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菏泽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王明对每道题都不求甚解,虽然很快就完成了作业,但做错的也很多。

    B.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C.本次运动会上,我们班获得了“团体奖”第一名,同学们沉浸在天伦之乐中。

    D.疫情期间,直播带货现象油然而生,各大主播纷纷助力农产品的销售。

  • 2、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在中考冲刺阶段,同学们刻苦学习,几乎达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

    B.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C. 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D.成都至蒲江快速铁路豁然贯通,给成都人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 3、《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下列选项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管中窥豹——方正第五——王羲之

    B.渐至佳境——排调第二十五——顾恺之

    C.望梅止渴——假谲第二十七——曹操

    D.咄咄怪事——黜免第二十八——殷浩

  •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颔联“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可以想见诗人的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写景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

    C.“社”为土地神,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成日。颈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敦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游”了一整日,此时明月高挂,诗人此时此刻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一小舟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

    (3)是金陵人,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在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及湖中情景。

    B.“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从正面刻画作者形象,表现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独立的闲情雅致。

    D.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中的“具”和“邀”说明此饭局主人早有准备,说明了故友的热情和两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B.“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场圃”的空旷和“桑麻”的话题又给人以舒展的感觉。

    C.乙诗首句中“登高”一词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强颜欢笑的凄苦心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D.乙诗中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放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2】甲、乙两首诗都有景物描写,但写法不同,请从虚、实的角度,结合具体诗句作点分析。

    【3】甲、乙两首诗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李家有女,人称子柒。不仅国内的网友爱看子柒,国外的网友也爱看。她的视频能够舒缓在大城市紧张生活的焦虑感。有人说,李子柒对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影响力可以抵得上1000个CCIN中国国际电视台。李子柒刚走红的时候,无数广告商找上了门,愿意花巨资请李子柒参加一场活动和商演,这样的活动,李子柒的经纪人却几乎都拒绝了。这个时候,李子柒需要的是一步步去提升自己,打磨视频,产出更为优质的作品,提高影响力。推掉巨额收益是为了她更加长远的发展。经过了两年的沉寂没有广告商打扰,李子柒有了大量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视频,去提升自己,也就是在这两年内李子柒创作了大量的优质作品,慢慢积累起强大的影响力。

    材料二 真正优质的蝉,往往要在地底下蛰伏三年之久,甚至还有一种蝉,要在地下生活17年,忍受着地底的黑暗和孤独,吸收着土壤里的养分,等待着得见阳光的那天。而那些等不到时间就迫不及待爬出洞的蝉,看了一眼熹微的晨光,就要面临消亡,因为它们为爬出洞的储备不够。而只有那些熬过漫长等待的蝉才能在夏天来临的时候,高傲地飞到枝头上歌唱,飞向属于它们的自由。

    材料三 有名人曰:“于水流婉转处能耐住寂寞,临波涛惊骇时可跃于其上。”

    (1)请你提取并整合这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

    (2)晓卉是你的好友,进入初三以来成绩优秀,便开始骄傲自满。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对她加以劝说。

    (3)写一则用于警醒自我的名言警句或座右铭。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在李清照的词中,愁有重量,      ,载不动,许多愁。

    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沁园春 雪》中在上下阕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古诗文中能体现爱国之情的句子,请写出连续两句。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瓷器易碎

    李磊

    ①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有一只瓷罐,被母亲放在了炕边的木柜子里,罐子里面积攒着家里母鸡下的蛋。母亲一有空闲就会抱出瓷罐,一遍遍地数着鸡蛋的数量,然后或是点头微笑,或是摇头叹息。每过一段时间,鸡蛋积攒得多了,母亲就会把它们变成我的书本或是衣物。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长大了,进城了,工作了,成家了。母亲却依旧留在乡下养鸡种地,在她日复一日的摩挲下,那瓷罐上天青色的釉彩虽已有些模糊,却也浸润出了岁月独有的光泽。

    ②母亲这几年,喜欢上了种豆子,红的、黄的、绿的,胖的、瘦的、扁的,只要是豆子她都要高看一眼。母亲在乡下种了七八亩豆地,她在豆子地里劳作时,常常望着远方的城市自言自语:“豆豆,我心疼的豆豆。”豆豆是她孙子的乳名。

    ③我和妻子工作太忙了,照顾不过来年幼的豆豆,母亲得知后一夜没睡,终于狠下心扔下了乡下的母鸡和土地,离开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一头扎进了纷乱的城市,陪着她一起来的还有那只我再熟悉不过的瓷罐。母亲用瓷罐为我们装了十几颗新鲜的鸡蛋——她觉得自己家的鸡蛋最有营养——又用各种各样的豆子将剩下的空隙填满。她轻轻地擦干净瓷罐,又轻轻地把瓷罐装进一个布袋子里,再把布袋子吊在胸前,一路搂着,抱着直到我家。城里的豆豆刚开始识人辨物,对颜色敏感,母亲就让豆豆猜瓷罐里豆子的颜色,豆子被一点点地倒出来,又被一点点地装回去。挺有意思也挺没有意思的游戏,祖孙俩整整玩了一天。

    ④从此,母亲开始了陀螺一样的生活,从早到晚围着豆豆旋转。她的眼里嘴里心里只有豆豆,似乎完全忘记了其他,但我知道母亲偶尔还是会惦念乡下。有一次,母亲带豆豆回农村看她挤出时间收获的豆子。她打开放在墙边的一只口袋,将满满一袋子绿色倒在了地上;接着又打开一只口袋,又将满满一袋子红色倒了出来;接着又打开一只口袋……最终,几种颜色的豆子混合成了色彩斑斓的河流,豆豆极喜欢这个游戏,他躺在河流中开心极了。晚上等豆豆睡着后,她一个人慢慢地将那些豆子接照颜色一一归类,让它们重新回流到了各自的袋子里。我始终不知道,那一次她收拾豆子究竟用了多长的时间。

    ⑤再后来,我的工作不那么忙了,豆豆也上学了,母亲也可以回乡下全心全意地照顾豆子们了。可母亲却仍旧牵肠挂肚、放心不下,她早已习惯了离不开豆豆的生活,于是便固执地选择在豆豆的家和豆子们的家之间往返奔波,从不间断不肯停歇。而每次来的时候,她的怀里总会有那只装着鸡蛋和豆子的瓷罐。有时我会想,其实母亲就如同她怀中那一只瓷罐,来的时候盛满了营养、富有生命力,而回程时却变得空瘪无力、毫无生机。每一次都是这样,母亲将储备了许久的心力带到城里,在豆豆那个孩子身上消耗得一干二净,然后,再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豆子们的家。那来来回回的路上,只有那个满了又空了的旧瓷罐一直陪着瘦弱的她。

    ⑥瓷罐终究有些沉,我不愿再让母亲抱着它装鸡蛋和豆子来我家。母亲却不听,她不愿让瓷罐闲着,她总说瓷罐要是总闲着不用就容易坏掉。我自然是不相信她的说辞,却也明白她已经习惯了瓷罐的陪伴,坐在车上时看一看,走在路上时摸一摸,只要瓷罐在,她仿佛就不会那么疲累。即便是在我家,晚上豆豆和母亲睡在一屋,瓷罐也和母亲睡在一屋。豆豆睡在母亲的床上,瓷罐睡在母亲的床下。母亲就喜欢把她的心爱之物全都放在身边,这样睡觉才能安稳香甜。有时候我想,也许在母亲眼中瓷罐跟人是一样的吧。

    ⑦终于,母亲又抱着一瓷罐鸡蛋和豆子气喘吁吁地来了,我上前接过沉甸甸的瓷罐随手放在地上,却忍不住有些埋怨:“怎么又拿鸡蛋和豆子,不是告诉你别拿了,挺沉的不说,家里也吃不完,上回的还剩着呢,还有上上回的……”不知不觉我的声音大了起来,母亲习惯性地保持沉默,可那件瓷罐却坐不住了,它开口说了话,“轰”的一声,在我和母亲的面前碎裂成片,鸡蛋摔破了壳,流出了黏黏的泪水,脱离了束缚的红色豆子正努力朝远处翻滚……

    ⑧这件受母亲器重多年的瓷器,为什么碎得这样毅然决然、不可挽留呢?我一直在寻找答案。直到有一天,母亲从乡下返回我家时忘带了钥匙,她竟抱着布袋趴在冰冷的楼梯上睡了一个上午。我突然从母亲身上得到了答案:她们都早已疲惫不堪,她们已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压和这种两地奔波的辛劳,只不过瓷器的性子急了一些。我轻轻摇晃母亲疲弱的肩膀,将她揽在怀里。我不敢再埋怨她,怕早已年迈的她会像那件瓷器一样脆弱易碎,让我来不及呵护与珍惜。

    (原文有删改)

    【1】阅读③—⑦段,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段落

    母亲为“我们”做的事情

    “我”的内心情感

    第③段

    离开村庄,用瓷罐带着鸡蛋和豆子来到城市,帮“我们”照看豆豆;

    (1)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

    全心全意照料豆豆,回乡下用各色豆子逗豆豆开心;

    (2)_______________

    第⑤-⑥段

    (3)_______________

    心疼母亲

    第⑦段

    (4)_______________

    埋怨愧疚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她轻轻地擦干净瓷罐,又轻轻地把瓷罐装进一个布袋子里,再把布袋子吊在胸前,一路搂着,抱着直到我家。

    【3】文章标题“瓷器易碎”有哪些含义?阅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孝亲敬老”的看法和感悟。

    【链接材料】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尊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然而,也许是受长期经济短缺、物质匮乏的影响,人们在敬老行孝过程中,常常过分看中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老有所爱,老有所乐的精神满足,不少子女在外地工作,更多的是给老家的父母物质上的满足,简单地将尊老尽孝理解为“给钱就行”,对老人在生活中的情感需要,往往漠视,“精神瞻养危机”于是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晚情可贵,关注当代老年人的精神诉求是全社会的责任。

    (节选自郭驰《给老人以精神关怀》,有删改)

  • 10、阅读下文,完成

    说茶

    陈漱渝

    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喝茶有助于养成简朴的品质。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就是评理。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从全文看,作者围绕介绍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2第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3从文中看,第④⑤⑥段顺序不能调换的理由是

    4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 11、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对财富的态度

    古往今来,世人对财富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有可取的,有不可取的;有好的,有孬的。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是陶渊明对财富的态度,可以说,这种态度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人们应该学习的。

    孔子则从大的方面看财富,把国家政治的好坏与个人家庭的贫富联系到了一块,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富而不骄者鲜。”将两千多年前写成的《左传》里的这句话,拿来勾勒今天的现实,仍非常贴切。这句话是敲向富人的警钟。

    “守得贫,耐得富。”曹雪芹写在《红楼梦》中的这六个宇,非常有哲理,但无论古今中外,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守不住贫,便去偷,去抢,去盗,去劫,去争,去夺,去杀……总之,坏事做绝,人性丧尽;耐不住富,便去赌,去嫖,去抽,去喝,去吃,去玩,去耍……也是一句话,是钱乱花变坏了。

    “人无横财不富。”元代张国宾《合汗衫》中的一句唱词,说出了一些人对财富的另一种心态。不过,横财之下多有恶报,为财而奔了黄泉路的大有人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古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都是渴望财富的,但要遵循一位哲人的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也有一些人对财富抱着宿命论的态度,如唐代大诗人王勃说:“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对财富的态度,最可取的是诗圣李白的胸怀,李白吟道:“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按笔者的理解,就是富不骄,穷不悲!

    1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不戚戚于贫贱

    ②富而不骄者鲜

    2指出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写出文章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4在众多对待财富的态度中,作者主认为最可取的观点是什么?

    5请简要说明你对财富的态度。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作文

    做人需要什么?做人需要真诚,做人需要宽容,做人需要善良,做人需要负责任,做人需要懂得感恩,做人需要坚强,做人需要乐观,做人需要友爱……

    你认为做人需要什么呢?请以“做人需要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