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能唤起我们心中许多美好的回忆,能启迪我们不断完善自我,认识自我。
B.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的问题在于加快地方立法,一方面加强对餐厨废油的去向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制定强制统一收购餐厨垃圾的法律条文。
C.市防疫指挥部指出,今年防疫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疫部署落到实处。
D.我们的目标是把我校打造成既有教学特色的名校,又具有升学质量的名校。
2、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近几年,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等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电视综艺节目不断升温。这种文化类电视节目不少都是针对孩子的。有人对此提出批评,认为不应过早给孩子灌输诗词等传统文化知识。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反倒觉得就应该从少年甚至幼儿做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属于中国人精神内核的东西,这些东西越早继承越好。从娃娃抓起,用电视综艺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筑牢民族文化根基,不存在过早的问题。
A.“这种文化”指《中国诗词大会》,“灌输”是动词,“从”是介词。
B.“传统文化”和“电视节目”都是并列短语。“提出批评”是动宾短语。
C.“近几年,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等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电视综艺节目不断升温。”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节目升温。”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属于中国人精神内核的东西。”这个句子中“属于”是谓语。
3、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狼籍 虬(qiú)枝 倦(juàn)怠(dài) 摩肩接踵
B.罅隙 婆娑(suō) 倔(juè)强(jiàng) 长途跋涉
C.喧嚣 濒(pīn)临 踌(chóu)躇(chú) 惟妙惟肖
D.蔓延 颓(tuí)唐 蹒(pán)跚(shān) 潜滋暗长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B.我们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复习,就能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取的好成绩。
C.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D.各种“抢红包”活动吸引万千公众疯狂参与的原因是由于其玩法快速、新鲜、刺激。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①,结宇②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③,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④净,应知不染心。
【注】①禅寂:佛家语,即寂静思虑之意。②结宇:一作“结构”,建舍。③雨足:雨脚,指像线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的雨点。④莲花:为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
【1】赏析颔联写景的妙处。
【2】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6、篇段积累—— 默写《过伶仃洋》中的颔联和颈联
7、读下面选段做题。
刽子叫起恶杀都来,将宋江和戴宗前推后拥,押到市曹十字路口,团团枪棒围住,把宋江面南背北,将戴宗面北背南,个个纳坐下,只等午时三刻,监斩官到来开刀……
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
宋江被绑赴刑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虎形黑大汉”是____________(人名)。
8、现代文阅读
马的眼镜
莫言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办文学系,徐怀中老师是首任主任,我是首届学员。他确定的教学方针以及他为这届学员所做的一切,却让我们一直牢记在心。今年三月初,在文学系的讲座上,我忆起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给我们讲课的事,虽寥寥数语,但引发了怀中老师的很大感慨,于是,我就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往事,以防遗忘。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徐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记得在下课前他还特意说:我读过你们的小说,发现你们都把“寒”毛写成了“汗”毛,当然这不能说你们错,但这样写不规范,接下来他引经据典地讲了古典文学中此字都写作“寒”,最后他说,我讲了这么多课,估计你们很快就忘了,但这个“寒”字请你们记住。
现在回想起来,吴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寒”字,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呢? 是让我们知道他寒心了吗?还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
其实,我从吴先生的课堂里,还是受益多多的。他给我们讲庄子的《秋水》和《马蹄》,我心中颇多合鸣,听着他绘声绘色的讲演,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故乡一望无际的荒原上野马奔驰的情景,还有河堤决口、秋水泛滥的情景。后来,我索性以《马蹄》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以《秋水》为名写了一篇小说。《马蹄》发表在1985年的《解放军文艺》 上,《秋水》发表在1985年的《莽原》上,这都是听了吴先生的课之后几个月的事儿。
这两篇作品对我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蹄》表达了我的散文观,发表后颇受好评,还获得了当年的“解放军文艺”奖。《秋水》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名称,从此,这个“高密东北乡”就成了我的专属文学领地。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我是在《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中第一次写下了“高密东北乡”这几个字,在国内外都这样讲,后来,我大哥与高密的几位研究者纠正了我。《秋水》写了在一座被洪水围困的小土山上发生的故事,“我爷爷”“我奶奶”这两个“高密东北乡”的重要人物出现了,土匪出现了,侠女也出现了,梦幻出现了,仇杀也出现了。应该说,《秋水》 是“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篇章,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我当时也许想到了据说黑格尔讲第一课时,台下只有一个学生,他依然讲得慷慨激昂的事,而我们有五个人,吴先生应该满足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哐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
“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寥寥数语 ②河堤 ③泛滥 ④奔驰
【2】请简要回答本文写作的缘由。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
【4】吴先生讲授的《秋水》和《马蹄》给作者带来哪些影响?
【5】当吴先生讲课结束,为什么作者“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6】简要分析吴先生的形象。(答出两点即可)
【7】对于作者将“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一事,吴先生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些事情在我们始料未及的情况下发生了,有些事情却没有顺着我们的意愿发展,出乎意料。但可肯定地说,偶然的事件往往是必然的结果,当我们循着事情发展的轨迹追溯其根源时,立马就豁然开朗——既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样的事情也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启迪着我们思考。
请以“真没想到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能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3、文中不能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