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钦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曹文轩在采访中推荐了几部名著,关于它们的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父亲在五猖会前让他背《鉴略》,结果使他游玩的兴致荡然无存。

    B. 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在万县被捕,关押在重庆的渣滓洞监狱。

    C. 鲁滨孙和“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叛乱的水手,一起离开荒岛回到英国。

    D. 鹦鹉螺号在北极遇冰封危险,在船长的镇定指挥下,潜艇终于冲破冰原。

  • 2、下列对《儒林外史》中有关人物,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王冕出身贫寒,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他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学贯古今。他性情孤傲,蔑视权贵,朝廷征聘他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

    B.周进应考至六十岁,仍是童生。当他在梦寐以求的贡院考房,“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后来,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C.严贡生是一个吝啬的人,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他还是一个深情的人,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

    D.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善良孝顺;到杭州后,与一帮假名士交往,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污染,思想蜕变;潘三被捕后,匡超人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暴露无遗。

  •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泛指文章辞藻,“骚”本指《楚辞》中的《离骚》;“迁客骚人”的“骚人”泛指文人。

    B.以下四首诗都是唐诗:《月夜忆舍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长沙过贾谊宅》《商山早行》。

    C.《岳阳楼记》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湖心亭看雪》选自唐代张岱的《陶庵梦忆》。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论教养》分别是法国作家雨果和苏联作家利哈乔夫所著。

  •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杰出的文人。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文章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C.“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玄龄,指房玄龄,与下文杜如畴,均是店初名臣。②徇国,即殉国,指为国家利益而献身。③稽颡(qǐ sǎng):磕头,古代一种跪拜礼。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用玄龄之策   卒:______

    (2)累日诣朝堂   辄: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

    3为什么“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请用文中原句作答。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

    韩 愈

    行行指汉东,暂喜笑言同。雨雪离江上,蒹葭出梦中。

    面犹含瘴色,眼已见华风。岁暮难相值,酣歌未可终。

    【注】这首诗见《全唐诗》三百四十四卷。汉东,即随州。梦,指云梦古泽,诗人路经之地。瘴色,指南方瘴疠地的雾气,这里因瘴疠患病的气色。有史料称韩愈之所以北归长安途中滞留安陆,是因为他患病在安陆小憩。华风,一说中原的风俗;一说晴朗时日的天气。《宋书·鲁爽传》:“(鲁爽)幼染殊俗,无复华风。”这里指久遭贬谪后愉快的心情。相值,相遇。酣歌,尽兴歌唱。

    【1】下列对本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韩愈结束贬谪生活,由江西北归长安,路过安陆。渡过长江的时候,正值春暖花开,他急切希望见到过去的好友、老同事周君巢,因此作此诗寄给他。

    B.“行行指汉东”,“行行”就是风雨兼程、一路轻骑快马赶路的意思,充分流露作者急切回归的心情。

    C.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多生于水边。在本诗中作者以蒹葭喻自己漂泊宦游的处境。

    D.“雨雪离江上,蒹葭出梦中”,勾勒索出一幅风雨兼程的的回归图,与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线上教育即E-learning,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

    材料二: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方式已逐渐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网络为教育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大部分人有机会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实现个性化教学;但另一方面,线上教育也有很多劣势,如互动性差,技术不够成熟等。

    材料三:新浪网潘程《十年内,线上教育将成主流》一文披露iTutorGroup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杨正大博士观点:在未来十年内,线下教育终成辅助,线上教育才是主角。

    材料四:知网署名徐博、黄卉的文章《线上教育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育》认为,线上教育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弥补了以往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但同时也带来了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的问题,因此线上教育只是辅助,要完全取代线下教育是非常困难的。

    (1)结合上述材料以及疫情期间你的学习体验,谈谈你对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认识。(字数在100字以内。)

    (2)根据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学习方案,各地区开展了在线学习的新型模式,家校携手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律、自强意识。但小明借此机会玩手机,甚至沉迷网络游戏,请你以好友身份,给小明写一段劝告的话。(字数在70字左右)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按要求填空。

    ____________,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②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_____________。(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③一抹晚烟荒戌垒,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_________________?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

    ________________,略无慕艳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⑦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又称“长短句”。苏轼在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尽管前路充满坎坷,青年人仍要有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乐观精神和远大志向。

    ⑨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英雄的民族。这里有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死报国;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心情下的执着坚守;有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凌云壮志。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题。(15分)

    明前茶

    时间可以封存吗?可以,叶庭春12岁那年,就见识过那神奇的一幕。在植物园标本馆,作为他考上最好中学的奖励,世伯老魏得到馆长的特许,带他去看他出生那天的植物标本。叶庭春记得彼时彼刻,偌大的标本馆里只有这一老一少的足音,被干燥后的植物标本封存在台纸和油光纸之间,散发出半是干爽纤维半是青涩植被的幽淡气息。一个标注了1990的标本隔档被轻轻推开,49日的标本是一枝垂枝樱,开到七分满的樱花在枝条上如瀑布一样垂挂下来,在干燥后发微微的醺粉紫。12岁的男生完全被震惊了,他出生那一年,那个春天,有过什么样的场景,连他妈妈和奶奶都没有对他形容过,人总是健忘的,但细心保管的植物标本却还原了被记忆抹去的一切。竟有那么完美的花枝代表这个世界欢迎他的到来,樱花没有开至三分满,五分满,花萼青硬如一个有待发育的小孩,也没有开至九分满,流露出行将凋零的感伤。一切都绽放得恰到好处,颜色、姿态、流动的气韵,似可见到那晚月光倾注在花枝上带来的如梦光影。

    8年后,叶庭春的奶奶病逝,全家为她送行时,整个墓园恰好浮动着绿萼梅的香气,让人记起那句绝妙的诗:天与清香似有私。好像正是这股香气搭就了奶奶去往天堂的阶梯。那是3月初的阴冷早晨,叶庭春从守墓人那里讨到了一枝绿萼梅回家做标本。头三天,把它夹在吸水性强的纸张中,不厌其烦地换纸,仔细吸去花枝的水分,接着,用镊子屏息调整花枝的形态,不但避免了花叶压在一起出现的芜乱,还令梅枝表现出自然的形态,在他做好的标本上,几朵梅花侧转或翻转,犹如被清风吹动,可以观察到花朵的侧影和背面。

    从那天起,叶庭春养成了一个习惯,家中每有重要的纪念日,他都要做标本留存。上大三后,他更成立了封存时间工作室,专门制作内嵌花朵和植物的塑封书签,交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弟学妹去卖,帮助他们在经济上提前自立。幸运的是,他就读的大学是有名的园林学校,由春至秋,有大量的花材和变色叶片可作为植物书签的原材料。特别是春天,酒红朱砂梅、深浓宫粉梅、紫白玉蝶梅和琉璃绿的绿萼梅们竞相开放,做出来的塑封书签,一侧配以做旧的照片,拍的是老图书馆的青砖灰墙,暗红色的细条高窗,窗外是疏影横斜的梅花,那一刻,书签捕捉到了民国时代的一缕沉静余韵。

    为了给植物书签配图,叶庭春拍遍了母校的数百个角落,那也是他为自己封存的美好时光吗?读完大四,他将赴澳留学,据说在南半球,再也看不到故乡才有的梅、报春、麦李和丁香了,唯有塑封后的书签,可一睹故园的面貌吧。

    做了两年的标本,叶庭春感觉青春时光正化作花香弥散在他的周围。干燥后的标本比鲜花的颜色更为幽淡,花瓣的肌理更为纤柔,重瓣的梅与樱,花瓣质地更如世间最清幽的纸一样,散放半透明的幽光。也许我们回过头去看被记忆封存的时间,也是这样的感受:那些粗粝的线条和茁壮的香气已然消失,剩下的唯有恬淡的轮廓和安谧的余韵,仿佛近似觉悟、体谅和怜惜的情感,让人脸上紧绷的线条都放柔软。

    是的,留不住的是成长的时光,我们能存在手心的一个定格,不过是美而已。

    (选自《扬子晚报》20121123日)

    1本文围绕封存时间主要写了四件事,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4分)

    出生那一天

    家中每有重要纪念日

    叶庭春都做标本留存

    上大三后

    2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第段中加点词震惊的对象和原因。(4分)

    1震惊的对象:

    2震惊的原因:

     

     

    3阅读第段,从他专门制作内嵌花朵和植物的塑封书签,交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弟学妹去卖,帮助他们在经济上提前自立一事,可看出叶庭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4阅读画线句,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定格在手心中的美是如何理解的。(不超过150字)(4分)

    答:

     

     

  • 10、戴车匠

    汪曾祺

    ①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②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店里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前面,是作坊。作坊放着两张车床。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现代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③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

    ④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

    ⑤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或是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儿子塾师过生日,该备一点礼物送去;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每天派给自己多少工作,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得意了。他自然可以有时间抽一袋烟,喝两口茶,伸个懒腰。

    ⑥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细巧玲珑。

    ⑦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都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⑧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⑨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秋天的陀螺,夏天的水枪,春天的竹蜻蜓,过年的兔儿灯。特别是清明,吃螺蛳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⑩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节选自汪曾祺的《戴车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交待“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用“景”来形容一个车匠的店铺,表达出作者对戴车匠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B.连戴车匠自己都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传承的经典技艺失去信心时,那这门技艺的没落趋势也就难以挽回。

    C.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清晰,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有着更为便捷的观察和访问的机会。

    【2】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戴车匠的形象。

  • 1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侯发山

    ①镇中学门口有棵老槐树,树上挂着“梧桐镇中学”白底红字的牌子,从里面传出孩子们整齐的读书声。这书声被秋风吹得一时高一时低,显得这小镇更加宁静、安详和可爱了。

    ②老人的补鞋摊在老槐树下有些年头了,好像自打有了这所中学就有了。老人矮小、瘦弱,他的背稍有一点驼曲,蜷曲在小凳上,活像一只虾米,一双粗壮的大手长得像蟹钳一样有力,一丛稀疏而干枯的头发,像小鸭的绒毛点缀在头顶上,颈间褐色的皮肤上横着几条皱纹,清晰地暴露出条条青筋。老人面前摆放着补鞋用的一应工具,锤呀锥子呀什么的。老人的手艺是远近闻名的。校园的师生和附近的街坊邻居都常去他那儿修鞋。有人来到跟前,他也不言语,就搬出小马扎,递上拖鞋,然后戴上老花镜,接过鞋子,找到破损处,似乎不用研究,便拿起工具修补起来,手势和速度还是挺灵巧和利索的。没生意时,老人就摩挲着老眼,目不转睛地凝望着学校门口,好像在期待或憧憬着什么。

    ③老人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读书。

    ④儿子却不愿看到老人,甚至是讨厌。当他从学校里出来时,想躲开又没地方躲,想打招呼又没勇气,头半低半扬,心且慌且跳。有时老人叫他,他充耳不闻只当没听见,把脸扭向一边就匆匆地走开了。儿子觉得老人所从事的事业不光彩,认为补鞋这个职业是很低下卑微的。在学校里,听到同学们背后悄悄说话,就耳根发热,脸腾地红了,觉得似乎在影射他,浑身不自在,好像周身有很多芒刺。回到家里,儿子就不给老人好脸色看,无缘无故地冲老人发脾气。老人虽没文化,但听出儿子的话里有骨头,就笑着问儿子有啥不顺心的事。儿子就恶声恶气地对老人说,以后你就别补鞋了。

    ⑤老人想不到儿子会说出这种话来,就僵僵地笑道,我不补鞋,咱吃啥喝啥?你的学费也指望这个呢。

    ⑥儿子沉默了一下,瞥了老人一眼,说以后别在校门口补了。

    ⑦老人谦卑地笑了笑,低声下气地说,那儿生意好……都是些老顾客了。

    ⑧儿子再没言语。

    ⑨老人依旧坐在学校门口的老槐树下,早出晚归,风雨无阻。

    ⑩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

    老人变得爱说爱笑了,一谈起儿子来,他不管人家愿不愿听,只顾滔滔地说着,谈到动情处,会放下手中的鞋,挥动着手臂。尽管他双颊塌陷,额头上印着深深的皱纹,这时候,细心的人会发现,他的脸上荡漾着一种梦一样的光辉。

    转眼又是三年。儿子毕业后,老人就收摊不干了。老人思谋着,有了大学文凭的儿子不愁找不到工作,有了工作就能养活他。再说,儿子是大学生了,自己再上街去补鞋,就真给他丢脸了。

    但儿子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权衡利弊思虑再三,就勇敢地挑起父亲的挑子来到老槐树下,开始了补鞋的营生。

    老人始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夜之间,老人的头发竟雪了不少。老人不愿上街,不愿看到任何人,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到了晚上,老人迟疑半天,哑着声音说,你就不能不去补鞋?儿子淡淡一笑,说您以前常教导我说劳动最光荣的。补鞋咋了?您不是补了一辈子的鞋?

    老人张了张嘴,叹了口气,没说出别的什么来。

    后来有一天,老人悄然出了门。他远远地瞅着老槐树下的儿子,他似乎担心儿子吃不了那个苦,受不了那个罪。

    出乎老人的预料,儿子坐在他当年坐过的地方,嘴里打着唿哨,很潇洒地悠着腿……老人就捂着脸,泪水哗哗而下,心里一阵莫名的感慨。

    又一个春天款款到来了。梧桐镇中学也被一道米黄色的砌花围墙圈起来,院内有鲜花盛开的花圃,绿草如茵的小足球场,喷珠吐玉般的喷水池,修整得很好看的花木……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里飞出来,像动人的大合唱,音符满天。

    那棵老槐树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溜房子。儿子就租用了两间门面房,招聘了五、六个人成立了一个擦鞋公司,生意非常火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儿子对补鞋前后的态度对比,突出其思想的转变,揭示了劳动最光荣的主旨。

    B.小说塑造了一位身份卑微、吃苦耐劳、望子成龙、思想却很保守落后的慈父形象。

    C.小说前后采用环境描写,渲染出小镇舒适、和谐的氛围,烘托了老人补鞋的愉快。

    D.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按括号内的要求答题。

    (1)一夜之间,老人的头发竟雪了不少。(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这句话。)

    (2)老人就捂着脸,泪水哗哗而下,心里一阵莫名的感慨。(联系上下文分析老人流泪和感慨的原因。)

    【3】本文为何取名为《风景》,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作文

    俗话说:“知足常乐。”有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

    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