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三门峡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有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车站食堂当过杂工,在发电厂当过火伕,他后来参加了红军,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当保尔完全瘫痪,双目失明时,他也从没有灰心丧气,从没有一点自杀的念头,坚强的革命信念激励他用文学创作跟病魔与困难作斗争。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凝聚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 2、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我校为了迎接校“语文节”的到来,在九年级开展“我爱文学”之“走进诗歌”系列活动,邀请你参加。

    在历代的诗词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四季的气息,寻觅到二十四节气的踪影。请依据语境判断,下列诗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节气名称是(     

    ①蒹葭苍苍, 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②微雨众卉新,一雷 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

    ③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 。(宋琬《春日田家》)

    A.白露     惊蛰     春分

    B.寒露     雨水     春分

    C.寒露     立春     立夏

    D.白露     惊蛰     小暑

  •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首先就要选择读好的书。

    C.这些书法作品,或古朴,或娟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 4、下列对文学常识和课文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毛泽东----选自《毛泽东诗词》。

    B. 《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给巴特勒的信,雨果在信中赞誉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胜利劫掠。

    C.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论述我们应该有三间精神小屋,盛得下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

    D.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是“记”的文体,是散文题裁,主要是记载事物,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皆师之 师:以……为师

    B. 穷视其所不为 穷:贫穷

    C. 先生就舍 就:靠近;走近

    D. 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 恶:怎么,哪里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A. 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B. 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C. 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D. 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魏文侯请李克就两位国相候选人作评价时,李克直言不讳地评点了他们过去的行为。

    B. 在中山国被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时,翟璜推荐了李克。

    C. 在如何赏识别人上,李克向文侯提供了五项标准。

    D. 翟璜向李克探听国相的人选,当得知国相人选不是自己时,勃然大怒,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能力比魏成强。

    4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1诗人描绘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

    2本诗在抒情上很特别,请结合最后一句简要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某中学一班级准备组织开展一次读书专题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要求。

    ⑴请你给这次活动拟一个名字,以体现活动主题。(不得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下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材料,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两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材料二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读透全书。

    材料三 西汉时期的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因家里贫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家灯烛明亮,匡衡便在墙上穿一个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读书。

    材料四 爱因斯坦读书时,分成三个步骤,他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书,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

    材料五 范仲淹青年求学时期,过着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五年间未曾脱衣而眠,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便以水沃面。就这样他领悟了“五经”的主旨。

    ⑶请依照下面的读书名言,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仿写:一本书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10

    根据课文默写。10

    1 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2 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4 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 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6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 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 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 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

    刘立勤

    ①没有不想当主角的演员。

    ②谭四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当主角。

    ③为了当主角,谭四真是吃够了苦。唱腔表演的那份苦先不说,我们说说练功吧。练毯子功时,他翻、腾、扑、跌、滚、摔,经常弄得鼻青眼肿;练把子功时,刀、枪、剑、戟、斧、钩、叉、棍,有几次差点儿被对练戳瞎眼睛。苦尽甘来,他终于练出一身好本事,小快枪、大快枪、小五套、大刀枪、双刀枪、十八棍等,每一样都精益求精、炉火纯青。

    ④这样的好苗子自然是担当主角的人物。但他到了剧团后,一直都在跑龙套,连个有分量的配角都没扮演过。

    ⑤这事怨不得老团长,老团长是真心喜欢他、欣赏他,也安排他担任了几个大戏的主角,可惜他都不适应,老团长又安排他担任有分量的配角,他还是不适应。怎么说呢,在舞台下他的表演收放自如潇潇洒洒,可一登台就完了,一招一式一本正经,程式古板缺少灵动,硬腔硬斗做功难受。老团长爱戏如命,只好狠下心让他去跑龙套。心想,跑跑龙套练练胆,兴许就好了。谭四也毫无怨言,台上跑龙套,台下练主角。台下的主角练得倒是很有特色人人叫好,待到带彩走台时铜器一响,他就乱了阵法,连个龙套也跑得叫人不敢恭维。用他的话说,他终于没有辜负老团长的失望,彻底失去了登台唱主角的机会。

    ⑥但他还是想在舞台当主角。

    ⑦剧团红火几年后,他就很少演戏了,不说演主角,就连跑龙套的机会也没有了。老团长带人外出跑歌舞团时,他干脆请了长假不上班了。

    ⑧谭四能吃苦,和媳妇在县政府对面开了一间凉皮店。谭四勤快,店面收拾得清清亮亮,很是干净。他家面皮子蒸得软和又筋道,吃凉皮的人很多,我也常常去他店里吃凉皮。每次去了,都是他亲自制作,他把一撮儿豆芽、一撮儿黄瓜丝、一把油光发亮的面皮,放在一个油润润的水瓢里,唰唰唰三勺盐、唰唰唰三勺醋,然后把水瓢凑近那个硕大的辣子碗,捞起三根面皮在辣子碗里一蘸,辣子油便跟着跳进水瓢,接着再舀一勺辣子倾入水瓢,再掂起水瓢抖几抖,一盘美味可口的凉皮就做好了。

    ⑨我说:凉皮你都能玩儿得像行为艺术,舞台上咋就……咋就……

    ⑩谭四说:我也说不清呀,我也劝自己要好好表演,添光彩。可铜器一响,我的手脚就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不听使唤。

    我说:不过也好,主角也没戏演了,咱在生活里当主角。

    谭四说:我还是喜欢在舞台上演主角。

    他真的还想在舞台上当主角。买煤、买米,磨米浆、蒸皮子,切皮子、拌皮子,擦桌子、抹板凳……一天忙到晚浑身疲倦,而谭四还要继续练功,唱功、毯子功、把子功……他每一项都不偷懒,总想着有朝一日再上舞台唱主角。

    谭四又回到剧团,继续实现他的主角梦想。可是再有机会上台时,他还是当不了主角,本身的毛病没有克服不说,现在的舞台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玩的都是颠覆传统的那一套。偶尔轮着他上台跑回龙套,不说别人,连他自己都觉得难受不自在。

    妻子让他调到文化馆。他不,他说:我是演员,我到文化馆弄啥?他仍然做着当主角的梦,继续在剧团跑龙套,也在凉皮店跑龙套——给妻子打下手。

    待到剧团又招来一批小演员时,别说当主角,连龙套都不要他跑了,新团长让他带薪离职。谭四心有不甘,看看漂亮的女儿,他想让女儿考艺校,将来代替自己在舞台上当主角。妻子怎么会答应呢,他就和妻子闹,谁劝都不听。

    后来听说谭四离开了瓮城,从此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十几年过去,在人们都快忘记他的时候,谭四突然出名了,省报用半个版的版面介绍了他的事迹。我们才知道他离开瓮城后,被省城一个有名的艺校聘请当了艺术指导,他在那里不仅培养了几百名的戏剧艺术人才,还培养出两个梅花奖得主、五个戏剧新秀得主,培养出无数个主角……报道说他是主角背后的主角

    当我在省城一家茶馆见到谭四时,他惋惜而又自豪地说:我当不上主角,总有人会替我当主角!

    那一刻,他的眼里迸发出了一束光。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年第2期)

    【1】请根据选文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身边人对谭四逐梦的态度不一,请你找出其中两人的相关细节并分析其作用。

    【3】有同学认为第⑧段经营凉皮店的情节可有可无,你认为是否要保留?请说明理由。

    【4】在小说鉴赏会上,同学们围绕“主角”各抒己见。小语说:“只有站在舞台中央,才是主角。”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 10、倾斜65度的阳光

    孙道荣

    ①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了我们的办公室。连续阴雨了十来天,天终于放晴了。 

    ②他急匆匆走到我身边,向我请假,说要回家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每次,只要天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我对他的家庭情况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个孤儿,是奶奶将他一手带大的。如今奶奶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常回去看看,是对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我只是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 

    ③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到家里转一下,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

    ④骑着车,穿街过巷,阳光时而温暖地洒在我们身上。拐进一条小巷,在一幢灰旧的居民楼前,我们停了下来。四周都是高楼大厦,这幢老楼显得特别矮小,前面高楼的影子,像笼子一样,将老楼罩住。他说,我家就住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难以适应。 

    ⑤二楼。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暗,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啦?”彬是他的名字。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的领导,也顺路来看看你。” 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然后又回到房间,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慢慢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人问好。老人颤巍巍笑笑。 

    ⑥他将老人搀到阳台上,我赶紧帮忙,上前将阳台的门拉开。很逼仄的老式阳台,摆着一张躺椅,躺椅上铺着一床棉被,几乎将整个阳台占满了,边上放着几盘花草。他将奶奶扶到躺椅上。我看到,一束阳光正好洒在椅子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说:“老天终于放晴了,今天的太阳真好啊。”他帮奶奶压好被子,说:“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晴天呢。” 

    ⑦老人用手遮在额前说:“那敢情好哇。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轻声说:“那等会儿你自己回房间时,小心点啊。” 

    ⑧告别老人,走出门,他忽然站住了,和我聊起来。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半这一个小时,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这个时间的光线,与地面正好处在65度角。他说,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是晴天,有太阳,他就会回家,帮奶奶在阳台上放好躺椅,铺好被子,然后把奶奶搀到阳台上,躺着晒晒太阳。 

    ⑨原来是这样。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曾经有段时间,我对他上班中途请假,还有点看法呢。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 

    ⑩他叹口气,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矗起来了,惟独他们这幢老楼,一直未拆迁。高高的大楼,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晾晒的衣服,其实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老楼,都散发着一股霉味。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却总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散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晴朗,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床上的棉被,拿到阳台上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 

    ⑪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他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从他身上,几乎嗅不到老楼霉旧灰暗的气息。他说,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他坚定地挥挥手说,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幢能经常沐浴阳光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 

    ⑫回头,前面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老式居民楼,但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

    1文中的“彬”为什么总选择下午二点一刻这个时间回家?

    2开头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⑩段采用了哪种记叙的方式?有什么作用?

    4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

    5文章最后一段说的“另一束阳光”指什么?

  • 11、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电话

    ①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小事情。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好像谁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对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④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别操心。有空了再回来看看。”

    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很少和他说话了。不是我们不想和他说话,而是他再也听不清楚我们说什么了。他又不会唇语。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索性就不说了。

    ⑥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所以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⑦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⑧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⑨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蒙对的。

    ⑩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么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听了父亲翻译过来的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娘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然后挂了电话。

    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1初读全文,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父亲

    母亲

    父亲和母亲关系

    家里氛围

    年轻时

    脾气不怎么好

    母亲爱唠叨

    ____

    吵闹

    耳聋后

    索性就不说话

    ____

    母亲言听计从

    ____

    母亲病后

    ___

    说话口齿不清用肢体动作传递信息

    合起来接听电话

    牵挂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好像谁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

    3综观全文,谈谈你对“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的理解和感受。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根据下列的材料作文。

    我们如今到了初三了,有人说:音体美老师可以“生生病”了:还有人说:与考试无关的课和活动都可以停了;更有人说:中考了,离开分数我们什么都不是。很多年前体育测试分已经加入了中考总成绩,现在很多地区音乐关术也进行了等级测试,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会影响初中生的升学。

    针对以上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②观点明确,言之成理;议论要言之有据与观点一致;思路清晰,论证合乎逻辑。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