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眷属(juàn) 中间(zhōnɡ) 卓越(zhuó) 惊涛骇浪(hài)
B. 勉强(qiǎnɡ) 倔强(jiànɡ) 中肯(zhōnɡ) 一曝十寒(bào)
C. 消散(sǎn) 颓圮(pǐ) 暴怒(bào) 言简意赅(ɡāi)
D. 漪沦(yī) 处分(chù) 漫溯(sù) 自怨自艾(ài)
3、下列在文中①②③④处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①_________“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愿景和期待。荀子说得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②_________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③_________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我们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④_________求得先机。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④,
C.①, 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的奥秘彻底揭开之时,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
B.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C.父亲平时不苟言笑,对我十分严厉,但却有一颗温柔的心,真可谓是外强中干。
D.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熔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B.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C.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D.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沧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幽梦影》情结
宗璞
近见报章杂志上常出现这样那样的“情结”字样所谓“情结”,大约来自“俄狄浦斯情意综”一词,指在潜意识中无法化解的几乎是宿命的一种情感。《幽梦影》这本书对于我可算得是一种“情结”。
抗战时期,为了躲避轰炸,我家在昆明东郊龙头村,一住三载。有一段时期,我和弟弟没有上学,获准到文科研究所去立读,随便翻阅各种书。我们常常在书架中流连徜徉,直到黄昏。翻阅的书不少,它们也算得我的邻居。对十来岁的孩童来说,那些书是太深奥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书,是清初张潮所著《幽梦影》。
这是一本讲生活艺术的书,颇像有些书上的眉批,三五句十数句,对生活这本大书做出评点。书中一部分讲人生哲理,讲入世应如何,出世应如何;一部分讲对大自然的欣赏态度,讲如何赏花,如何玩月。轻松的言及居室布置,严肃的讲到音韵学。其序跋有云:“一行一句,非名言即韵语,皆从胸次体验而出,故能发人警省。片玉碎金,俱可宝贵。”“三才之理,万物之情,古今人事之变,皆在是矣。”也许这些说法评价太高,但读过后,使人自觉减少了俗气,增添了韵致,便是作用了。
我愿意首先提到如何做人的一则:“立品须发乎宋人之道学,涉世须参以晋代之风流。”宋人道学以诚敬为本,若无这主心骨,不拘小节的风流便是恃才傲物,或竟是轻薄,令人生厌。近年来流行得大红大紫的“潇洒”二字,因为没有主心骨,有时已成为不负责任的代名词。张潮将立品与涉世并提,先有立品,能涉世。只有心存诚敬,才能潇洒风流,自是高见。
又云:“少年人须有老年之识见,老年人须有少年之襟怀。”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一文喻老年人为字典,少年人为戏文。或可发挥云,少年是演戏的阶段,老年是看戏的阶段。少年应以字典为规范,便有老年之识见;老年应记得自己也是轰轰烈烈演过戏文的,看戏时便有少年之襟怀。若能做到点滴,代沟或可变浅,只是很不容易。
另一则云:“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情到极处自然成痴。现在情近于痴的人恐已如朱鹮、白象一样稀罕。“才兼乎趣”的“趣”字很难界说。是否可以说一方面要对生活有兴趣,生机勃勃如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则要有幽默感。十七世纪我们还没有“幽默”这个词,但当然有这种感,有些禅语机锋便是一种幽默。有了“趣”,“才”才是活的。
又言:“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此乃律己严责人宽之古训以形象出之也。
又一则提出了值得钻研的美学问题。“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此未易与浅人道也。”张潮若生在现代,大可就此写一本书。丑而可观必有其特殊的力量,必定更曲折更深刻。不丑而不足观必平庸无奇。一篇文章句句合语法,并不算好文章。鲁迅文章有几篇峭峻难读,但使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张潮是大自然的知己。他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他说:“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独自和大自然相处是他最得意的境界。他能看出每一景物最特殊的地方。他说:“天下万物皆可画,唯云不能画。”这实在是把云的千变万化揣摩透了。又一则云:“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视,朦胧则宜俯视。”曾在黄山,于晴夜观满月,见清光万里,觉得自己都化在月光之中。朦胧之月,景物之朦胧更引人遐想。他又说,镜中之影是着色人物,是钩边画;月下多影是写意人物,是没骨画,传神地表达了月下的朦胧景色。
几十年来,我虽记不得《幽梦影》中的文字,其中的精神却拂之不去。再读时渐渐明白,于我心头拂之不去的,是中国文化对人生的智慧的态度和与万物相知相亲的审美心理。我曾言自己多病,病最深者为“烟霞痼疾,泉石膏肓”,这已入膏肓的痼疾,便是中国文化赋予我的情结。
(摘编自《新剧本》1995年第4期,有删节)
文本二:
1936年林语堂赴美从事文学创作时英译《幽梦影》,当时美国文学正处于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过渡期,原来的文学亟需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更需要新的形式和技巧。《幽梦影》为明末清初的文人张潮所著,全篇以其格言、哲言、清言、韵语等共219则为主体,并附有140多位文人写下的550余则评语。这样的语录体小品文不仅形式上绝无仅有,主题也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现代主义多是从内心感受着手,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而明清小品文题材很少涉及国事、政事、时事,它多是抒发个人情感,大多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和闲情逸致。新颖的文学体裁、充满神韵的中国智慧不仅为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而且满足了西方读者想要了解中国智慧的好奇心。《幽梦影》这本书展现了中国人的闲适自足,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格调。当时美国正处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现代化时代,人们内心所渴望的正是这种闲暇与轻松。
(摘编自徐露《〈幽梦影〉中林语堂的自我东方主义》)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梦影》这本书对于作者来说有着一种无法化解的几乎是宿命的情感,这与她抗战时期童年的特殊经历有着渊源。
B.少年应以字典为规范,老年应记得自己也是轰轰烈烈演过戏文的;少年应向老年学习,老年应替少年着想:这样能浅化代沟。
C.“貌有丑而可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重点强调后一句,与“文似看山不喜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认为自己病最深者为“烟霞痼疾,泉石膏肓”,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已成为“痼疾”。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才之理”中的“三才”出自于《易传》,即天道、人道、地道,《幽梦影》序跋以此评价《幽梦影》内容丰富、完备。
B.宋人道学以诚敬为本,晋代风流指不拘小节的风流,前者宗属儒家,后者宗属道家,作者借以告诫读者诚敬、潇洒的重要性。
C.“情必近于痴而始真”,作者曾评价《红楼梦》是一部“痴”书,意在表明《红楼梦》写情至真、至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D.钩边画是用钩边笔钩廓,画面清晰;没骨画不钩轮廓,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用没骨画可传神地表现月下景色的朦胧美。
【3】《幽梦影》作为“语录体小品文”,其形式和内容上有何新颖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徐露指出《幽梦影》“充满中国智慧”,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国智慧”文化沙龙,请根据文本一列出发言要点。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2)举酒属客,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想当年、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6)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7)__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8)潮平两岸阔,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后世文人对此多有沿袭,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如此。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秦王统一天下的大业,交代了兴建阿房宫的背景。
(3)辛弃疾在北固亭上凭高望远,面对锦绣江山,不由得遥想和缅怀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下了表现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一句,喻清浊杂处,自己与群小共处一朝,“_____”一句则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质并没有受到侵袭。
(2)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慨叹自己人生短暂,紧接着“_____”则表达了对大江永恒的向往。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两句,抒情叙事,在离愁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
(2)淇则有岸 , 。(《诗经·卫风·氓》)
(3)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4) ,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
(5)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6)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7)俄顷风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向客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
(2)《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的手法,写万物有边际,暗喻女主人公坚定的立场。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天的雪花飘落,如漫天的梨花,但“_______,_______”的寒意却让人无法承受。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押送回长安。②书空:晋人殷诰的典故,指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中的“绿”借代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子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二)
孔子日:“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 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列御寇》)
【1】解释材料(一)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意思。
【2】请说说材料(二)中孔子提出的九种识人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诞生至今已有30多年。30多年来,晚会文化已衍变出各种形式,如跨年晚会、公益晚会、竞赛晚会等,无论如何变化,历经时间沉淀的晚会文化不仅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怎样的记忆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