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语。
yín zhuāng sù guǒ bō lán zhuàng kuò yán sè gè yì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liǔ àn huā míng xǔ xǔ rú shēng wú yōu wú lǜ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ruò yǐn ruò xiàn zhù zú guān kàn bǐ lín ér jū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lěng kù xiōng cán nán yǐ zhì xìn liǎng bài jù shāng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读,体会句子的语气,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1.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_________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 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2.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3.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_________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 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读了以上几句话,你觉得苏格拉底是一位_______ 大哲学家。
4、让生字走进新的语境。(8分)
(1)白骨精变化多端,肉眼凡tāi( )的唐僧看不出来,却逃不美hóu( )王的眼睛。
(2)生活是一幅水彩画,各种颜色jiē( )有;生活是一种调味剂,酸甜苦辣咸样样jù( )备。
(3)石门jiàn( )pù bù( )是庐山pù bù的一部分。
(4)人类是由古代类人yuán( )进化而来的。
5、补充诗句。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___。
(2)遥望洞庭山水色,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4)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___________。
(5)大漠沙如雪,_________________。
6、春 山 夜 月
于史良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________”。
【2】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照应了开头的“________”一词,表达了作者______ 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说说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会读吗?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根据诗句的意思,把诗句写在横线上。
A.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阅读。
秋天在歌唱
听秋天在歌唱。
迷人的旋律划破夏日的惆怅(chóu chànɡ),
轻快的声调把绿色染成金黄。
勤劳的农民,
扶着锄头,
沉醉在这丰收的乐章。
听秋天在歌唱。
一年的收获,
无限的梦想。
在歌声中,
播下了浓浓的希望。
【1】联系诗歌,猜一猜“惆怅”的意思。( )
A. 欢乐。 B. 舒畅。 C. 伤感;失意。
【2】不符合“轻快的声调把绿色染成金黄”这句话的意思的是( )
A. 秋天来了,树叶变成了金黄色。
B. 秋天来了,所有绿色的东西全都变成了金黄色。
C. 秋天来了,庄稼成熟了,稻子金灿灿的。
【3】这首诗歌表现了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
A. 多彩 B. 收获 C. 快乐
【4】秋天的声音有很多,请你展开想象,描写秋天的一种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虎门销烟
①1893年6月3日,天钢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上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嘻嘻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看去呀!”
②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灯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放得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③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过去,那里的英国人【趾高气扬 扬眉吐气】,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④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望销烟。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⑤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可以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⑥执行销烟的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翻去,一团团白色的烟雾从池子里网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⑦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佩 敬畏】。林则徐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禁烟极严。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⑧将近两万箱鸦片,经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1】把【 】里不恰当的词语用“/”划掉。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欢乐地呼喊,高兴得像麻雀一样地跳跃。 __________
(2)自己投到罗网里去,比喻自己送死。 __________
【3】第①自然段加点词语“沸腾”,原意是指水烧开了,在文中是形容_______________
【4】第①自然段画线句子是关于__________________场面描写,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代表性人物,生动地描写了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从而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5】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
骆驼和羊
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骆驼说:“长得高好。”羊说:“不对,长得矮才好呢。”骆驼说:“我可以做一件事,证明高比矮好。”羊说:“我也可以做一件事,证明矮比高好。”
他们走到一个园子旁边。园子四面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枝叶伸出墙外来。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羊抬起前腿,扒在墙上,脖子伸得老长,还是吃不着。骆驼说:“你看,这可以证明了吧,高比矮好。”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
他们又走了几步,看见围墙上有个又窄又矮的门。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的草。骆驼跪下前腿,低下头,往门里钻,怎么也钻不进去。羊说:“你看,这下可以证明了吧,矮比高好。”骆驼摇了摇头,也不肯认输。
他们俩找老牛评理。老牛说:“你俩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高一(______) 好一(______) 进去—(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骆驼认为_______________,羊认为_________________。
(2)骆驼吃到了_____________,羊吃到了________________。
【3】把老牛说的话用“ ”画出来。
【4】你认为谁的话有道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读书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又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些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同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
(节选自叶圣陶《读书的态度》)
材料二:
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 读报时间 | 看电视时间 |
20分钟 | 12分钟 | 144分钟 |
(摘自网络)
材料三:
国外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阅读时,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0.5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0.5秒钟。有专家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摘自报纸)
【1】上面三则材料是六年级的小文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搜集到的,从中可以看出小文搜集信息的渠道有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阅读材料一,我们知道了叶圣陶提出的三种读书态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进行判断,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读书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B.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
C.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也是适应的、愉悦的。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迪士尼和米老鼠
沃尔特·迪士尼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他在少年时代,曾经到美国的堪萨斯明星报社应聘,没有被录用。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替教堂作画的工作。
有一天,当他(象 像)往常一样在车库工作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跳跃。他赶紧回到家里,拿了一些面包屑(xiè)给它吃。渐渐地,彼此混得很熟。有时候,那只老鼠(竟 竞)大胆地爬到他工作的画板上,并且有节奏地跳跃着。出于好奇心他每天都要(带 代)一些面包屑去喂老鼠。老鼠美美地饱餐,他就在一旁瞪大眼(晴 睛)细细地观看,直到老鼠跑走为(至 止)。
不久,他失业了。正当他穷困潦(liáo)倒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堪萨斯车库里那只跑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他立刻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kuò),《米老鼠》卡通片就这样诞生了。他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1】用“/”划去第2自然段中用得不恰当的字
【2】按意思在文中找成语并写在括号里。
(1)形容无路可走,十分失意。__________
(2)比喻因做某件事成功而出名。__________
【3】“渐渐地,彼此混得很熟”一句中的“彼此”指的是( )
A.面包和老鼠。
B.面包、老鼠和沃尔特·迪士尼。
C.老鼠和沃尔特·迪士尼。
【4】“他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一句中的“一举”指的是( )
A.沃尔特·迪士尼每天喂老鼠。
B.沃尔特·迪士尼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C.沃尔特·迪士尼突然想起了堪萨斯车库里那只跑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
【5】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想一想:沃尔特·迪士尼为什么要画出这只米老鼠呢?在文中找出揭示原因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好朋友(节选)
每天早上,公鸡咕咕要负责叫醒农庄里的动物,小老鼠强强和小猪波波都会在一旁帮忙。因为,好朋友总是互相帮忙的。
然后,他们会骑上脚踏车,从农庄出发,一起在晨光里兜风。无论路多么颠、山多么陡、弯道多么曲折、水洼多么深,都阻挡不了他们。
有一天,他们在村里的池塘边捉迷藏。小老鼠强强躲在芦苇丛里时,发现了一艘旧船。他们三个便立下共同的志愿—成为航海家。因为,好朋友总是一起做决定的。
小老鼠强强掌舵,公鸡咕咕张开翅膀,扬起了帆,小猪波波充当软木塞,堵住了船底的破洞。他们就这样在宽阔的水面上航行冒险天下来,他们觉得自己变得更大胆、更勇敢了。他们征服了整个池塘!可是,饥饿还是把他们赶回到岸上。本来他们想钓鱼来吃,可是,肚子咕噜咕噜叫得好大声,把鱼儿都吓跑了。他们只好去采樱桃。他们把采到的樱桃分着吃:一颗分给小老鼠强强,一颗分给公鸡咕咕,两颗分给小猪波波,就这样一直分下去。小老鼠强强没什么意见,不过,公鸡咕咕觉得不公平。所以,他又分到了所有的樱桃核。因为,好朋友总是要公平对待的。
【1】公鸡咕咕要负责叫醒农庄里的动物,小老鼠强强和小猪波波都会在一旁帮忙,因为好朋友总是______;他们三个立下共同的志愿成为航海家,因为好朋友总是的______;公鸡咕咕分到了所有的樱桃核,因为好朋友总是要的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他们骑上脚踏车,无论路多么颠、山多么陡都阻挡不了他们。____
(2)公鸡咕咕躲在芦苇丛里时,发现了一艘旧船。_____
(3)他们钓到好多鱼,然后把鱼平分。______
(4)他们在水面上航行冒险,一天下来,他们觉得自己变得更大胆了、更勇敢了。_____
【3】你喜欢这三位好朋友吗?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
【4】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本文,谈谈什么样的朋友才是好朋友。
______
14、阅读理解
零分之约
曾经,我是一个让老师感到头疼的学生,调皮、厌学,每次考试,成绩都是雷打不动的“C”,教过我的老师都无计可施。直到卡尔森老师来教我们班后,这一切才发生了改变。
第一天上课,她冲我( )地笑了笑,说:“你就是整天梦想当个赛车手的斯蒂文弗吗?”“是的。”我感觉她的话里有一些鄙夷的成分,声音不禁高亢起来,富有挑衅地说:“舒马赫是我的偶像,他像我这么大还考过零分呢,现在不一样当了世界顶尖级赛车手?”卡尔森老师爽朗地笑了起来,说:“但你从来没有考过零分啊!”她竟然笑话我没考过零分!我控制住心头的怒火,气冲冲地说:“哼,下次我考零分给你看!”
她仿佛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小辫子”,说:“好啊,咱们做一个约定,你要是考了零分,在班级里一切自便;可你一天没考零分,就要好好学习!不过,考试时必须把试卷答完整。”这还不简单!我( )地答道:“没问题!”
很快迎来了考试。发下试卷后,我开始答卷,我故意把知道的写错,可在做后面的题时,由于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答案,只得硬着头皮做,像以往那样乱蒙一通。
走出考场,我忽然发现,手心里竟然出了汗。我第一次感觉,考零分竟然跟考满分一样难!我的心情沮丧极了。考试成绩又是“C”,卡尔森老师走过来,狡黠(xiá)地提醒道:“加油!向零分冲刺!”我低下头,既羞愧,又暗骂自己不争气。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我一次又一次地向零分冲刺。我发奋学习,慢慢发现自己有把握做错的题越来越多,换句话说, 。
一年后,我终于成功地考了第一个零分!卡尔森老师大声地宣布:“斯蒂文弗,祝贺你考到了零分!”我脸红如枣,羞愧难当。“按照我们的约定,你可以在班级内做你想做的事情了。”
泪水突然涌出我的眼眶,我哽咽着说:“谢谢您,老师,在我没有成为世界一流赛车手之前,我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学生……”
【1】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文中括号里( )
A.意味深长 不慌不忙 B.郑重其事 意味深长
C.意味深长 不假思索 D.不慌不忙 不假思索
【2】联系上下文,分析“换句话说”后面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与零分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B.我必须要细心,唯有细心才能与零分无缘
C.有把握把题目全部做错,得零分就会有希望
D.我只有战胜自己的虚荣心,才会获得零分
【3】“一年后,我终于成功地考了第一个零分!”从“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 )
A.考零分真是太容易了!
B.考零分真是志在必得。
C.考零分极其艰难,付出的努力真多!
D.那一刻“我”的心里十分难受。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卡尔森是一个循循善诱、教育方法得当的老师。
B.要想取得成功,哪怕是实现零分的愿望,也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
C.以“零分之约”为题,设下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我”最后留下激动地泪水是因为我终于得到了零分。
15、春城无处不飞花。(仿写一个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8分)
(1)天空的黑色渐渐要包住太阳了。
改为“把”字句: 。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改为陈述句: 。
(3)太阳的光芒把我照成光亮的了。
改为“被”字句: 。
(4)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
缩句: 。
17、按要求写句子。
(1)傻事我不会再做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操场扩张了不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哥哥对牛郎说:“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品读句子,完成仿写。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的句子我也能写: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
21、习作乐园。(30分)
根据提示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不少于350字的作文。
提示:房屋被炸毁了,废墟堆成了高高的小山。一个小男孩正坐在废墟旁无助地号啕大叫。
想象提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小男孩的年龄、外貌和哭的原因;他的父母在哪里?小男孩未来的命运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