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不好好读书,在同学中穿梭往来,拉拉扯扯,说话言不及义,大家都讨厌他。
B.十一期间,来咸宁九宫山观光的游客川流不息,只为一睹这国家级风景区的秀丽神奇。
C.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矫揉造作。
D.在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中,志愿者们到社区开展宣传、服务工作,为群众做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
2、下面文段中标有序号的成语全部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大熊猫那①憨态可掬、②惟妙惟肖的样子,总是让人③忍俊不禁,大熊猫无论走到哪里,总会给人们以④如坐春风之感。作为国宝,大熊猫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对于熊猫来台,不少台湾同胞早就⑤翘首以盼。两岸有识之士和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排除各种阻挠,终于⑥不孚众望,使大熊猫“团团”“圆圆”顺利赴台。
A.③⑤⑥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B.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都是光明的孩子,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长得惟妙惟肖。
C. 一到了黄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人就络绎不绝了。
D. 站在罗布泊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4、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
A. 《沁园春.雪》情景交融,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下议论、抒情。
B. 《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是作为小说暗线虚写和略写的,而塑造的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C. 《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D.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编年体史书。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出师表
诸葛亮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以光先帝遗德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悉以咨之”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3】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⑥⑦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B.选文第⑧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亲贤远佞。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五月渡沪,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D.全文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4】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昔①
陆游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注】①此诗写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当时诗人以中奉大夫衔提举冲佑观,任闲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壶浆马首泣遗民”写关中百姓慰问宋军,并向他们泣诉在被占区所受到的屈辱,“泣”指宋军为他们留下了深切同情的眼泪。
B.“夜栖”和“昼上”,使一个不辞劳苦、以全部精力投入北伐准备工作的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共道功名方逐迫”,用“大家都认为”功名指日可待来展示诗人当年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颈联“逡巡”表现了一个“老病”者的行动特征,表现了一个有志之士无法施展抱负的彷徨心理。
【2】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材料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不到1本。另据新华社网报道,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书籍占了很大比重。
(1)为迎接2018年“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学校准备举行“爱读书,会读书”主题活动,电话邀请著名作家丁立梅来学校做报告,请你用得体的语言邀请她。___________
(2)“世界读书日”期间,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请你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____
8、古诗词背诵填空。
① ,胜作一书生。
②可怜后主还祠庙, 。
③ ,辞根散作九秋蓬。
④ ,甲光向日金鳞开。
⑤共看明月应垂泪,
⑥五花连钱旋作冰, 。
⑦蒹葭萋萋, 。
⑧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⑩无限山河泪, 。
9、阅读说明文《黑匣子: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完成下题。
①黑匣子也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②黑匣子不是黑色的。黑匣子的颜色有点类似于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颜色,是所谓的国际橘。金门大桥的色调较深,而黑匣子的色调较亮。
③黑匣子是澳大利亚人戴维·沃伦发明的。戴维·沃伦博士的父亲死于1934年的巴斯海峡飞机失事,当时戴维只有9岁。20世纪50年代初,沃伦博士萌生了一个念头:制作一个能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室对话的装置,用于帮助分析人士将导致事故的多个事件拼凑起来。他为墨尔本航空研究中心写了一篇名为《帮助飞机失事调查的设备》的备忘录,并于1956年发明了名为“ARL飞行记忆装置”的飞行记录仪。直到5年后,他的发明才得到广泛关注,该设备最终在英国和美国投产。
④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FDR)和舱声录音器(CVR)。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早期的黑匣子使用的是有线编码,现在使用的是固态存储板。大型飞机上的固态存储器可追踪700多个参数。
⑤数据记录仪足以保存25小时的飞行数据,但只能保存两小时的驾驶舱声音记录,并循环录制。舱声录音器不仅记录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还记录可向调查人员提供关键线索的背景噪音。
⑥数据记录仪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包含记忆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黑匣子”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能耐受1100℃的高温30分钟,在30米深的水下30天内匣子不渗水,能承受近2吨的静压力不变形。匣子里记录的多种信号和数据还不受外界无线电波干扰和磁力效应等方面的影响。有些“黑匣子”还装有用电池作能源的微型声波发射机,可连续发射一种超声波信号。
⑦ 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乘客可以发短信、进行网络传输或浏览网页,但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却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现在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1】本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说明黑匣子的?请分点加以概括。
【2】指出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通常在飞机失事后,人们总是先想到找寻黑匣子,结合选文,概括其中原因。
10、阅读《天星桥: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
天星桥: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
梁衡
①天星桥在贵州黄果树瀑布旁,景区不算大,方圆57平方公里,基本都是平地。整个景区前半部主要看山石之奇,后半部主要看水秀之美,而渗透全过程的是绿色的树,绿色的风。虽然还是不脱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硬能够化平淡为神奇,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了一首天上的乐曲。
②石头哪里没有?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像一首曲子的变奏,熟悉中透着新鲜,叫你有一种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激动。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它本是个铜头铁脑、生硬冰凉的东西,却专向柔弱多情方面取貌摄形,如裙裾之褶,如秋水之纹,如美人蹙眉,刚硬中透着柔情。这种强烈的反差在你心里揉搓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你忍不住要叫,要喊。再说它的形,也实在不俗,它决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反而,它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比如一座高楼一样的巨大石山,侧面看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硬是挺立在那里。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就是美。脚下的、头上的,还有那些在坡上、沟里随意抛掷的石头,都要美出个样儿。
③天星桥的水是为石而生的。一入景区,脚下就是水,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婆多姿的影。有的山平光如洗,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在水里就是一道飞来的剑影。水上是三百六十五块踏石,游人踩着它,鞋底贴着水面,在绿波上荡漾。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所以在这里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石,此园就名“数生园”。你站在生日石上看着水里的青山倒影,体会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别有一番滋味。这一带的水是清秀娴静的,如庭院深深。但静中有变,水一时被山穿插成千岛之湖,一时又变幻成漓江秋色,忽而又错落成武夷九曲,当然都是微型美景,总之随石赋形,依山而变,曲尽其态,教人惊奇赞叹不已。
④水从一汪深潭流出之后,宣泄在一片石滩里,撞在各样的石柱、石笋上,此景就名“水上石林”。云南的石林是看过的,那些无枝无叶的树,无言地伸向天空,让你感到生命的逝去;桂林的溶洞也是看过的,【甲】那些湿漉漉、阴沉沉的石笋、石塔在幽暗中枯坐默守,让你感到岁月的凝固。而现在,绿水碧波像一群姑娘欢快地冲入这片石林,大声喊着叫着,整个滩里银花朵朵,湿雾蒙蒙。游人从这块石跳到那块石,在流水的伴唱中,舞蹈着穿过这片已有亿万年的生命之林。水的结尾处是一个叫做“珍珠泉”的地方。平软的水波划过整石为底的沟坡,在石面上滚成一颗颗的珍珠,在阳光下幻出五颜六色,如一群快乐的孩子,突然这一切消失在一块巨石之下。当你急忙翻过石梁去寻,却只有无边绿树静无声。这水真是一个来无踪去无影的洛神,灵动且神秘。
⑤天星桥的树以榕树为多,叶大荫浓,满谷绿风。因为这谷里除了石就是水,那树根,不是抓吸在石上,就是浸泡在水中。数生园外有一块“寻根壁”,实为路边一块极高的巨石,但它光溜溜的石壁上却顶出一株胳膊粗的小树。因此导游总喜欢考考游人“根在哪里”,你俯近石壁细细一看,【乙】那树根粗者如筷,细者如丝,嵌隙觅缝,奔走东西。树根贴着石面匍匐而下,将巨石网了个结实。那赭色的根涨满了力,像力士角斗时臂上暴突的青筋。正可谓抱坚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绿云,让你不由敬畏这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⑥天星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树、石、水亲密地拥抱在一起,是多么美妙的结合啊!它让生命的美感和力量充盈在这条不大的山谷之中,令你流连忘返,回肠荡气。
【1】根据文章第②-⑤段的内容,概括天星桥自然景物的内在神韵及作者的心情,补全下面表格。
景物 | 石 | 水 | 树 |
内在神韵 | ①___________ 不俗不媚 | 清秀娴静 灵动神秘 | ②___________
|
作者心情 | 激动惊异 | ③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 |
【2】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从【甲】【乙】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3】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⑥段中“这里树、石、水亲密地拥抱在一起,是多么美妙的结合啊!”这句话的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
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
⑦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⑧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
(原文韩少功,有改动)
【1】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
B. 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C. 读书人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
D. 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合力,使经典的价值历久不衰。
【2】下列对“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B. “经典化”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C. “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
D. “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
【3】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西游记》能成为经典的原因。(至少说出两个)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牲子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学会随时倒出鞋子里的那颗小小的沙子。
要求:①请先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