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花蕾(1ěi) 星宿(sù) 沉吟(yín) 廓然无累(1ěi)
B.胚芽(pēi) 拮据(jū) 商酌(zhuó) 吹毛求疵(cì)
C.睿智(ruì) 哽咽(yè) 嬉闹(xī) 强聒不舍(guō)
D.慰藉(jiè) 模板(mú) 陨石(sǔn) 奄奄一息(yǎn)
2、城市书房,是书香扬州的文化名片。在若虚书房的留言簿上有这样一段话,请你找出说法有错的一项( )
A.读书就是修行:读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明白了孤独之旅正是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读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要关注自我内心世界,努力、真诚地修筑好心中的精神大厦。
B.读书就是思考:读《怀疑与学问》,在“学则须疑”的观点中,认识疑于学的重要性,不轻信,善思辨;读《创造宣言》,在作者呼唤、倡导勇敢创造的观点中,反观自身,坚定理想,提升素养。
C.读书就是旅行:读《醉翁亭记》,既赏滁州美景,又能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表象背后借醉消愁的本质;读《湖心亭看雪》,既览西湖洁净雪景,又能感受张岱旧游如梦的淡淡哀伤。
D.读书就是读心:读《范进中举》读出范进醉心功名的怜与悲,也读出他圆滑世故、灵魂卑劣的丑与鄙;读《三顾茅庐》,读出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也读出诸葛亮运筹帷幄、心系苍生。
3、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通畅的话,正确排序的一项是( )
有人说:文言不好学,不够大众化。但人类创造语言并不仅仅用于“你吃了吗”这样的低层次交流。 。 。 。 。 。正是这样一种以人文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启蒙教育,维系了中华文化的不坠。而承载这种教育内容的语言形式便是文言文。在这个意义上,文言是中华文化之“源”,文言是中华文化的根。
①于光中先生曾说:“章通不通,只要看清顺的作品便可,但是美不美,却须以千古的典范为准则”。
②以文言为载体的启蒙,不仅是“识文断字”,而是“启”人文之“蒙”。
③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她需要另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
④古典文学的杰作历经千古的汰芜存菁,已成文章之典范,足以见证中文之美可以达到怎样的至高境界。
⑤文言文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A.③②④①⑤ B.③⑤①④② C.①③⑤②④ D.①②④⑤③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以其天衣无缝的写作技巧向我们展现了平桥村的民俗风情。
B.春到金陵,历代的文人墨客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古城春景。
C.季节的春夏秋冬,植物的生长荣枯,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D.中国政府抗击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的行动,让全世界叹为观止。
5、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杂然而前陈者 陈:__________________
(2)树林阴翳 翳:__________________
(3)太守谓谁 谓:__________________
(4)少长咸集 咸:__________________
(5)茂林修竹 修: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所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
【4】(甲)(乙)两文均体现了“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
6、诗歌赏析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7、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从1998年到201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走过20年。回望这20年,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改变。崇文学校开展以“被互联网改变的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们小组探究的选题是“互联网对语言环境的改变”,他们发现涌现出许多新的网络语。当网络语遇上古诗词,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竟能巧妙地表达相似的语意。请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结合你的积累,说说网络语和古诗词各有什么表达特点。
(1) (网络语)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古诗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网络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古诗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网络语)主要看气质。
(古诗词)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
(4)(网络语)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古诗词)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2】某篮球比赛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 主教练因某媒体将其称为“骨灰级教练”而勃然大怒。他认为,自己虽然年长, 但“骨灰级”这个称呼会让自己折寿。整个新闻发布会因此陷入尴尬。“骨灰级”,最早是对网络游戏顶尖高手的称呼, 后来用以指人在某领域中做出非凡成就并拥有很重要地位。
当网络语言进入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中,也许会因为听者不懂其特别的内涵而造成误会。作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你持怎样的态度,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8、(10分)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1) 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2) 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4) 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 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6)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 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 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 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9、灯塔
刘建超
①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②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③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父亲变成了一名海军。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④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失落。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⑤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⑥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但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
⑦结婚后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⑧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⑨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⑩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⑪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⑫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文章第①②段写父亲当海军之前的故事,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第⑩段划线句子“母亲抱着父亲哭了”,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母亲为什么哭了?
【3】通读全文,说说题目“灯塔”在文中的含义。
【4】请根据提示,分析结尾“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的作用。
从小说情节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主题表达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耳根的清静》,回答问题。
①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谧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古人真有耳福啊!【A】
③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④并非无声才叫寂静,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寂静之声更显清幽,更让人神思旷远。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
⑤儿时,逢夜醒,耳朵里就会蹑手蹑脚溜进一个声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厅堂有一盏木壳挂钟,叮当叮当,永不疲倦的样子……那钟摆声静极了,全世界似乎只剩下它,我边默默帮它计数,一、二、三……边想象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冷不丁,会想起老师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想,这叮当声就是光阴,就是黄金了罢。
⑥回头看,那会儿的夜真静啊,童年耳朵是有福的。【B】
⑦刹车、喇叭、拆迁、施工、装修、铁轨震荡、机翼呼叫、高架桥轰鸣……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耳朵,从未遭遇这般黑压压、强悍而傲慢的敌人,我们从未以这么恶劣和屈辱的条件要求耳朵服贴。机械统治的年代,它粗大的喉结,只会发出尖利的啸音,像磨砂,像钝器从玻璃上狠狠刮过。
⑧我们拿什么抵御噪声的进攻呢?
⑨耳塞?地下室?把窗户封得像砖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隙?当然还有,即麻木和迟钝,以此减弱耳朵的受伤,有个词叫“失聪”,就是这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腥会滑肠。
⑩我对朋友说,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C】
⑪不是吗?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之餮、举世无双。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功夫。
⑫口福和眼福俱饱矣,耳福呢?无一座城市致力于“音容”,无一处居所以“寂静”命名,我们几乎满足了肉体所有部位,惟独冷遇了耳朵。甚至连冷遇都不算,是折磨,是羞辱。做一只现代耳朵真的太不幸了,古人枉造了“悦耳”一词,实在对不住。我们更多的是“虐耳”。【D】
⑬是的,你必须承认,世界已把寂静——这大自然的“原配”给弄丢了。是的,你必须承认,耳朵——失去了最伟大的爱情。
⑭我听不见花开的声音。
⑮我只听见耳朵的惨叫。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从前人类的耳朵里住着的房客是①_____,而现在人们的耳朵里却住着②_____。(①②填文中词语)
【2】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听不见花开的声音。 我只听见耳朵的惨叫。
【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
【4】“今天,昔辈耳朵里住着那个房客呢?”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一个句子,请选择它在文中的准确位置(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5】结合全文,谈谈我们怎样才能保持耳根的清净。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汉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困,快步向海滩走去。她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困,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留下海里。深夜是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贬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娄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胆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3】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青春的旅途中,我们时时与各样事物相遇。与他人相遇,我们交流碰撞;与自然相遇,我们欣赏感悟;与书籍相遇,我们遨游古今;与体育相遇,我们激情澎湃……相遇常常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
请你从材料中选择一个方面,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提示与要求】
(1)自拟题目,自定立意;(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