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娆(ráo) 汹涌(yǒng) 风骚(sāo) 成吉思汗(hàn)
B. 嘶哑(sī) 娉婷(pīn) 鲜妍(yán) 一代天骄(jiāo)
C. 呢喃(ní) 冠冕(miǎn) 飘逸(yì) 顿失滔滔(tāo)
D. 勃发(bò) 凝望(níng) 忧戚(qī) 惟余莽莽(mǎ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 )
A.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就是让其他国家来替它承担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无异于李代桃僵。
B.“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惟妙惟肖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
C.沂河边公园的荷花开了,赏花的人们摩肩接踵,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D.列夫·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一直背负着贪婪、敏感、自私、歇斯底里的恶名,但从她的日记中,我们能看到她的苦衷。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父母的心》作者是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B.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C.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保尔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是他在患伤寒症病愈后,在烈士墓前进行的。
D. 《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文中“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是指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在国家推出控制房地产泡沫政策后,不少房地产公司仍然推陈出新,想方设法提高房价。
B. 日本右翼一再否认侵略历史,其言行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 刚刚结束的“习特会”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强聒不舍争先报道。
D. 个别同学对他这次考试取得的进步表示怀疑,他却忍辱负重,依然刻苦学习。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谏议教子
(南宋)吴曾
太尉陈尧咨为翰林学士时,有恶马,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父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乃曰:“翰林卖之商人矣。”谏议遽谓翰林曰:“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畜此?是移祸于人也。"亟命取马,而偿其直,戒终老养。其长厚远类古人。
节选自《能改斋漫录》
(乙)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宋)欧阳修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思尔。
—节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诘仆——联系上下文“不见是马”和“翰林卖之商人矣”,推测其义为“责问”。
B.左右尚不能制——联想到“管制”“压制”中的“制”,推断其义为“制服”。
C.旅人安能畜此——回忆“安求其能千里也”,推知“安”义为“怎么”。
D.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回忆“属予作文以记之”,推知“属”义为“嘱托”。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陈谏议认为陈尧咨的做法,就是“移祸于人”
B.选文中陈谏议的话可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概括。
C.从钱思公对“僚属”的话,可知他惟独喜欢读书。
D.通过谢希深说出身富贵的宋公垂入厕必带书的事情,侧面衬托了宋公垂的好学。
【3】古代笔记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的?请结合(甲)文中画线句子具体分析。
亟命取马,而偿其直,戒终老养焉。
【4】欧阳修在《归田录》自序中说:“《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归田录》的写作目的是否如欧阳修所言,是“备闲居之览”呢?请结合(乙) 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本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诗也极富哲理。
7、综合性学习
【1】班里组织“轻叩诗歌的大门”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走近诗歌开场白: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无论是细腻、深沉的情感,还是幽远、娟永的哲思,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阅读诗歌,我们可以领略诗人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博,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晓玲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上文是她开场白的部分文稿,细心的你发现文稿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走近诗歌
唯有追求
汪国真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我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大海没有平静的时候
我也总是
有欢乐 也有忧愁
即使忧愁
如一碗苦涩的黄连
即使欢乐
如一杯香醇的美酒
把它们倾注在大海里
都太淡了 太淡了
一如过眼烟云
不能常驻在我心头
唯有追求
永远和我陪伴
在风平浪静的时候
也在风口浪尖
小文在“诗歌诵读”环节朗诵了一首汪国真的现代诗《唯有追求》。 请品读诗歌,找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的朗诵基调应该是坚定昂扬的。
B.“大海”“小舟”“黄连”“美酒”都是这首诗中的意象。
C.诗中加点词“平静”“忧愁”“苦涩”“香醇”词性相同,都是形容词。
D.画线句中的“即使”表假设。
8、默写。
(1)草枯鹰眼疾,________。(王维《观猎》)
(2)________,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寻向所志……(陶渊明《桃花源记》)
(5)________,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人生不同阶段,德育伴随始终,一个人的德行就好比木之根、水之源,只有不断修身立德,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修身立德,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
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 “独善其身”,更要立报国志、树为民心、追求“宽仁大义”。从五四运动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青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垦荒青年,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科研团队。可以说,广大青年立什么样的德,彰显着一代人的胸怀与境界,决定了整个国家和民族选择怎样的道路、坚守怎样的价值、成就怎样的事业。
③修身立德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塑造。古今中外,种种案例启示我们,一个人失去正确价值观锚定的“德”,就会陷入精神的虚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就不可能进步。只有不断锤炼品德修为,才能在精神层面获得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
④“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修身立德没有捷径。只有坚持“ ”,做到“见贤思齐”,在提高自我修养方面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所收获。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把记载自己缺点的日志晒出来,公示己过,在众人监督下完善自己。这些榜样矗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也为广大青年点亮了人生航向。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⑤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被称为“雷锋传人”的郭明义积极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感染、收获、带动了一大批“粉丝”;立志“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先后14批133名志愿者一棒接一棒,在贵州山区3所乡村小学支教16年,滋润了山区孩子们的心灵。修身立德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也只有在劳动实践、辛勤创造中,才能进一步磨练本领、砥砺品格,绽放光芒。
⑥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最活跃、最富朝气,拥有开风气之先的力量,更应该坚持修身立德,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步台阶,这不仅是 ,更是 。广大青年都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就一定能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
【1】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⑥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这不仅是_____________,更是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修身立德,是青年人成长的必修课。
B.全文从立何德、立德的本质、如何修德三个方面证明了观点。
C.第⑤段举郭明义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证明在修身立德过程中榜样的重要作用。
【3】下面四句话,放到文章第④段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B.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C.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D.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管仲
10、我的家乡(节选)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的家乡把运河堤叫“上河堆”或“上河埫”。“埫”字一般字典上没有,可能是家乡人造出来的字,音淌。“堆”当是“堤”的声转)。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②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板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舵楼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
③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舱,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④远远地听见砰砰砰砰的响声,那是在修船造船。砰砰的声音是斧头往船板里敲钉。船体是空的,故声音传得很远。待修的船翻扣过来,底朝上。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过两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崭新的船,叫人心里高兴——生活是充满希望的。船场附近照例有打船钉的铁匠炉,丁丁当当。有碾石粉的碾子,石粉是填船缝用的。有卖牛杂碎的摊子。卖牛杂碎的是山东人。这种摊子上还卖锅盔(一种很厚很大的面饼)。
⑤有时我们到西堤去玩。坐小船,两篙子就到了。西堤外就是高邮湖。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很奇怪,我竟没有在湖上坐过一次船。西湖还有一些村镇。我知道一个地名,菱塘桥,想必是个大镇子。我喜欢菱塘桥这个地名,这引起我的向往,但我不知道菱塘桥是什么样子。湖东有的村子,到夏天就把耕牛送到湖西去歇伏。我所住的东大街上,那几天就不断有成队的水牛在大街上慢慢地走过。牛过后,留下很大的一堆一堆牛屎。听说湖西凉快,而且湖西有茭草,牛吃了会消除劳乏,恢复健壮。我于是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绿碧绿的茭草。
⑥高邮湖中,曾有神珠。沈括《梦溪笔谈》载:
⑦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射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掌。灿烂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月。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往来处,行人至此,往往维船数宵以待观,名其亭为“玩珠”。
⑧这就是“秦邮八景”的第一景“甓射珠光”。沈括是很严肃的学者,所言凿凿,又生动细致,似乎不容怀疑。这是个什么东西呢?是一颗大珠子?嘉祐到现在也才九百多年,已经不可究诘了。高邮湖亦称珠湖,以此。我小时学刻图章,第一块刻的就是“珠湖人”,是一块肉红色的长方形图章。
⑨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这样一片大水,浩浩淼淼(湖上常常没有一艘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⑩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⑪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
⑫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
⒀“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⑭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1】有人说,汪老的散文最适合配上“平和舒缓”的曲子来朗读。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理由。
【2】关于神珠,沈括《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文中划线句描写了黄昏的美好景物,请联系上下文,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4】从作家汪曾祺,到运河边的普通人,人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圣境”。请结合文章,联系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说说你对“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中“圣境”的理解。
材料链接:
小时候,去河对岸是要坐划的小船的。模糊的记忆里,船很小,人很多,大家争抢着上船过河。后来跟着家人坐船渡河是要到河对岸的高旻寺烧香。我们这里的人会选择在农历六月十九这天(据说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去烧香拜佛。这个渡河很有意思,有时船正在摆渡,无需喊叫;有时过河,挑的时间点不对,就需大声叫喊船家,不一会儿船家会探出头来。这个船家瘦瘦的,却很精干。他拿着一根约有十米长的竹篙,探进运河里,倾斜着45度角撑船,接着又将竹篙从水里抽出来,再45度角倾斜着插进运河里,就在摆渡人来回的走动中,船一会儿就到了对岸。先下船,后上船。每次跳上船,我都有一些紧张又夹杂着兴奋。坐上船,看看两岸的风光,吹吹风,很是惬意。
最后一次到运河的这个古渡口,还是大学毕业后。和朋友一起徒步从古渡出发,船好像还是记忆里的那条船。希望能将这个渡口一直保留下来。
——“语言规范和审美阅读”公众号
11、 绝活
①小镇里有不少是手艺人,手艺人靠的是手里有绝活儿。有绝活儿的吃香喝辣的,做人也鲜亮有派头儿。
②苏门耀是个手里有绝活儿的人,苏门耀做豆腐,卖豆腐。苏门耀做豆腐他要自己选料,自己淘洗,自己碾磨,最后还要自己点卤水,他一手做出来的豆腐鲜、香,嫩、爽口,多少年了就没有人在小镇上开第二家豆腐坊。苏门耀的绝活还不在这上头,最绝的是一刀准。有人买他豆腐,人家买的斤数一出口,他一刀子就切下一块,一边报数一边往秤盘上放,提起秤杆,秤杆那头微微一翘,秤盘里的豆腐就滑进买主的盆里,买主高高兴兴地走了。
③苏门耀卖的豆腐刀刀准,一次都不会有差错的,可是他每一次都要过秤,为什么?就是让买主心里踏实。苏门耀就靠这个绝技在小镇里活得鲜亮着哪。
④小镇里还有一个叫窦辰亮的人,他卖枣糕,靠的也是刀上的功夫。窦辰亮卖枣糕也是一刀准,不同的是窦辰亮卖出的枣糕一概不过秤,谁买多少,窦辰亮一刀下去,然后用荷叶一包扔进买主的篮子走人,谁嫌他卖的枣糕斤两不足,自己找杆秤过去。错了回来,缺一补十,小镇人没有一个来找后账的。
⑤鸟比鸣,花比艳,人就喜欢比个高低。卖豆腐的苏一刀和卖枣糕的窦一刀就在暗中较劲许多年,总想着压对方一头。俩人也在镇街上常见面,见面话里常常挟棒带棍。“哟,苏师傅啊,您的豆腐真白啊,刀怎么就这样黑哪?”窦辰亮不怀好意嘻嘻笑着说。苏门耀也嘻嘻笑着反唇相讥:“我的豆腐是白的,刀是黑的,黑白分明,可是不知道窦师傅的枣糕是让人吃了甜掉牙呢,还是酸掉牙呢?”
⑥一天,苏一刀和窦一刀撞在一条小巷里。小巷很窄,只能容一辆小车过去。他们中必须有一人退出小巷,不然就堵在巷里谁也甭想走出去。窦一刀把枣糕车停在小巷里,从腰间摸出烟袋,坐在车帮子上抽开烟了。苏一刀一见这个架势就知道,这是窦辰亮叫板了,他也把车停下来,高声叫卖:豆腐,卖豆腐……
⑦这正是晌午时分,小巷里人来人往,人们一看这架势,这两个人要“斗鸡”。小镇人爱看热闹,渐渐就聚拢起一群人来。
⑧窦一刀一连抽了三袋烟,看了一眼吆喝叫卖豆腐的苏一刀,收起烟袋,拿起切刀闭住眼睛,“啪啪”几刀,切出五块枣糕,然后用切刀扒拉一块:这块八两,这块一斤一两,这块一斤九两……谁买拿去,信不着的,那边老苏豆腐车上有秤,过一过,秤杆挑不起头来,就算我的错,您把这车连同车上面的枣糕一起拉回您家去。
⑨就有人买窦一刀的枣糕,拎了就走。偏有一位买了窦师傅的枣糕,还走到苏一刀的豆腐车上去想过一过秤,却见苏门耀收起家什推起豆腐车一步一步退出小巷。窦辰亮笑了,也收起家什,一步一步向前推着小车走,高叫:枣糕,枣糕,卖枣糕……声音异常的高昂嘹亮。
⑩十年过去了,苏门耀头发白了。窦辰亮也是一头灰白。俩人虽然不像以前那样较劲,可是话里话外还是有讥意,听着不舒服。那年元宵节,小镇组织舞龙赛会,引来四乡八村看热闹的人,小镇主街上人头攒动。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天苏门耀的豆腐车和窦辰亮的枣糕车间隔三米排列在一起。那时候舞龙还没有开始,两个“一刀”就表演开了。
⑪先是窦一刀,他用一条毛巾蒙住眼睛,举起刀,“啪啪”几刀,一连切出十块枣糕,每一块不多不少,都是一斤,眨眼之间都被人们买走。窦一刀再蒙住眼睛,又举起刀,“啪啪”几刀,还是切出十块枣糕,每一块不多不少,都是一斤半,又眨眼之间被买走。窦一刀再一次蒙住眼睛,高高地举起切刀……
⑫这时,旁边的苏门耀也开始了,他慢慢掀开麻布,一板雪白的豆腐展现在众人面前,苏一刀把豆腐的四角切开,板上留下四四方方的一大块豆腐,他在这四方大块豆腐上横切三刀,又竖切三刀,一大块豆腐被匀匀的切割成十六块小豆腐。每一块不多不少,都是一斤半。人们不禁叫绝。在人们叫绝声中,苏门耀说话了:“窦师傅,腾出地方了没有,兄弟送您一板鲜豆腐。”说着,苏一刀用切刀轻轻铲起一小块豆腐,抛向窦辰亮三米外的枣糕车上,一块,两块,三块……苏一刀的豆腐一块一块在空中飞如羽,落在板上轻如絮,一块不散,一块不破,十六块豆腐整整齐齐,方方正正地码在窦辰亮空出来的枣糕板子上。
⑬围观者,掌声如潮,大赞:绝活儿,真正的绝活儿啊!
⑭多少年后,苏门耀、窦辰亮都老了,两个人一同溜街,晒太阳,却很少说起当年他们较劲的事情。
⑮一天,窦辰亮的孙子忽然跑来喊:“苏爷爷,我爷爷不行了,他请您过去一趟……”
⑯苏门耀拎起拐棍就往窦家走,一进门只见窦辰亮躺在炕上,一口一口艰难地喘气。他看见苏门耀就伸出手,示意近前来。苏门耀上前抓住窦一刀的手:“窦师傅,有啥话要说,您就开口,咱们老兄弟千万不要客气呀。”
⑰窦辰亮一字一字往外吐:“苏师傅啊,您、您那个绝活是怎么练出来的?有师傅教您吗?那可是小镇千古一绝呀!”
⑱苏门耀趴在窦辰亮的耳朵边,轻轻说:“您忘了吗?那是被您逼出来的呀,要说有师傅,那就是您,窦师傅啊。”
⑲窦辰亮听了张了张,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就咽气了。
⑳苏门耀说的不是客气话,也不是安慰人的话,更不是气人的话,他说的是真话。凡是世上的绝活儿,没一个是学来的,学来的就不叫绝活儿。自己苦思冥想,硬琢磨,逼出来的,那才是绝活儿呢。
【1】请你补充完整下列情节内容。
情节发展 | 情节内容概括 |
开端 | 介绍苏窦两个身怀绝活的手艺人他们各自拥有的绝技 |
发展 |
|
高潮 |
|
结局 | 苏窦友好相处 |
尾声 | 揭示主题 |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拎”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1)第⑨段:就有人买窦一刀的枣糕,拎了就走。
(2)第⑯段:苏门耀拎起拐棍就往窦家走,一进门只见窦辰亮躺在炕上,一口一口艰难地喘气。
【3】从描写方法方面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苏一刀用切刀轻轻铲起一小块豆腐,抛向窦辰亮三米外的枣糕车上,一块,两块,三块……苏一刀的豆腐一块一块在空中飞如羽,落在板上轻如絮,一块不散,一块不破,十六块豆腐整整齐齐,方方正正地码在窦辰亮空出来的枣糕板子上。
【4】请对苏门耀、窦辰亮这两个人物,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记忆里,再清苦的日子,母亲也能让它开成花。熬米汤粘锅底了,母亲给我做出了无任何添加剂的绿色锅巴;葱吃完了,她会把葱胡子洗干净晾晒着,煮水可以逐寒;白菜吃完,白菜心就放在碗里,倒些水,等着绽放开花。破损的搪瓷盆、瓦罐、碗、米箱子,都被母亲用来养花种草。毛衣毛裤穿旧了,母亲拆了后钩出来毛线毯子。他还为建筑工地用过的小轱辘钩个套,就是坐凳。在母亲眼里,压根就没有废物。她老说,东西放对了地方就是宝。她把日子过成了花,我们就都生活在了芬芳里。
要求:①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字数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