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市工商局一举查获了不良商贩沥尽心血苦心经营的制假窝点。
B. 张老师对自己的教学严格要求,对年轻教师悉心指导,所以我们选他作学科带头人是当之无愧的。
C. 这番话说的慷慨淋漓,颇有气吞山河的气概,令人不由自主的热血沸腾。
D. 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长大了自然会注意。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家中的相册里,总有一些年代久远、发黄褪色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B.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多人整天沉迷于手机,打游戏、刷微信、看抖音、逛淘宝,蔚然成风,以至于酿成不少悲剧。
C.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D.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都在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各种教学软件应运而生。
3、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农历四月的两个节气是“立夏”和“小满”。
B.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新桃换旧符”为春节一大习俗——贴春联。人们借此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C. 芒种、处暑、寒露、霜降是属于同一季节的节气。
D. 白露、寒露、霜降表面上反应了水汽凝结、凝华现象,实质上反应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地努力,是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B.神威E级计算机落户济南,未来其计算将超过每秒百亿亿次左右。
C.为了庆祝党的生日,学校团委将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诵读。
D.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生百年,困厄总是不期而至。哭天抢地者有之,痛定思痛者有之,义愤填膺者有之。
B.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不仅令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还惹得一向严肃的大人们忍俊不禁。
C.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长大了自然会注意。
D.共享单车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但是很多未成年人骑着共享单车窜来窜去,造成安全隐患,也令人忧心忡忡。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都有误的一项是( )
A.殷红(yīn) 奠基(diàn) 兀兀穷年(wù) 鲜为人知(xiǎn)
B.澎湃(pài) 选聘(pìn) 迥乎不同(jiǒng) 深恶痛绝(wù)
C.慷慨(kǎi) 校补(jiào) 鞠躬尽瘁(cuì) 妇孺皆知(rú)
D.哺育(fǔ) 咀嚼(jiáo) 锲而不舍(qì) 家誉户晓(yù)
7、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嗥鸣(háo) 山巅(diān) 浊流(zhuó) 呻吟(shēn)
B.田垄(lǒng) 召唤(zhào) 磅礴(páng) 怪诞(dàn)
C.辔头(pèi) 炽痛(zhì) 哽住(gěng) 哺育(bǔ)
D.啾啾(jiū) 机杼(zhù) 污秽(huì) 督学(dū)
8、阅读古文,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春兰出阳羡山①,一名兴兰。土人丛移者久而芬茂,枝植者不再岁。盖气聚而根不伤,散而失其故,此易晓耳。南郭有傅家,兰藏可十许年,花叶竞爽②。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③若弃间。予用之辄败,知非九畹中人④也。栽兰不成,书此一笑。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注释)①阳羡山:山名。②竞爽:媲美,争胜。③若子:当作孩子一样照顾。④九畹中人:指会种兰花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__________)
(2)盖气聚而根不伤(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画一处)。
里 人 赵 氏 尝 窃 其 法 亦 颇 验
【3】下列每组两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名兴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无丝竹之乱耳/此易晓耳
C. 孔子云/云妙在若子若弃间
D. 无案牍之劳形/予用之辄败
【4】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栽兰不成,书此一笑。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爱好。刘禹锡居陋室,仍旧“调素琴”“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闲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写文章。
9、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2)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祥子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场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变化得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没有地方给他坐,到处是雪。……上哪里去呢?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
不知不觉的,他来到了中海。到桥上,左右空旷,一眼望去,全是雪花。他这才似乎知道了雪还没住,摸一摸头上,毛线织的帽子上已经很湿。桥上没人,连岗警也不知躲在哪里去了,有几盏电灯被雪花打的仿佛不住的眨眼。祥子看看四外的雪,心中茫然。
他在桥上立了许久,世界像是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灰白的雪花似乎得了机会,慌乱的,轻快的,一劲儿往下落,要人不知鬼不觉的把世界埋上。在这种静寂中,祥子听见自己的良心的微语。先不要管自己吧,还是得先回去看看曹家的人。只剩下曹太太与高妈,没一个男人!难道那最后的五块钱不是曹先生给的么?不敢再思索,他拔起腿就往回走,非常的快。
门外有些脚印,路上有两条新印的汽车道儿。难道曹太太已经走了吗?那个姓孙的为什么不拿她们呢?
不敢过去推门,恐怕又被人捉住。左右看,没人,他的心跳起来,试试看吧,反正也无家可归,被人逮住就逮住吧。轻轻推了推门,门开着呢。顺着墙根走了两步,看见了自己屋中的灯亮儿,自己的屋子!他要哭出来。弯着腰走过去,到窗外听了听,屋内咳嗽了一声高妈的声音!他拉开了门。
“谁?哟,你!可吓死我了!”高妈捂着心口,定了定神,坐在了床上。“祥子,怎么回事呀?”
祥子回答不出,只觉得已经有许多年没见着她了似的,心中堵着一团热气。
“这是怎么啦?”高妈也要哭的样子的问:“你还没回来,先生打来电话,叫我们上左宅,还说你马上就来。你来了,不是我给你开的门吗?我一瞧,你还同着个生人,我就一言没发呀赶紧进去帮助太太收拾东西。你始终也没进去。黑灯瞎火的教我和太太瞎抓,少爷已经睡得香香的,生又从热被窝里往外抱。包好了包,又上书房去摘画儿,你是始终不照面儿,你是怎么啦?我问你!糙糙的收拾好了,我出来看你,好,你没影儿啦!太太气得——一半也是急得——直哆嗦。我只好打电话叫车吧。可是我们不能就这么‘空城计”哇。好,我跟太太横打了鼻梁(注:横打了鼻梁,即保证),我说太太走吧,我看着。祥子回来呢,我马上赶到左宅不回来呢,我认了命!这是怎会说的!你是怎回事,说呀!”
祥子说:“____________(1)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选自《骆驼祥子》第十二回,有删改)
【1】发生了什么事让选文中的祥子“走投无路”?请联系小说前文情节,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要哭出来。……高妈也要哭的样子的问……(二人各自因什么情绪而会“要哭出来”?)
(2)可是我们不能就这么‘空城计”哇。(加点的“空城计”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选结尾,祥子回了高妈的话,你推断以下三项中哪项可能是祥子的答复。请联系情节,根据祥子性格,选择一项填在(1)处,并简述理由。
【甲】你走吧!……见了先生,告诉先生快跑,侦探说了,准能拿住先生,左宅也不是平安的地方。快跑!
【乙】明儿再说吧。事情简直说不清。
【丙】自然是有事,并且是要紧的事!你不用着急,我来是为你好!
【4】你认为是什么让祥子从“就是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第一回)变成了“还有口气的死鬼”(第二十四回)?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11、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样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又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你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体现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体现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 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2】有人说文章第一段可有可无,可以去掉,请发表一下你的见解。
【3】文章最后一段,没有进行叙述描写,只是几句评价性的文字,用它结尾有什么好处?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2、请你采用恰当的敬辞和谦辞,写一封邀请函邀请你的朋友以及家人到家里做客。(注意: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以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