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唐代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渡荆门送别》。
B. 《背影》《老王》《藤野先生》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杨绛、鲁迅,文体都是散文,都刻画了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D. 《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捡起一片枫叶,红色从叶根向叶子中心延伸,叶子的五个角微带枯黄,根根叶脉呈辐射形地从叶根向上伸展。
B. 讲座开始前一小时就有同学川流不息地进入会场,主要是因为主讲教授演讲时的生动风趣吸引了大量忠实听众。
C. 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扩大,动物的生存环境被压缩,大量的珍稀物种都已销声匿迹,我们很难再看到它们的身影。
D. 海关、国检、国税、财政等部门要共同谋划,争取将厦门港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推动厦门港更上一层楼。
4、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是( )
A.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B. 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C.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D.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压”字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体现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B.诗歌第三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秋天塞外漫天呜呜的号角声,格调悲壮,意境苍凉。
C.诗中“半卷红旗”运用借代写敌军趁夜偷袭守军之状,“霜重”加剧悲凉的氛围。
D.这首诗歌构思大胆,诗人以浓艳斑驳的色彩、奇异的画面描写战争,颇有震撼力。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黄金台”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古诗文默写。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诗经》)
(2)青山横北郭,________。(李白《送友人》)
(3)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欲济无舟楫,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A)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B)冬天又来到,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响声,他才无可如何的起来,打不定主意是出去好呢,还是歇一天。他懒得去拿那冰凉的车把,怕那噎得使人恶心的风。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他强打精神,把车拉出来。揣着手,用胸部顶着车把的头,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嘴中叼着半根烟卷。一会儿,天便黑了,他想快拉上俩买卖,好早些收车。懒得去点灯,直到沿路的巡警催了他四五次,才把它们点上。
【1】以上两段文字选自中国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的小说《____________》。
【2】A段写样子意气风发,B段写祥子萎靡不振。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
【3】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
8、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绝唱
严阵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⑧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⑨存在就是力量。
【1】文章写了圆明园荷花池中的荷花,不同时段的荷花各有什么特点?
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青绿;
【2】第④段运用① 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②_________________,第⑤⑥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从含义的角度赏析: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5】文章第⑧段写到: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半命题作文:《我渴望_______》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7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