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薄熙来涉嫌犯罪,10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作出决定,依法对其立案侦查并釆取强制措施。目前,案件侦查工作正在依法进行中。
B.10月1日上午,京珠高速乳源段发生一宗特大交通事故,高速公路交警、高速公路管理人员、120急救人员和相关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救援。
C.由于各大视频网站需要靠聚合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版权内容来获取高流量,使得网络视频行业版权价格提高,运营成本大幅攀升。
D.日前,金龙鱼、福临门两家国内主要食用油大企业相继增加小包装花生油、菜籽油价格,涨幅在8%左右。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各界关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字,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已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注】,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尝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
【注】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指南宋都城临安。
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B.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C.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做学术之于一名演员,写论文之于一名教练,都不是赖以谋生的主业,而是锦上添花的副业。可是一些人因“学术副业”而“人设崩塌”或者遭受质疑,却绝非偶然。
B.2月24日,由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落下帷幕。特展期间,近5万余名中国观者有幸参观了包括颜真卿《祭侄文稿》在内的诸多书法珍品。
C.北京时间2月1日晚10点,本届亚洲杯巅峰对决将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上演。新贵卡塔尔与四次雄霸亚洲的日本队将争夺冠亚军。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4、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
A.岳麓书院
B.嵩阳书院
C.集贤书院
D.白鹿洞书院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鳞次栉比 油然而生 得天独厚 一泄千里
B.稍纵即逝 庄严肃穆 沧海桑田 迫不急待
C.脍炙人口 浩瀚无垠 容光焕发 语无伦次
D.苦心孤诣 难以捉摸 张灯结采 瞬息万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当人们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的时候,农业开始出现并成为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远古传说中很多都以农业生产为内容,伏羲氏结绳而制网,驯养鸟兽;神农氏尝百草,发明耒耜;黄帝播百谷,嫘祖亲蚕;大禹治水更是妇孺皆知,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从采集向原始农业过渡的历史,在尧舜时代,史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据说是帝舜任用后稷为农官时的命辞,其意为“粮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
《诗经》中有关农业和粮食经济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诗经》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和百姓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景象,它盛赞了弃时农业成就为“乞于今”,即歌颂弃把经营农业的风尚传给后代,又说“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而界,陈常于时夏”充分表达后稷推广农业的功劳和继承发扬精心务农的优良传统。并认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既而国家大事之一的祭祀则直接关乎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这是周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生动体现。周为农耕部落,因此周人对发展农业十分重视。《尚书·无逸》中载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而他的后人咸王也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周颂噫嘻》中说:“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雏耦”周公还总结了商亡教训,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在《唐凤·鸨羽》中,借农夫之口发出感慨:“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表达了当时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正是固为当时全社会都重视农业生产,所以才出现“厌厌其麦,绵绵其鹿,载获济济,有实有积,万亿及姊,黍稷茂上,获至拄拄,积之粟粟、其崇如塘,其比如,以开百室,百室盈止”的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景象。其次“乃求千斯仓、乃未万斯箱”我仓既盈、我庚维亿”等记载则说明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们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再次,《诗经》也有一定篇幅对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办法和措施进行记述。
《周礼》认为、农业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要求地方官员“遂大夫”对农业生产进行督促和检查,“以教稼穑,以稽功事简稼器,修稼政”。问时规定相应奖惩措施,即“见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凡庶民不蓄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织者不衰”。对那些不尽力耕织者予以经济制裁,或者进行致治和道德的歧视,贬低政治地位。在救灾抗灾中,《周礼》非常强调政府的作用,并将荒政列为国家的大政之一,通过设置救灾管理机构,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做好灾前准备以及做好灾后的抗灾和救济等措施保证粮食正常供应。应该说,《周礼》中的粮食安全思想是对先秦时期粮食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它更加注重政府在维护粮食安全上的作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救灾抗灾举措,是粮食安全思想的雏形。
《管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齐桓公的国相管仲的粮食安全思想。首先,他认为强国富民的根本是“强本事”,即发展农业生产,他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富”于是“积于不涠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这样,富国就有了保证。在此,他论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一是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民非谷不食”;二是增产粮食是国家财富的源泉,“积于不涸之仓,务五谷也”;三是粮食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四是粮食是衡量人们饥饱的尺度,考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首先就要进行粮食方面的调查,“行之田野,视其耕耘,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知也”。一个国家的饥饱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精神文明建设,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次,《管子》认为:“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从战略高度上来认识粮食生产和积储的重要性,把控制粮源作为治国要务来对待。第三,管仲认为:王者将财富藏予百姓,霸者将财富藏于大夫,败亡之国和败亡之家将财富藏于箱子。他依据市场粮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涨落,灵活操纵实物与财富的演变、聚散,实现藏富于民、平抑粮价和平衡社会矛盾的战略意图。第四,《管子》说:“国出于谷,轨国之篦,货币乘马者也”认为国家政策是以粮食为基础制定的,而国家政策得以实现的手段,则有赖于货币政策的运用。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使全国用以购买粮食所需的货币量与全国陆运粮食产出量大小成正比,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达到控制粮食供求、价格涨落的目的。第五《管子》称:“谷为圆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仆壹。”说明管仲始终把粮食作为万物的主宰来看待,惟国脉民生所系,在增加粮食供给的同时,注重粮食储备的调节作用,建立了粮食分级储备制度。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提高粮食价格来解决农民生产与收益失衡的问题,以稳定粮食生产。第六,为了发挥齐国粮食优势,疏通剩余粮食流通渠道,调节国内粮食价格,管仲提出在国外粮价低时,要提高本国粮价,国外粮价高时,要适当降低本国的粮价,这样就能掌握粮食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发挥粮食储备优势,同时,他还积极拓展海外贸易,通过渤海与燕国进行海上粮食贸易。管仲的粮食政策从粮食生产、粮食储备、货币粮食流通等方面做了充分论述,无疑成为后世历朝历代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参照,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独具特色的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材料二: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频率高发,难以预料,为了加强防范,保障百姓日常生活的粮食需要,自夏朝起就产生了仓储制度。长期以来,仓储制度在各朝各代都成了一项重要的制度,以此来储备粮食物资。在战乱频繁时期,仓储制度也满足了国防需要,捍卫国家主权领土不受侵犯。到了周朝,仓储的用途分工详细、不同的仓储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并由专门的管理人员掌管,发展了官办仓储、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也有许多史料记载了仓储制度的优势。
宋代南北两朝,三百多年、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发展,大兴水利,大规模开荒,兴建梯田沙田不断拓展农耕土地的面积,农业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尽管农具创新、水利发展,但宋代抵御天灾的能力、对风险的承受度仍然很低,因此,宋朝设置了包括赈巢仓、平止仓,续惠仓等十多种功能各异、管理方式不尽相同的仓储,并且受到了朝廷官员和百姓的重视。
许多规模庞大、全国性的仓储多建于北宋时期,如常平仓、义仓、社仓等,而南宋更倾向于建设地方性质的仓储,如赈巢仓、平籴仓、平止仓、平巢仓、平济仓、永利仓等。仓储的管理以官筹民办为主。仓本的来源有的是地方剩余的经费,有的是各地上供剩余的粮食,也有的来自政府税收各朝各代,仓储多设置于城市中或近郊地区。但是在宋朝,不仅将社仓、水利仓、续惠仓等设置在乡村中,还建设了如义仓这样存在于州县中但专门为乡村服务的仓储,改变了“藏于州县,所恩不过市井惰游辈,至于深山长谷,力穑远输之民,则虽饥饿致死而不能及”的局面。
在宋朝的基础上,以后的各个朝代对仓储制度不断革新,为中国历朝历代的百姓提供了生存保障,为各朝代的繁荣富强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建设。但仓储制度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疏于管理,导致许多救济成果不够显著、效果打了折扣,产生了许多弊端。但不能否认,这是中国古代政府对百姓生活保障做出的一项较为成功的努力尝试。
(摘编自《宋朝仓储制度在乡村的应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所以古人在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时,就已经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管子》中蕴含的粮食安全思想,强调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为当时齐国富国强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C.宋朝仓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仓本来源多样,依靠仓储制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D.宋朝乡村中设置有义仓、社仓、永利仓、续惠仓等,为乡村百姓生活提供保障,可视为当时的一种惠民政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经》中的一些诗句可知,在周朝时仓储问题就得到了当时奴隶主贵族们的高度重视。
B.《周礼》中的举措虽然不能明确惩罚那些惰民,但却能提高耕织者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C.宋朝突破了其他朝代仓储多为城市服务的局限,这是宋朝仓储制度的一种创新性的发展。
D.仓储制度在宋朝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为当今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对粮食问题重视的一项是( )
A.从公元前270年至公元前214年,秦国先后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水利工程。
B.文献记载,汉唐宋明清历代帝王会选在春耕之前率文武百官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礼”。
C.宋朝不限制“土地兼并”制度,也逐渐打破市与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
D.元世祖重视“藏粮于技”,授命大司农搜集天下农桑之书,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提出如果秦朝吸取教训,“_________”那就不至于迅速灭亡,委婉讽劝唐敬宗,希望他不要“___________”。
(2)古为今用在写作中随处可见,《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相近的表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于湖南省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属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唐宋诗文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靡有朝矣。(《氓》)
(2)子曰:“志士仁人,____,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3)谨庠序之教,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4)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 (《蜀道难》)
(5)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9、(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3)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远浦帆归》)
(4)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昔我往矣,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诗经·采薇》)
(7)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2)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蜀道难》)
(3)________,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旁宫赋》)
(6)________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论语•雍也》)
(8)相知无远近,________。(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11、(1)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 。(《诗经》)
(2) 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4)何当共剪两窗烛,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5)(_________________),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7)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12、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题三首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②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③随处弄潺溪。
【注】①福巾:古代文人用一幅绢束发,称幅巾。②槎:同“茬”,指农作物收割后留下来的根茎。③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这里指竹杖。
【1】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组诗围绕“水”这一意象,先写行云成雨,再写水出山成川,最后写探索水的源头。
B.第一首诗写青山崔嵬,堆紫叠翠,忽而云起,忽而作雨的奇景,却不知云成雨的原因。
C.第二首诗用对比手法写水在山中的奔涌和一川江水的平静,表现了流水的变化多姿。
D.第三首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2】这组诗表面写水,其实深蕴哲理。三首诗分别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礼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
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一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辨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
(选自《明史·徐光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B.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C.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D.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朝廷重要典礼及科举考试等。
C.元年,在古代专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崇祯元年即崇祯帝朱由检即位的第一年。
D.朔,农历每月初一。最初古人是以新月初现为一月之始。每月的十五称为“望”,十六为“既望”,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光启擅长学习,知识广博。他曾经跟随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后来又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书籍。
B.徐光启熟悉军事,力主练兵。在通州练兵时,他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后来,又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之用。
C.徐光启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他为官起起落落,等到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老,又逢周、温独断专政,难以建议和陈述主张。
D.徐光启才华出众,志向高远。他不仅熟悉农业,精通天文、测算等科学技术,而且还有经济学方面的才能,并且立志用于当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2)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的成长旅途中,有的说想要有所成就,就要凡事与自己较真;也有人说想要有所成就,就不要凡事与自己较真;还有人说,有些事不该较真,有些事就要较真。
在自己的成长中,你认可哪一种情况?请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