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哪一个是完全虚构的?( )
A.丘处机 B.张三丰 C.张无忌 D.袁崇焕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 )
A. 我要把它镶在镜框里,以纪念这些峥嵘岁月,同时它也是我们友谊的标志。
B. 革命青年写出激扬文字,把反动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C.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在酒色财气编织的迷网中浪费了最宝贵的人生!
D. 只要走进他们的新居,就会感到,这是一个舒适的休憩处所,更是享受天伦叙乐的家园。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都具有褒义的一项是( )
A.这位乡长为百姓一向兢兢业业,处理问题一向守正不阿。
B.你这卖国求荣的无赖,你这巧言令色的小人,有什么值得你笑!
C.如果一直能够防微杜渐,怎么又会让这些恶习死灰复燃。
D.曾经豪情壮志的他,如今对这些肮脏之事竟然会熟视无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不久前,人类首次“看见”黑洞,距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有望证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能成立。
B. 数据显示,在建园初期,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缺水少树,而经乌鲁木齐市人民多年的共同努力,现在园区内的绿化面积已接近5000亩。
C. 单霁翔一系列推陈出新的做法,使故宫屡屡刷屏,备受瞩目,形成互联网时代一道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任期间,他被称为“网红院长”。
D. “最严自主招生”是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教育质量、落实“严进严出”政策的务实之举,也是有力地顺应民意、彰显教育公平的措施。
5、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表: 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卜 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然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留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极为凝练,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效益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B. 小说写卜白自告奋勇“补白”战地记者,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 小说详写卜白解放前的故事,而对其解放后的事迹一笔带过,这样能使文章详略得当。此外,这样的结尾也符合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D. 小说对卜白的人物描写方法多样,既有对他的性格特征的概括介绍,也有对卜白的衣着等外貌描写,还有生动细致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人们依其姓名谐音,送卜白雅号“补白大王”,小说也围绕“补白”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使用了很多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素材,例如鲁迅等人投稿《自由谈》、谢晋元团抗日、解放军进军上海等,因此有人认为本文为散文而非小说,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寻寻觅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5)噫吁嚱!危乎高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
(2)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欢乐场景描写,揭示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现象。
(3)庄子(《道遥游》中,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表明列子虽然不步行,而“__________”,则说明还是有所凭借的。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和先贤所推崇的一样,要保持自己的清白节操为正道而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管仲《管子·形势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3)“燕”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同样是燕子,在诗人笔下却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例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出年华易逝的感伤,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一句则抒发了对早春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希望贤才越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屈尊驾车来问候自己,并且设想了大家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馨场景。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当地人民忘记了战败的耻辱,在侵略者的祠堂前祭祀赛社的场景。
(3)古代文章善用朴素的比喻来说明学习之道,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用来论证“学习应该注重积累”的观点。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是古人喜爱的颜色。一样的青色入诗,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写出即将下雨的黑沉阴郁;又用“__________”表现天空的广阔无边无际。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记叙自己探求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指出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须有质疑求实的精神,切忌“_________、_________”。
(3)银河又称银汉、河汉、星汉、明河等,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利剑
(唐)韩愈
利剑光耿耿①,佩之使我无邪心。
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②剑锋折。
决云③中断开青天,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注]①耿耿:形容利剑寒光闪烁。②心腐:痛心。③决云:冲破云层。
偶书
(唐)刘叉①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注]①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任气”著称。追慕韩愈。
【1】对上面两首诗的体裁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利剑》是古体诗,《偶书》是近体诗。
B.《利剑》是乐府,《偶书》是七言绝句。
C.《利剑》是今体诗,《偶书》是古体诗。
D.《利剑》是古诗,《偶书》是七言律诗。
【2】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剑》中锋利的宝剑就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誓要铲除人间不平。
B.韩愈说要与宝剑共同归于黄泉,意思是要隐藏地下等待时机复仇。
C.《偶书》先写人间多琐事,后写激荡心怀的不平之事,形成对照。
D.《偶书》平实明白,却写尽了强烈压抑的怒火和除恶惩奸的渴望。
【3】两首诗都表现“不平之气”,有何不同?请作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中丞传
[清]姜宸英
明神宗皇帝在位之十年十月,上用言官论司礼监太监冯保罔上诸不法事,罪当诛谪,旋命有司籍其家。当是时,中外莫不称快,服上英决而御史李公之名震于天下。公讳植,字汝培。
初,江陵①柄政,专言者蠭起,虽相继杖贬,论犹籍籍。而冯保居中用事,作威福不可动。无一人敢言保奸状,惧祸至莫测。公甫为御史,即奋曰:“事孰有大于此者乎?”乃伏阙疏保罪十二,且曰:“保所为,刘瑾、王直不过。今在朝大小臣,无敢出身为皇上指陈者;而内廷左右亦未闻有一人助皇上诛保,谢天下。其党张大受等日夜指画,睥睨两宫间,恐一旦变生,肘腋将若何?即皇上听臣诛戮保等,臣受窜逐死且不朽。”疏入,上震怒,谪保并其党,无一留者。
保既出,自是人人侧目李御史焉。然忌公者亦日益至矣。公本晋人,性忼直少容,遇意所欲发,触迕不避权贵,故东南士大夫多疾之。癸未,按畿内兼命巡关, 时黑石关新破,所虏略人口畜产以百数,边臣匿其败不报,反以捷闻。公亲历诸墩寨,以实奏政府。滋不悦,几中之法,诏令御史勘如公言,即罢去总督某,易其统帅与诸隐匿者。而上于是益深器公。
上曰:“御史李植奉职公,其令吏部,以不次用。”公得太仆少卿。
甲午起南大理丞。时辽大帅方有宠,税使高淮怙势侵暴。公至,则日夜练卒屯兵,及严核侵牟军实诸宿弊为边害者,自帅下皆不便公所为。毋何,谍骑十五万抵闾阳界。诸将惶恐问计,公持重谓:“敌众我寡,戒勿与战,第清野坚壁以待之,无令得利去而已。”敌知有备,寻解围去。事平奏闻,而按臣王业弘希中贵帅自急诬,劾罢之。议者谓公以万五千之师,当敌十五万之众,一矢不遗,境内晏然,辽前后数被衂以来所未有也。公既去,边事益偾,当事始复思公议,推毂之矣。公亦谓上遇臣厚,臣无以报。先是,公疏保后被上眷,已斥复用,愈感激自奋。
至是家居,虽素贫,食客日数十人,奇谋剑士攘臂其间。又十余年,国势浸不可为。而公亦放弃老矣,常北望涕泣。久之,遂郁郁以终。
(选自《湛园集》,有删改)
注:①江陵:指张居正。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旋命有司籍其家 籍:没收入官 B.公甫为御史 甫:刚刚
C.第清野坚壁以待之 第:如果 D.国势浸不可为 浸:逐渐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植担任御史,挺身而出,揭发冯保的罪状,劝说神宗皇帝处置冯保,以保国家安宁,朝里朝外一致称快。
B.李植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揭发边臣冒领功劳之事,因此东南人士特别憎恨他。
C.李植居安思危,日夜训练士卒,面对十五万强敌的侵犯,沉着冷静,坚壁清野,按兵不动,最后敌人只得无奈撤兵。
D.李植感念皇帝的知遇之恩,即使家居,也常常聚集文武人才,想着报效国家,但最后还是郁郁而终。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严核侵牟军实诸宿弊为边害者,自帅下皆不便公所为。
(2)公既去,边事益偾,当事始复思公议,推毂之矣。
【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神宗皇帝“深器公”的原因。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学校团委制作并发布了一张宣传画。
宣传画图文并茂、意蕴丰富,不仅给人精神上的鼓舞,还引人深思,请你结合宣传画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