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
2、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不包括( )
A. 国家富强 B. 执政稳固 C. 人民幸福 D. 民族振兴
3、1958年某报报道“一亩地产五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当地的干部群众讲起来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出现此类报道的原因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八字方针的提出
D.“文化大革命”开始
4、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个人物指的是
A.屠呦呦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5、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B.阶级斗争上来
C.工人队伍的整顿上来 D.解决工人下岗问题
6、“到1955年底,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由1954年春季的10万个增加到65万个;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由180万户增加到1690万户。”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A.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农业社会主义改进
D. 一五计划的完成
7、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部分节假日变化一览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1950年 | 1995年 | 2000年 | 2008年 | |
元旦 | 1 | 1 | 1 | 1 |
春节 | 1 | 3 | 3 | 3 |
国庆节 | 2 | 2 | 3 | 3 |
星期六 | 0 | 1 | 1 | 1 |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 0 | 0 | 0 | 1 |
A.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B.国民收入大幅提高
C.政府关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D.信息时代的需求
8、2017年4月23日是中国海军成立68周年纪念日,海军现已装备辽宁号航母、052D型导弹驱逐舰、054A/056型护卫舰等一系列新式舰艇,说明
A.中国海军已是世界第一 B.中国海军已经能够称霸世界
C.中国海军没有核潜艇 D.中国海军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因为我国广大农村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 新中国成立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某中学准备举办一场“一五计划”成果图片展,下列哪一图片不适合采用( )
A.武汉长江大桥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青藏铁路
D.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12、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着力推行三大改造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3、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例如钱文革、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文革
B.刘援朝、钱文革、孙建国、周跃进
C.钱文革、周跃进、刘援朝、孙建国
D.周跃进、孙建国、钱文革、刘援朝
14、2015年10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获奖主要是因为她
A.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B.发现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C.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D.成功地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5、学习历史的意义之一在于从历史事实中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历史观点。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B.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C.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1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
A.没收方式 B.赎买政策 C.租赁方式 D.借用方式
17、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 )
A.中共七大以后
B.七届二中全会以后
C.中共八大以后
D.遵义会议以后
18、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制改革实践,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见,“中国式体制”指的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建立经济特区
19、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对象,为“开拓万里波涛”日本联合舰队和清朝北洋舰队相遇黄海并发生激战,此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李鸿章
20、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次会议是( )
A.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1、填空题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他的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__)。
(3)(______)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且在中共(______)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4)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其实行(______)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2、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______、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目标是:到______ 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3、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__”交接入列;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24、通信:
(1)通信落后,人与人之间联系不便。
(2)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居___ 。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____。
25、“凡是____________,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_____________,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__________”,它的推行引起了普遍不满。
26、_____年,党中央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路线。紧接着,党中央又发动了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运动。教训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党的好干部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8、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全国已建立 _____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9、日益密切的交往:原因:在“________、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30、中共中央提出“_______、巩固、充实、_______”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3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平等互利
(5)____________
3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重点是什么?新中国外交上的胜利生产了怎样的影响?
33、1978年以来,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4、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崭露新曙光)
材料一
(1)请写出图中会议召开的意义。材料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是哪次会议?
(开辟新纪元)
材料二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2)材料中反映的是建国后,我国开展的什么运动?为巩固新生政权,党和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探索新道路)
材料三 1953年到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比重和增长速度变化表
(3)上表中重工业增长速度最快,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什么?
(踏上新征程)
材料四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史》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改革进入新阶段指的是什么?
(焕发新气象)
材料五 70年风云际会,当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历史跨越引人瞩目,国产航母完成海试;歼20翱翔蓝天,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