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对名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正因如此,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将它翻译为英文时就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B. 《隆中对》节选自西汉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C.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人,他与契诃夫、欧.亨利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的深厚的爱。因此,这部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鲁迅的作品,选自《朝花夕拾》。
C.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借代是很常见的手法,例如“千里共婵娟”中“婵娟”代指“月亮”,“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代指“史册”。
D. “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词语。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3、下列文学文化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节选自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B. 《渔家傲 秋思》作者是宋朝的范仲淹,我们曾学过他的《岳阳楼记》,他与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柳宗元和韩愈并称“唐宋八大家”。
C.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纂而成的,共33篇。
D.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字飞卿,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
4、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中文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公共语言文字。②新世纪以来,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越来越多。③据统计,海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3000多万。④近年来,中文也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等国际组织增列为官方语言。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新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幕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有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_______ (2)四时之景不同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写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有“________”之称。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_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7、综合实践
班级举行“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活动中,同学们把自己了解的小说人物及性格做了一个小小的集子。请你为集子取一个名字
(2)你们活动小组为这次主题设计了三种活动形式,①举办“小说故事”比赛;②点评“小说人物”比赛,请你再写出一项活动名称。
(3)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你一定总结了阅读小说的最有效的方法,请最少介绍一种。
8、诗词默写
(1)《使之塞上》中描写边塞雄浑风光的句子是: 。
(2)《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 。
(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后世誉为“奇偶佳联”的名句是: 。
(5)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表现了他对残酷统治的不满。这一意思,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表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海棠花
季羡林
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看花苦为译秦名”,我也就不译了。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在这捶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填满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京华出版社2010年出版)
【1】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双重线索(明线,暗线)各是什么?
【2】第一段中“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最后一句“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简要概括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至少写出两点)?
【5】海棠花有名,是众多诗人墨客笔下的佼佼者。苏轼有诗日“只恐夜深花藤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南宋陆游亦有诗云:“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这小小的海棠花承载了无数古今人士的喜与悲,那么本文中的海棠花又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季羡林呢?谈谈你的理解。(100字以内)
10、土炕温情
①我是在土炕上降生的,自然在土炕上摸爬滚打长大。暖烘烘的土炕温暖了我童年的记忆,也焐热了我的人生。
②我对故乡的记忆,首先从土炕开始。生活在广袤陕北的家乡父老,在那艰难困苦的年月,也一定与我一样,感受过土炕的温度。
③寒冷漫长的冬季,土炕给劳碌了一年的庄稼人提供了温暖的时光。父亲虽然没有上过学,可小时候曾在私塾门外听过一些课文,也识了不少字。他只要一闲下来就会坐在土炕上,摇晃着头,缓缓地给我吟诵起《三字经》或《百家姓》。牙牙学语的我,趴在父亲面前,虽然不懂“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句子的含意,却懵懵懂懂地跟着父亲一句一句地吟诵着。
④父亲一生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参加过的无数次战斗,这也成为他最爱讲述,且永远讲述不完的故事。在那热乎乎的土炕上,我不知聆听过多少遍他老人家惊心动魄、出生入死的战斗故事。尽管这些故事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每次听到仍然是那么激动亢奋。
⑤父亲成了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在小小的土炕上,我萌生了像父亲一样顽强拼搏的远大志向。
⑥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七八口人,兄弟姐妹都不到干大活、受大苦的年龄,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有残疾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来操持。印象中,父母永远都是闲不住的人。他们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迟,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操持家务上。夜里,疯跑了一天的我们,吃完晚饭,早已累得倒头睡了。可整日劳作的父母,依然为我们忙碌着。如豆的油灯下,满头华发的母亲,总是盘腿坐在炕头上,眯着眼,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着破烂的衣服和鞋袜;要么就给我们捉衣服上的虱子。而一脸沧桑的父亲,则往往嘴里噙着旱烟锅,圪蹴在后炕头,一声不吭地捻着羊毛线;要么就挑织毛袜子,为我们过冬早做准备。父母二老为儿女们操劳的专注神情,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⑦“三垧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土炕成为陕北人生活的中心。
⑧永远难忘的是,母亲将做好的饭,舀在黑瓷盆里,端在土炕中央。一家人围着饭盆,你一勺他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尽管饭食不好,酸白菜、糠窝头、小米粥,或者是蒸洋芋、煮南瓜……可吃起来却是那样可口、香美,令人回味无穷!那时,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又贪食,一盆子饭哪能招得住兄弟姐妹们放开肚皮“海吃海喝”?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底朝天。母亲心疼我们,总是不端碗。我常常催促她老人家赶快吃,可她总说不饿。其实母亲岂能不饿?她硬是忍着饥饿,把温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子女们。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痛得像锥扎似的。
⑨进城的这些年里,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住进了洋楼房,睡上了“席梦思”,吃的穿的那就更不必说了。可我总感到自己生活在空中楼阁里,食无味,心空虚,夜难眠。
⑩每当这时,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土炕,想起窑洞,更想起仍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我总觉得,睡在那充满温情的土炕上,才能与天地相互贯通,融为一体。而只有深入和贴近故乡、拥抱与融入土地,才让人过得舒心、踏实和幸福!
【1】文章围绕“土炕温情”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文章以“土炕温情”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3】品味语言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6段的划线句。
如豆的油灯下,满头华发的母亲,总是盘腿坐在炕头上,眯着眼,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着破烂的衣服和鞋袜;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8段的划线句。
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痛得像锥扎似的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之所以忘不了土炕,是因为作者是在土炕坑上降生的,是在土炕上摸爬滚打长大的。
B. 小时候,作者一家七八口人,靠有残疾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操持养活,日子过得很艰难。
C. 小时候,作者一家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在父母的关怀下,兄弟姐妹其乐融融,倍感家庭的温馨。
D. 文章中的父母勤劳朴实,机智勇敢,给予了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
11、“诸葛亮”借西风
王金宝
诸葛亮真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吗?你看他在东吴修道坛,择吉日上坛,手持宝剑,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装神弄鬼,还真把东风给“借”来了。其实,正如小说所描述,诸葛亮只不过根据自己懂得的气象知识和看天经验,预计这日可能要刮东风,装神弄鬼,目的是麻痹周瑜,他好趁火烧曹操80万大军之机逃脱。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和现代气象科学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由于卫星云图、气象雷达、电子计算机、激光等先进技术在气象研究上的广泛应用,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更快。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
1976年1月的一次核试验,地面要求必须有西风,而所在场区常年却盛行东北风,气象科技人员通过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寻找出现偏西风的规律,预计23日13时可出现偏西风,于是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决定在那天14时试验。结果,12点钟这个地方还在刮东风,一到13时果然转为西风。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良好的气象条件。可是5月17日,试验海域气象条件十分恶劣,时而乌云滚滚,时而大雨倾盆。18日的天气到底怎样?负责气象保障的气象工作者,在缺乏海域和广阔洋面天气预报资料的情况下,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并结合他们多年的预报经验,慎重而果断地做出18日“气象良好,可以发射”的预报。结果第二天试验海域果然天气晴朗,他们为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做出了贡献。
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而是人工影响天气,使几千年来人们的呼风唤雨神话变成现实。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人工消雷电,以及用人工办法在短时间内削弱台风中心的最大风速,等等。
但以上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有人设想,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撒播大量炭黑粉末,使冰雪融化;也有人设想,把大西洋的温暖海水用人工办法压进北冰洋中,使北极的冰层消失;还有人设想,在北半球北方的白令海峡筑一条大坝,阻止北方的冷海水进入北太平洋,由此改变北半球的气候。这样大范围的天气控制和气候改造,牵涉到巨大的工程以及改造对全球气候效应的准确预测,因此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
【1】本文是介绍气象学知识的,却从诸葛亮借东风谈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第二段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3】第三、四段举了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全文主要说明研究气象学的两个目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是( )
A. “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一句中,“当代的‘诸葛亮’”指
当代的气象科技人员。
B. 现在,人工影响天气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
C. 人们对改变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办法,提出了一些设想并开始付诸行动。
D. 到下世纪,我们人类一定可以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
12、作文
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杨玉环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城魅力;唐伯虎有“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洒脱---当我们喜悦时,我们微笑;当我们痛苦时,如果也记得微笑,那么痛苦会变得不再那么难过。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是一句不学就会的世界通用语,若是人人都擅长运用这句世界语,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微笑吧,让微笑改变命运,笑对坎坷,也笑对生活。微笑无声,却令人心醉。
请以“微笑的魅力”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观点明确,论证合理。(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