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的决心。
B. 《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郭茂倩编纂而成,这首叙事诗写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D.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2、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揩油(kā) 军帖(tiě) 嗥鸣(háo) 气冲斗牛(dǒu)
B. 门槛(kǎn) 譬如(pì) 孱头(càn) 忧心忡忡(chōng)
C. 殷红(yān) 惩罚(chéng) 拖拽(yè) 屏息凝视(bǐng)
D. 气氛(fēn) 灼热(zhuó) 灵犀(xī) 怏怏不乐(yāng)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勋(xūn) 咳嗽(sou) 哺育(pǔ) 鲜为人知(xiǎn)
B.殷红(yān) 伴侣(lǔ) 憎恶(zèng) 迥乎不同(jiǒng)
C.胸脯(pú) 山涧(jiàn) 哽咽(yàn) 深恶痛绝(wù)
D.嗥鸣(háo) 诘问(jié) 侮辱(wǔ) 锲而不舍(qiè)
4、罗贯中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力,《西游记》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交流《西游记》中的有关人物、情节、文学常识。下列是林霏同学的发言内容,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它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民间故事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B.唐僧一路上先后分别在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高老庄收猪悟能,鹰愁涧收白龙马,流沙河收沙悟净。
C.白骨精先后三次分别变作美女、老妇、老翁来哄骗唐僧,皆被悟空一一识破。
D.孙悟空取经之初意志不很坚定,曾两次返回花果山。一是唐僧埋怨悟空残害生灵,悟空逃回花果山,经观音菩萨相助重回唐僧身边,菩萨赠唐僧紧箍咒;二是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乱杀无辜,悟空一气返回花果山,后唐僧宝象国遇难,八戒用激将法请出悟空。
5、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暂(zàn) 蹲下 心有灵犀(xī) 茏罩
B. 潜入(qiǎn) 铁镍 天涯海角(jiǎo) 循环
C. 闷热(mèn) 纵然 激动不已(yǐ) 闲瑕
D. 炽热(chì) 包裹 不期而至(qī) 屏幕
6、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B.要雕就得把这位英雄活活的雕出来,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崇拜这位英雄。
C.三个疲惫的人吃力的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
D.我的小桃树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奠基 深霄 哀掉 锋芒必露
B.楷书 怪诞 震悚 扑朔迷离
C.俏壁 斓语 高梁 大庭广众
D.斑澜 取缔 烦燥 妇儒皆知
8、阅读《刘氏善举》,完成下列各题。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竟年如是 (2)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3)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4)心有憾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C.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4】翻译下列句子。
乡里咸称其善。
【5】“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9、在课文《爱莲说》中找出一句骈句:________,________。
10、 失信筑起的墙
张勇
①120年前,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美国传教士史密斯出版了一本后来很有影响的书——《中国人的性格》。书中说:“中国人把不信任别人看成很自然的事。”如今想来,我们为什么失掉了信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不信任砌成中国墙》一文中说,中国没有“柏林墙”,但由高强度的“不信任”砌成的“墙”,却存在于社会各个群体和各个角色之间,在穷人和富人之间。
②历史上不少惨痛教训都与信任缺失有关。大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造反。哥舒翰受唐玄宗之命,守潼关拒叛军。潼关是长安天险,在他的经营下,潼关固若金汤。叛军主力对潼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西进长安的目标变得十分渺茫。当时局势对唐朝非常有利,一方面唐将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军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另一方面,叛军东进被张巡阻于雍丘,南下又被鲁炅阻于南阳。安禄山腹背受敌,一度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范阳固守。若是果真如此,就不会有马嵬坡之变,也不会有《长恨歌》传世了。但在奸相杨国忠的谗言下,唐玄宗害怕哥舒翰拥兵自重,成为安禄山第二,不断催促他出关与叛军决战。哥舒翰知道皇帝已经不再信任他,如果再拒守不出,肯定死得很难看,只得带二十万大军出关。叛军潜锋蓄锐,引诱唐军弃险出战。决战之际,又假装不敌,引诱唐军进入埋伏圈,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二十万大军,仅剩八千人。哥舒翰常胜将军的声名付诸东流。他被属下劫持,投降了叛军,后来屈辱地跪倒在安禄山面前,被当成劝降其他唐将的棋子。劝降不成,他又遭囚禁,最后被杀。叛军过了潼关,一举攻下长安。大唐盛世至此急转直下。
③这样的例子,在每个朝代都能找到一模一样的例子,历史滚滚向前,不信任周而复始。信任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因相信而敢于托付。对人类社会而言,信任如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就寸步难行。当你买菜时,卖菜的小贩绝不敢把菜先递给你,你恐怕也无法证明扔到钱匣子里的钱就是你的;当你跌倒时,也没人敢扶你,因为别人不能确定你是否会讹上他。而信任能够为人们交往中的这种不确定性提供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预期,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黏合剂。
④在海洋世界看动物表演,太精彩了。海豚一齐在碧蓝的海水中跃出,随着音乐跳舞。特别是白鲸,深情地与人上演了人鲸之吻,并让驯养员骑在鲸背之上,在海水中游动。驯养员说:“我们几乎一天十二个小时待在水中,要尽量多地和它们在一起,和它交朋友,它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你的爱,才能信任你。”
⑤面对一些社会失信现象,很多人批评不守诚信、破坏信任的行为。批评固然是一种力量,但如果在批评别人不守信时,自己却破坏信任,那么批评便沦为黑色幽默,力量早已遁于无形。信任的建树,往往不在于别人首先纠正不诚信的行为,而在于自己首先有信任的行动。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3期,略有删节)
【1】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2】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
【3】文章②③两段分别侧重从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4】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_的论证方法,作用是:_________
11、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的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黑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最苦”和“最乐”两个方面谈“人要尽责任”,故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若以“苦与乐”为题,则显得题目范围过大,与内容不相称。
B. ①段中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C. ④段中“无入而不自得”在语境中的意思是: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D. ⑥段中与④段中“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语句是: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2】下列对语段的有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提出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
B. 从议论文的角度看,选文观点明确,思路严谨,语言平实而不失华美绚丽,略带书卷气。
C. 文章开头连续设问,以引起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因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作者的观点。
D. 第三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共鸣。
12、作文
有人说:蓝天因为接受了白云的馈赠,才更多彩;大海因为接受了浪花的馈赠,才更辽阔;而我们,正因为接受了来自他人、心灵、生活、自然等的馈赠,甚至来自挫折、失败、磨难等的馈赠,才拥有了更加丰富,更有意义的人生。
请以“接受来自 的馈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