷花为衣来表明白己要修养品行。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出生在自己前面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出生在自己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自己早,同样应该向他学习。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写词人尽舀长江之水酿美酒,用北斗七星作酒器,纵情豪饮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西方在道德层面有一个“黄金准则”:Do o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have them do onto you(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表达相似理念的中国版本是《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青年人的很多困惑大抵都是行动太少而又想得太多,其实就如《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说的一样,思虑万千,不及一次实干。

    (3)先秦屈原、唐朝杜甫、近代鲁迅、当代钱学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始终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热情至死不渝的诸葛亮也经常被古代诗人所赞颂,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的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杜甫五律《旅夜书怀》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远梦归:意谓做梦做到侵晓时,才是归家之梦,家远梦亦远,恨梦归之时也甚短暂,与下句家书隔年方到,恨时间之久,相对而更增烦愁。侵晓:破晓。沧江:泛指江,一作“湘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破题,点明情境,写旅中独宿,黯然神伤,满是羁旅思乡之情。

    B.颔联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的鸣叫使羁旅之人忧愁难眠。

    C.颈联极言乡关的迢远,家书无法尽快送达,表现满怀的幽愁暗恨,语经千锤百炼。

    D.尾联用灰暗阴沉的色调绘出家乡的风景,似乎从乡愁中跳出,实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内含的忧愁深长。

    【2】诗歌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夷、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穅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B.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C.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D.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和“叔”均属兄弟排行的次序,完整的次序是伯、仲、叔、季,若家族中有五个兄弟,则称最小的一个为“少”。

    B.“木主”,即木制的神位,在其上书写死者姓名,以供祭祀,俗称“牌位”,这与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有极为强烈的关联。

    C.“采薇”是伯夷和叔齐两人在首阳山上的生存方式,与两人的身世结合,被后世诗文赋予了极高的人格内涵和归隐倾向。

    D.“执鞭”,出自《论语·述而》“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本义是为人持鞭驾车,后表侍奉追随之意,亦指奴役他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伯夷、叔齐之死,而批判天道,这是具有终极意味的道德拷问,由此全文到达情感高潮,其后文势变弱,至于无奈叹惋。

    B.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孤竹君去世后,兄弟二人都不愿继承王位,故先后离去,国人遂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君主。

    C.伯夷和叔齐到达周地之后,发现武王正向东行军讨伐商纣,立即勒住马的缰绳,以孝、仁之道相劝阻,不但无果还险些丧命。

    D.伯夷和叔齐隐居于首阳山之后,食不果腹,却慷慨作歌,在歌词中将上古帝王时代视为自己的精神故土,如今先王已逝,世间再无去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回也屡空,糟穅不厌,而卒蚤夭。

    (2)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美]爱默生

    ②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欧阳修

    ③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胡适

    ④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波 兰]莱蒙特

    建设社会文明,主要靠道德教化,还是主要靠规则约束?还是两者并重?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想?请以“道德教化与规则约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真题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