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B.时,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37.5%
C.通过降温的方法能将乙的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2、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保护法理念的是
A.植树造林,营造绿水青山
B.垃圾分类投放,并露天焚烧
C.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
D.绿色出行,积极践行低碳生活
3、基于“宏观-微观-符号”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法,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用“”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观粒子可表示为
A.
B.
C.
D.
【2】“含氟牙膏”“高钙牛奶”“加铁酱油”等物质中,“氟”“钙”“铁”应理解为
A.单质
B.元素
C.离子
D.原子
【3】如图是四位同学对某化学式意义的描述。他们描述的化学式是
A.O3
B.CO
C.SO2
D.P2O5
【4】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H2O
B.O2
C.NaOH
D.洁净的空气
【5】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酸性调味品,食醋中醋酸的化学式是C2H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醋酸是由2个碳元素、4个氢元素、2个氧元素组成
B.醋酸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
C.醋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
D.醋酸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6】从方程式2H2+O22H2O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了改变
C.在点燃条件下,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D.在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2:1:2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药品的味道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添加固体块状药品
D.熄灭酒精灯
5、下列叙述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小煤窑发生瓦斯爆炸
B.涂在墙上的石灰乳逐渐变硬
C.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成铁锈
D.舞台上用干冰制造“云雾”
6、下列化学方程式与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A.在氧气中点燃细铁丝可发生剧烈燃烧2Fe+O22FeO
B.硫酸铵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
C.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NO3=CuNO3+Ag
D.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2KClO32KCl+O2↑
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在CO还原Fe2O3实验中,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白色粉末
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蓝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把洁净的铁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溶液逐渐由无色变成蓝色
8、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2H2
B.2H
C.H
D.2H2O
9、钛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
A.70
B.22
C.26
D.48
10、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
A.元素
B.原子
C.单质
D.分子
11、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B.
C.
D.
12、下列应用及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和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用稀硫酸除去废铁屑: 置换反应
B.生石灰作干燥剂: 化合反应
C.CO还原氧化铜: 置换反应
D.工业制二氧化碳: 分解反应
13、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空气
14、下列是小明在做酸的性质实验时的一些操作,其中不规范的是
A.加氧化铜
B.加稀硫酸
C.加热试管
D.熄灭酒精灯
15、中国口腔专家发现钛酸钡(BaTiO3)可美白牙齿。生产BaTiO3的反应为TiO2+BaCO3=BaTiO3+CO2↑,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
下列有关钛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是Ti
B.原子序数是22
C.属于非金属元素
D.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16、纳米二氧化钛(TiO2)可净化室内空气,TiO2中Ti的化合价为
A.-4
B.-2
C.+2
D.+4
17、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A.取少量液体
B.检验装置气密性
C.给液体加热
D.短时间存放H2
18、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过滤操作
B.滴加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倾倒液体
19、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倾倒液体
C.量筒读数
D.过滤
20、史学家陈寿的著作《三国志》中记载: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D.“时风盛猛”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21、第十九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中国杭州举行。传递火炬是亚运会的一项重要事项,本次火炬燃烧的物质是甲醇。甲醇可以燃烧,主要体现甲醇的性质是
A.无色无味
B.密度比空气的小
C.气体
D.可燃性
22、下列做法不符合“健康,安全、绿色、舒适”生活理念的是
A.煤气泄漏,开窗通风
B.油锅着火,锅盖盖灭
C.光盘行动,杜绝浪费
D.焚烧秸秆,增肥环保
23、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电解水时,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B.电解水时,两电极均产生气泡,可推测水的化学式为H2O
C.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加入明矾,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
D.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
2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推理必须科学、严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所以氧气具有可燃性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一定不变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所有原子核中都一定含有质子和中子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25、在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
A.氮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稀有气体
2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 | M | N | Q | P |
反应前质量(g) | 18 | 1 | 2 | 32 |
反应后质量(g) | X | 26 | 2 | 12 |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l3g
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27、鉴别硬水和软水用______;既能把硬水转化为软水又达到净水的方法是______。
28、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试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在实验过程中,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填化学式)
(2)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常用的操作是_____,其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玻璃棒。为了净化水,某同学制作了图2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
(3)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_____。请你说出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常用方法_____ 。
29、下图中的①和②是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4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完成下列空白。
(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D中的x为______。
(2)①和②是不同种元素,它们的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
30、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请你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稀有气体中,可用于填充飞艇的是___________。
(2)工业上以空气为原料,用膜分离技术来制取氧气,该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酥脆的饼干久放置在空气中变软了,证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
(4)氮气是生产化肥的重要原料。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
(5)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行为不会增加PM2.5的是___________
A.焚烧垃圾
B.治理工地扬尘
C.汽车尾气排放
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6)空气污染物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__________(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⑤氧气
(7)下列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
B.植树造林
C.将化工厂烟囱建高后排放废气
D.加强大气监测
31、观察下图所示的实验。
①如图A,当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②如图B,当将玻璃杯罩住燃着的蜡烛,观察到的现象是,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变黑。由实验现象提示我们,在楼房着火时正确的逃生的方法有(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
A.打开窗户跳出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D.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32、从氧化钙、氢氧化钙、氯化氢、氢气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胃酸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
(2)可作食品干燥剂的物质___________;
(3)最理想的能源是___________;
(4)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__。
33、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B所表示的原子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_(填“阳”或“阴”)离子,离子符号为________;
(2)表示原子的粒子有________(填字母,下同);
(3)表示阴离子的有________;
(4)表示阳离子的有________;
(5)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
(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粒子是________.
34、
(1)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2H表示 ,O表示 .
(2)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 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 出来.
35、下表是氯化钠、硝酸钾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
溶解度 g/100H2O | NaCl | 35.7 | 36.0 | 36.6 | 37.3 | 38.4 |
KNO3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1)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g/100gH2O;
(2)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填一种即可);
(3)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_____,在下图中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_____;
(4)实验室有一包学生实验后回收所得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 90g,为了选择合适方法分离提纯两种物质,先进行如下实验,预判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含量:
通过上述实验过程可判断出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范围是_____。然后再根据预判所得硝酸钾和氯 化钠的实际含量情况,选择合适的提纯方法进行后续分离提纯实验。
36、某同学在学习中构建了硫的化合价及其物质类别的关系图,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S除可以表示硫元素和硫单质外,还可以表示______。
(2)A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3)SO3中数字 3 的含义为_______。
(4)若B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硫酸钠,写出其中的阴离子(填化学符号)_______。
37、请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1的名称______________。
(2)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在加入药品前,应首先_________。如果用E装置(预先装满水)收集氧气,则气体从_________端进入(填“b”或“c”)。
(3)若要制取二氧化碳,在B装置中装有石灰石,那么a中应加入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实验室如用块状固体和液体无需加热制取气体,可将B装置改进为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其优点是_________。
(5)检验装置C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活塞后,_______,则气密性良好。
(6)通过查阅资料得知:①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②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小芳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选择的反应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写出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8、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是某同学将外形相完全相同的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划,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比较纯铜和黄铜______的大小,留下明显划痕的是______。
(2)图二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图。实验过程中玻璃管内出现的现象是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图三所示装置是探究铜生锈的部分实验。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铜片保持光亮,试管②中铜片出现绿色锈渍。对比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如图所示装置是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实验。
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A、B、C三个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除了金属与稀硫酸的接触面积、稀硫酸的体积、温度以外还需要控制的条件是______。写出试管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试管D中产生的现象为______。大家认为从中选择四个实验即可验证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这四个实验的两种组合是______、______。
39、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1)把糖放在水中,糖溶解了,而水却有了甜味_______ 。
(2)氧气能助燃而氮气不能_______ 。
(3)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 。
40、请根据如图要求,自编一道有关溶液计算题,并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