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自从犯了错误以后,他总有点自惭形秽,我们应当热情地帮助他。
B.随着最后一个隧洞竣工剪彩,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开朗。
C.像你这种偷梁换柱、李代桃僵的做法,迟早会被明眼人识破。
D.虽然人们早就听腻了这套说教,但是他仍然强聒不舍。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它古老而现代,内敛而奔放,充满活力又独具__________。春日的鸭绿江,微风轻拂,江水浩渺;夏日的千山,草木葳蕤,绿意盎然;秋日的本溪,__________,霜叶丹红;冬日的沈阳,万里雪飘,城裹银装……这片土地__________女真族人的铁骑,驶出了辽宁舰和国产航母,涌现过一个个奥运冠军。它__________是辽宁,振兴在途,宏图可塑。
A.魅力 层林尽染 驰骋 就
B.魄力 层林尽染 奔跑 才
C.魅力 桃红柳绿 奔跑 就
D.魄力 桃红柳绿 驰骋 才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君在否?(《陈太丘与友期行》) 尊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B.五反而方得一见。(罗贯中《三顾茅庐》) 反:同“返”
C.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已:停止
D.腰白玉之环。(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腰:在腰间佩戴,动词
4、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湿地,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而享有“自然之肾”之称。②保护湿地,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③对中国人而言,湿地不仅具有涵养水源等功能,还承载着传承千年的“伴水而居,枕水而眠”的诗意情怀。④守护湿地,就是守护我们日常生活的栖身之所,也是守护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A.从“由于”一词可以看出,第①句是因果关系的复句。
B.第②句有语病,应在“现代化”后面加上“的必然要求”。
C.第③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不仅”可改为“不论”,句意不变。
D.第④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两处画直线的内容可以互换位置。
5、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后面小题。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志:记。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③忭:喜乐,欢欣。④荐饥:连年饥荒。荐,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既而弥月不雨(_____________)
② 越三月 (______________)
③而吾亭适成 (_____________)
④ 今天不遗斯民(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以”与“亭以雨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固以怪之矣 B. 以啮人,无御之者 C. 不以物喜 D. 祭以尉首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于 是 举 酒 于 亭 上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寄
[宋]苏轼
为向东坡①传语,人在玉堂②深处。
别后③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④春雨。
【注】①东坡: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②玉堂:指翰林院,专门起草皇帝诏书的机构。写作此词时苏轼在翰林院任职。③别后:指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④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1】根据你所积累的词的知识推断,这首词的“词牌名”应是( )
A.浣溪沙
B.如梦令
C.相见欢
D.采桑子
【2】你吟诵“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时,会把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7、下面这则启事在格式和内容上共有三处不当,请找出并改正。
征稿启事
为了响应“了解传统文化,走进中国戏剧”的号召,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我校文学社现面向全体同学征集剧本。千字以内。请将稿件送至校文学社编辑部。
此致
敬礼
校文学编辑部
2019年5月10日
8、诗文默写。
(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渔家傲·秋思》
(2) ,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梳洗罢)》
(3) ,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4)持节云中, 。(《江城子·密州出猎》)
(5) ,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出激烈的战斗场景的诗句是 , __ 。
(7)与人交往,应善于取舍别人的优缺点,将别人视为自己的“镜子”,随时“正衣冠”。正如《论语》中所说:“ , ”。
9、材料一: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总是在青年身上得到最生动的体现。随着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中国青年满怀“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展现出理性包容、自信自强的精神风采。中国青年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朝气蓬勃的青春之姿,折射出这个伟大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A)
②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自信的精神品质。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小康”“GDP超百万亿元”等折射中国巨变,“蛟龙”入海、“嫦娥”探月、“天和”驻空、港珠澳大桥开通等成就记录难忘场景……“当惊世界殊”的发展奇迹,“更上一层楼”的美好生活,亿万人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这为自信自强奠定坚实基础,为志气骨气底气提供有力支撑。这样一份强大的自信,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坚持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的坚定决心,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B)
③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放在历史坐标中看,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由沉沦而奋起、由苦难到辉煌的命运转折历程,更能体会这种自信自强所彰显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中国人由此在精神上获得了自由和解放,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由悲观变为乐观、由自卑变为自强,这是百年来中国精神发生的最显著、最伟大的变革,也是一个走过漫长历史的古老民族心灵世界最壮丽的篇章。现在,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正在信心百倍地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当的磅礴力量。(C)
④只有始终坚持团结奋斗,才能让精神力量握指成拳、合力致远。古人云:“孤则易折,众则难摧”。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面对可以预见的狂风暴雨和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众力并则万钧举”的团结之光不会失色,“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不懈奋斗永不过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汇聚成闯关夺隘的强大合力,就没有什么挑战是不能战胜的、没有什么目标是无法抵达的!
⑤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身处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做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14亿多中国人民鼓起“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磨炼“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志,就一定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30日,有删改)
材料二:
2021年11月中旬,一篇清华贫困生发表于“树洞”论坛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文章中,这位贫困学子讲述了自己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奋斗故事,他自立自强以及从苦难中开出花的情怀,让很多网友深受感动。
这位贫困学子在文中提到了很多小细节:上学为了省钱,会选择火车硬座一路坐到北京,买不到票就坐在小马扎上读书过夜;为了节约奖助学金,规定自己每月只花400元;每年都会给发放奖学金的企业和基金会,送上一封手写的感谢信;后来,通过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获得了保研资格,从研一开始,每个学期都会拿出3200元,资助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
【1】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完成下面的文章思路图。
【2】材料一画线句语言很有特色,请赏析。
【3】如果要把材料二作为材料一的一则论据,你认为应该放在(A)(B)(C)哪一处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被上的阳光花
积雪草
①秋雨过后,院中那些开得灿烂的花朵,一夜之香消玉殒,香味遁于泥土,踪迹无处可觅。气温陡降,寒冷来袭,幸好还有阳光落入窗中,明媚依旧,让人心中生出暖意。
②秋天的阳光似乎格外温存和煦,暖暖的,舒服、熨帖,让人想起母亲的手,想起母亲做的棉被。秋日的夜晚,虽不似冬日寒冷入骨,但那冷透过薄薄的被子,径直往心里去。
③遂开始翻箱倒柜,找出那些旧棉被,一床一床,在阳光下排开。天气晴好,阳光明媚,这样的天气最适合晒被子。那些棉被在柜子里闷了许久,沾染上浓重的樟脑气味,此刻捧到阳光下,仿佛重见天日一般。
④几床被子都是有了年数的。一床一床翻看,其中一床棉被是母亲的陪嫁。棉布质地大红被面,因为时光的浸染,早已不再艳丽如初,喜鹊登枝的图案配着大朵的团花,喜鹊在枝头灵动活泼,梅枝有几许清瘦,团花妩媚富贵,好一幅热热闹闹的画面。我想着母亲结婚时的模样,那时候她一定年轻又漂亮,还有些羞涩。我想着外祖母赶做这床被子时的模样,一定是手忙脚乱,紧赶慢赶,内心又欢喜又不舍。
⑤另外一床棉被是我结婚时,母亲亲手为我赶制的礼物。水绿的底色,荷叶当伞,鸳鸯在荷叶下戏水,周边配以富贵牡丹,图案取“和合美满”之意。我结婚的时候,母亲亲手为我做了“四铺四盖”八床被子,我记得有大红、水绿、金黄、宝蓝等,那些被子五颜六色,一如我年轻时的美丽时光。
⑥去年这个时节,先生去国外留学。千里迢迢,他只带了两床棉被过去。不是大红大绿的斜纹棉布,不是织锦级被,更不是柔软的蚕丝被,而是我给他做的两床小格细布棉被,温软,朴素,抽了真空,打包在行李里。千里迢迢,这是我的心意。唯一让人遗憾的是这两床被子是我找人做的,而非我亲手所做。我没有外祖母那般心灵手巧,更没有学得母亲半分针线活儿的本事。我安慰自己,这是工业时代的通病。
⑦四周静悄悄的,阳光像爆开的花儿,似有“嘭嘭”的响声,瞬间让人晕眩。而时光,像一个上了年岁的老人,慢悠悠的,仿佛静止不动。我静静地埋首在那些棉被中,一些人,一些事,纷纷从眼前闪过,像电影一样,偶有定格,便匆匆掠过。尘世间的缘分真的是让人感叹又唏嘘,就像这棉被,遇到了,便舍不得丢掉,不管新旧,一路相伴,彼此温暖,天再冷都不怕。
⑧时光不动声色地流淌着,织锦岁月,华年盛事都已匆匆流过,只能回首望顾,却再也回不去了。让人庆幸的是,那些棉被还在,那些温暖还在,那些爱还在。
(有删减)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棉被 | 主要图案 | 准备棉被时的情感 |
母亲陪嫁之物 | ① | ② |
“我”结婚的嫁妆 | ③ | 母亲希望“我”和合美满 |
④ | 小格细布图 | “我”对先生的牵挂与关心 |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四周静悄悄的,阳光像爆开的花儿,似有“嘭嘭”的响声,瞬间让人晕眩。
【3】第①段说“秋雨过后,院中那些开得灿烂的花朵,一夜之间香消玉殒,香味遁于泥土,踪迹无处可觅。”请简析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标题“棉被上的阳光花”的含义是什么?文章第⑥段“我安慰自己,这是工业时代的通病。”请结合文章和下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礼物选择方式的看法。
【链接材料】
赠送礼物作为增进联系加深感情的一种方式,在当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调查送礼者结果显示,77%选择直接购买,17%选择手工制作,6%选择买半成品。从以上数据得知被调查者送礼大多数选择直接购买,再就是手工制作。和西方人相比,我们中国人精心准备礼物的意识要更加薄弱。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在某市中招体育中长跑测试中,考生张超的回身奔跑被很多人评价为“最赞转身”:当注意到同场参考的徐涛不慎摔倒,一时无法站起,已冲出几米远的他立即转身,将摔倒在地的同学扶起,继续一同奔跑。事后,徐涛回忆说:“多亏张超及时回来扶起我,否则就悬了。”张超说,当时并未多想,就想着赶紧扶起同学,“毕竟中长跑只有一次测试机会,对我们都很重要”。幸而,两位同学的最终成绩都很理想。
对于学生,体育中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有可能影响自己分数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帮助遇到困难的同伴,这是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在体育竞赛中闪光。张超的转身“获赞”,正是因为他让更多人看到,体育运动健全人格、拓展格局的教育内涵。剥离应试思维,褪去功利色彩,体育的育人价值才会在校园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竞技赛场,竞争激烈,但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可供追求的不只是胜负。就像身边一名酷爱乒乓球的朋友所说:“我打球,不求胜、不怕输,一天打出一两个赏心悦目的好球,就会感到特别的满足。”这种感触就表明:体育赛事包含着一种超越输赢的竞技之美。
近日,一场自行车赛给出了别样的角度:赛道穿梭于绿意盎然的茶园,骑手行进在雾气缭绕的山间……珍珠山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让骑手体验挑战自我的美好感受,也尽赏江西婺源的美丽风景,不少人说,如果用一个字形容这次比赛,那就是“美”。
在2021年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中,伴随着或振奋、或悠扬、或凄美的乐曲,参赛者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如果说花样滑冰选手变幻的舞姿展现的是优雅之美,那么,举重健儿挺起的身姿则诠释了力量之美,体操健儿娴熟的动作则体现着技巧之美,赛跑选手冲刺的脚步则展现着速度之美。
竞技之美,难以言尽。赛场上必然有输赢,但即便没有胜利赋予的高光,人们也能从运动员的拼搏姿态中获得审美的体验。观赏赛事活动,本质上也是在欣赏美,参与体育锻炼,又何尝不是实现美的过程呢?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三】
①长期以来,很多人只是将体育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体育的育人功能才是最本质的功能,正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说,“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更要发掘和弘扬体育的育人功能。
②体育的育人功能内涵丰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③首先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体育是一项艰苦而愉悦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圈”,走向运动场,向自己的惰性、体力、运动技能发起一次次挑战,体育没有捷径,唯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艰苦训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
④其次是团结协作的精神。团体体育项目要求每个成员齐心协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潜能,才能凝聚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学生们的文化课学习考验的是个人学习能力,而体育运动则可弥补学科教育的不足,打破以自我为中心、孤军奋战的格局,让学生拥有开放的心态和主动合作意识。
⑤此外还有遵守规则的意识。体育运动有明确的竞技规则。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参与者都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因此,体育是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⑥总之,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对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遵守规则的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体育中获得的这些品质和精神将使学生受用终身。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中张超转身扶起徐涛并双双取得理想成绩,张超的表现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体育的育人价值。
B.【材料二】中酷爱乒乓球的朋友的话,表明了他更在意对乒乓球技术之美的享受。
C.【材料三】①段引用教育家蔡元培的话,意在引出观点,同时充当道理论据。
D.赛场上必然有输赢,所以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都不必追求胜负,要更多地感受那些赏心悦目的瞬间。
E.这三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阅读【材料三】,简要写出选文②~⑥段的论证思路。
【3】综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体育有哪些育人功能,并就其中一点谈谈某项体育运动对你的积极影响。
12、根据要求作文。
小雨的父亲是一名初中班主任老师。小雨回家后,看到父亲正在阅读舟山市教育局下发的《舟山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指引》文件。其中一段话吸引了小雨:
(一)劳动教育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技能,使学生具有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新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父亲看到小雨,对他说:“看来这段话又引发了你的思考。我们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当今社会,‘劳动’和‘劳动教育’又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读了文件上这段关于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你有什么触动吗?或者联想到了什么经历呢?你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跟爸爸或者同学交流,好吗?”
小雨答应了。假如你是小雨,你会选择什么文体呢?又会借助什么事例来表达你的所思所想呢?
请你自拟题目,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不少于25行)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