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内江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B.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祖国就不再是一个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辱和掠夺的国家了。

    C.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D.不可否认,武侠小说、功夫影片为推广、宣传武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把传统武术推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

  • 2、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醉翁亭记》一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和高远志向。

    C. 画山绣水》是著名散文家杨朔写的一篇散文,课题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的和绣出来的山和水。

    D. 《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选自《呐喊》,是以作者回故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上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

    B.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目光长远,一意孤行,才能摘取胜利的果实。

    C.倘不实践,再广博的知识也会束之高阁;倘不勤奋,再美好的梦想也会荡然无存

    D.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从整体入手,任何断章取义的分析都是不可取的。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家广告公司更注重如何制作附庸风雅的广告,而忽视了对客户业务的了解。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用生命换来新中国的诞生。

    C.我们青年人要在历史中墨守前行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D.利用剥削所得以实行阔绰生活,正是自掘坟墓的行为,正是引起鄙贱的行为。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青戍泾原日,尝与虏战,大胜,追奔数里。虏忽壅遏山路,知其前必遇险。士卒皆欲奋击。青遽鸣钲止之,虏得引去。验其处,果临深涧,将佐皆侮不击。青独曰:“不然。奔亡之虏,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军已大胜,残寇不足利,得之无所加重;万一落其术中,存亡不可知。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 青后平岭寇,贼帅侬智高兵败奔邕州,其下皆欲穷其窟穴。青亦不从,以谓趋利乘势,入不测之城,非大将军。智高因而获免。天下皆罪青不入邕州,脱智高于垂死。然青之用兵,主胜而已。不求奇功,故未尝大败。计功最多,卒为名将。譬如弈棋,已胜敌可止矣,然犹攻击不已,往往大败,此青之所戒也。临利而能戒,乃青之过人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泾原:地名。②虏: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③壅遏:阻塞,阻止。④钲(zhēng):古代的一种铜制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对敲打。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A.青遽鸣钲之   已胜敌可

    B.青后岭寇   土地旷(《桃花源记》)

    C.青亦不   民欲也(《陈涉世家》)

    D.为名将   逢暴雨(《列子·汤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奔亡之虏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

    (2)天下皆罪青不入邕州,脱智高于垂死。

    3两次战役中,狄青与将士们都产生了怎样的分歧?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北宋散文家尹洙盛赞狄青“此良将材也”。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他如此评价的依据。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极妙,说说妙在何处。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根据下面材料参与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了弘扬“自强不息”的这一传统美德,班级准备以“自强不息”为话题,举行一次演讲活动。

    (1)请为本次演讲活动拟写一句主题语。

    (2)小飞在准备演讲稿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演讲素材匮乏,请你仿照示例为他提供一则素材。

    示例:范仲淹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断齑画粥,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大家。

    (3)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达“自强不息”含义的名句,可用于演讲稿的素材,请你举出一例并说说其含义。

    示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诗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年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壮志豪情

    答:我举的例子________,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____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  。(《关雎》)

    ______________,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

    ______________,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_。(司马迁《陈涉世家》)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连续10年同大家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既是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改善生态环境的第一要务是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能够调蓄水源,改善生态环境。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可以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计划,为世界作出了表率,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我国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个,约占陆域国土面积18%;去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7.5%。

    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覆盖率变化化用水。鼓励采用乡土树种,大力推行植树增荫”“种草增绿”“育花增美”“造景增辉,创造出多层次、立体感、生态型的校园景观。同时各校可以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各类主题植树活动,形成所学校共种棵绿树的浓厚氛围。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材料三】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应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B.2000 年至 2017 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 1/4 来自中国。

    C.材料三图表显示: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覆盖率都比前一次稳步提高,到2020 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 23.04%。

    D.实施“千校万树”校园绿化工程,可以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并树立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理念。

    【2】材料二中画线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

    【3】学校要实施“千校万树”校园绿化工程,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揭开网络“正能量谣言”的画皮 刘彤

    ①正能量,指人或事所散发出来的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和希望的效应。谣言,指没有事实基础、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和对立状态被别有用心地揉捏在一起时,的确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因为它虽然拥有谣言的骨架和血肉,却被披上“正能量”的“画皮”,是典型的“伪正能量”产物。

    ②2014年10月22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节目播发了一条关于“‘挥霍’爱心”的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几个月前曾在全国各地微博、微信圈里广泛流传的“郑春蓉丢孩子”事件再次重演,每次都会有无数人中招。原来,帖文中“寻找被拐女童”的求助信息竟为骗局,而虚假求助信息被多人多次转发。

    ③一般性的“正能量谣言”可能仅仅是为了赚取普通人的爱心,但部分涉及敏感事件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正能量谣言”,却有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传播错误的价值观。比如,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哈佛校训”“西点军规”等,表面看是“正能量”语境,背后却隐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有意渗透。再比如“德国幼教专家解读”“美国××学会推荐”等帖文,不少也是利用部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去达到某种商业甚至是政治目的。

    ④分析“正能量谣言”流行的原因,一方面,网络谣言的产生拥有了更加强大的媒介技术基础。早期的互联网信息以门户网站为主要发布渠道,网民间的信息传播主要是单向的小规模传递,网络舆论表现为在少数年轻人群中传播的“小众舆论”,网民即使接触到谣言,也仅仅处于“通过浏览网页获得信息”的程度。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信息的交互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模式,以往“门户网站发布信息、用户传播信息”的状态,逐步变成了“用户发布信息、门户网站选择性传播”的“倒逼范式”;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得网民角色从早期的“工具用户”向如今的“信息发布者”转变,网络谣言就在这样的媒介技术环境中迅速地产生、传播开来。

    ⑤另一方面,自媒体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社会舆论环境。近年来,自媒体传播在人际传播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与获取方式形成极大冲击,使得网民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能够顺利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加之网络推手的大量介入,使传播活动中最初的“娱乐性谣言”转向带有明显组织意图的“正能量谣言”,而网络推手的行为特质也从最初单纯的网络营销转变为对社会信息的参与和传播,并且开始倾向于影响和误导社会主流价值规范。

    ⑦首先,政府部门除了扩大沟通渠道外,还应利用媒体和相关社会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辟谣机制。在遭遇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时,政府应努力让“真相跑在谣言之前”,扩大多元的民意沟通渠道,开通“线上”“线下”民意反映渠道,形成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的统一。此外,媒体也应主动参与到“谣言批评员”的行列,及时对自媒体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证,确认真实、准确后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以正视听。

    ⑧其次,在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的同时,建立相应的有害信息预警机制。2013年,最高法最高检对网络谣言定性出台司法解释,主要是对网络谣言攻击个人或组织的显性行为进行量化入罪。但新近出现的网络“正能量谣言”显然对社会的危害具有隐性特征,相关法律法规应有对此类信息、行为的准确界定及量化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此外,社会组织还应对此类信息的传播途径保持高度敏感,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积极监测,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⑨第三,消除“正能量谣言”,最终还是需要全体网民的理性回归。缺乏对于信息的基本判断和必要核实,是“正能量谣言”在朋友圈中肆意传播的主要原因。广大网民只有培养自己的媒介批判能力,增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素养,才能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兼具感性与理性的认知能力,不盲从、不信谣,最终形成抵制“正能量谣言”的民意基础,从而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清朗网络空间。

    (选自2014.12.27《光明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试分析“正能量谣言”具备哪些特征?

    2第②、③两段所举事例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3第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4结合上下文,请在第⑥段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并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理由。

     

  •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的真相却在微信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

    C. 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

    D. 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 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上呈现。

    C. 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 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

    C. 转发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

    D.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文题一:生活中总有一盏灯为你点亮:家人、同学的关怀和理解,老师的指点迷津……这一盏盏灯照亮你前行的路。

    请以“那盏灯,为我点亮”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文题二:半命题作文:把题目补充完整。请以“有时,我也想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