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物品中,可能出现在汉代丝绸之路的是
A. 丝绸、《本草纲目》
B. 烟花、青花瓷
C. 纺织品、罗盘
D. 丝绸、漆器
2、“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这些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 孟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墨子
3、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有益信息,但也是一枚充满诱惑的糖果。观察下图,青少年应警惕 ( )
①网络成瘾 ②网络犯罪
③健康上网 ④网络受骗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1944年6月,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法西斯德国陷入盟军两面夹击之中的战役是( )
A.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诺曼底登陆战
C. 阿拉曼战役 D. 中途岛海战
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船中继续讨论。”费正清所说的会议()
A.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 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6、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红军长征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7、山西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北方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以下历史事件与山西有关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北宋与辽的战和 ④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力量和资金用于( )
A. 农业 B. 轻工业 C. 能源和交通运输业 D. 重工业
9、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件事发生在 ( )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10、“国务院发出的这份文件进一步下放了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物资设置、人事劳动管理、工资奖金、联合经营十个方面的权力。”这反映了
A.国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1、.右图照片记录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在日本东京湾海面的“密苏里”战舰的甲板上( )
A.26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B.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C.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D.日本代表正式签署投降书
12、17世纪,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亲自出国考察,回国后推行强军强国治国方略的是( )
A.尼古拉一世
B.彼得一世
C.亚历山大二世
D.亚历山大
1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A. 兴建公共工程 B. 调整工业 C. 调整农业政策 D. 大兴公共工程
14、“选民通过普选选举议会,议会多数党或若干党派的联合组成政府,政府对议会负责。首相根据党派原则挑选内阁,内阁指导各部工作。国王虽世袭而且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国王的职务完全是礼仪性的,不具有任何行政功能。”材料反映的是哪国政治体制?
A. 前苏联
B. 中国
C. 美国
D. 英国
15、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下列关于北京人体貌特征或生产生活情况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
B.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C.已经会人工取火,还会保存火种
D.会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
16、对下面表格中的信息概括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时间 | 事件 | 人物 |
1875年 | 收复新疆 | 左宗棠 |
1895年 | 威海卫战役 | 丁汝昌 |
1895年 | 公车上书 | 康有为等 |
1915年 | 新文化运动 | 陈独秀等 |
A.左宗棠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B.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C.中华民族爱国人士抗争与探索
D.新文化运动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7、下列哪一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为世界规模的全球大战
A. 德国突袭波兰
B.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日本偷袭珍珠港
D. 诺曼底登陆
18、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作为诗人,他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这位民族英雄和诗人是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戚继光
19、“对中国官僚体制的治国理念影响最大的人是孔子。”这主要是因为
A.孔子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发展 B.孔子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C.百家争鸣推动思想文化繁荣 D.儒家学说被后世确立为正统思想
20、硝烟散尽,回望历史,抗战精神将化为永恒,它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下列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无关的是( )
A. 中国人民实现了真正的和平与民主 B. 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C.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 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人________
①前期: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________运动
②中期:1922年,发生了农民________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③后期: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了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为“________”。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带领数十名追随者步行到海边,自取________制盐。
22、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1)伟大的思想家 创办了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彰显了教育公平理念。
(2)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整理了从战国到五代、前后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3)乐晋时期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是盛唐转衰时期的诗人,其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称作“诗史”。
23、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953年,________上台,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________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如:发动________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________;取消农产品的________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________体制,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4、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20世纪________年代,东欧各国在________、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________”战略。20世纪________年代,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________化,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在短短的两三年(1989-1991年)里,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________制和________制;在经济上,实行________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25、从繁荣到危机:危害: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________激增。
26、________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代表作是《________》。
27、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___________法西斯政权对内实施独裁统治。1933年,___________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
28、《________》签订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________制逐渐形成。
29、明治维新
(1)时间、榜样:从________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________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2)内容:
政治上,________,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________,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上,推行________改革的口号下,在“________”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________”,向西力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影响:
积极:
①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上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________”,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消极: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0、内容:
(1)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 )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2)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 );
(3)经济上:鼓励兴办( ),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思想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创办( ),开办学校,创办( ),推行文化教育。
(5)社会习俗上:提倡人们( ) 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31、了解一下目前石油价格,你认为影响油价波动的原因有哪些?
3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从哪国爆发?它具有哪些特点?面对这个危机美德各自解决方案是?
33、阅读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经济全球化最早开始于何时?经济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是?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合理现象)是什么?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如何解决?
(4)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5)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的具体举措有哪些?(举两列)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30多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 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摘自《中国近代史纲要》
材料二:“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在变科举、在变官制。”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义》
(1)材料一中“这场持续了30多年的运动”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向西方学习了什么?这场运动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变法”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