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句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二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描绘绚丽春景,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有怀》中,上阕借景抒情,“悠悠”一词指时间之漫长久远,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安适。
D.《过零丁洋》的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生命中的快乐与痛苦、欢欣和悲叹只是写在水上的字,一定会在时光里流走。
②生命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
③如果我们企图停驻在过去的快乐里,是自寻烦恼。
④如果不时从记忆中想起苦难,反而使苦难加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
3、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唐宋八大家的”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柳宗元的《醉翁亭记》、欧阳修的《小石潭记》等。
B.《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红楼梦》。
C.《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是中国现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作者是曹文轩。
D.余光中的《乡愁》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些表时间的短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暗示了诗人对大陆的无尽思念。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人说:“未来属于善于学习的人”。“善于学习”这四字看上去很普通,却有很深的 。善于学习,要学会取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任何人 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最明智的办法就是用取舍来应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善于学习的人,必先懂得取舍的智慧。学会取舍,才能 ,达到 。
A.内含 终其一生 专一 取得成就
B.内涵 穷尽一生 专注 学有所成
C.内涵 终其一生 专一 取得成就
D.内含 穷尽一生 专注 学有所成
5、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强饮三大白_____ ②拥毳衣炉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写景跟容易让人联想到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哪两句诗?此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姑苏①怀古
许浑②
宫馆余基辍掉过③,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鹥④占浅莎⑤。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⑥死,日日东流生白波。
注释:①姑苏,即姑苏台,夫差曾为长夜之饮而在台上造春宵宫(吴越争战中被焚)。②许浑,晚唐等名诗人,③棹(zhào)划船用的浆。④凫:水鸟,性极警觉。⑤莎:多年生草本植物。⑥忠臣:指伍子胥。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请简析《姑苏怀古》颔联中的“争”和“占”字的表达效果。
【2】“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与“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7、下面是一份申请书,格式有多处问题,请指出并改正其中三处。
申请书
敬爱的学校团委:
通过团章的学习,团组织和团员同学的教育和帮助,我认识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必须争取积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共青团是党的可靠助手和后备军,是具有“四有”、“五爱”品质。我应该争取加入共青团。
我要用实际行动争取及早加入共青团,请一定批准。如果我被批准了,我决心做名副其实的共青团员,处处起模范作用;如果我一时未被批准,决不灰心,要接受考验,继续创造条件努力争取。
此致
敬礼!
育英中学九(2)班 杨澜
8、在“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认为君子应当具有豁达的性格,请你引用所学古代诗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豁达,是一种人生态度。范仲淹以“不以物喜,①______”表现了自己豁达的生活态度。秦观用“倚东风,②______”一反哀怨情调,表达了于田园中见百花争艳的欢快之情。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以“③______,④______”高诵自己对未来的信心与展望。李商隐在《无题》中用“⑤______,⑥______”表达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许浑用“⑦______,⑧______”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诗人们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对待人生,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一般的文化自信,那是中国故事最动人的篇章。象征友谊的玫瑰、象征坚韧的月季、象征幸福的铃兰等,由七类花组成的冬奥会颁奖花束成功“出圈”,中国风满满。与传统鲜花花束不同的是,冬奥会的颁奖花束采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纵放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不止是颁奖花束,此次冬奥会的会徽、火炬、奖牌等,每一次的精彩呈现,都因融入东方文化而出彩。换言之。这是一种中国文化自信的表达,通过冬奥的窗口,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能够历经千年越过无数艰难困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冬奥是媒介,文化当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故事的不断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冬奥,闪耀不一般的中国自信》)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上,文明交流互鉴随处可见。冰雪健儿在冬奥村里为饺子、豆包等中华美食着迷,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茶文化,中国功夫文化;花样滑冰表演滑赛场上,身着“神奇女侠”服装、装扮成拳击手模样的运动员卸下比赛的紧张,自由驰骋在冰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与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合影互动……一幕幕各美其美,和合共生的场景暖人心田,奥林匹克精神因团结和友谊而绽放。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深刻阐述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到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再到今年北京冬奥会胜利举办,中国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大量机会和平台。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中华文化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
材料三:
冬奥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时代“顶流”和“出圈”的流量密码。一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2021年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舞蹈作品成功“炸图”。又如B站和河南卫视推出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历东汉、大唐、大宋等盛世,融历史背景,以奇舞著书《十二风舞志》,讲述蕴于舞蹈之中的华夏故事。还有火爆全网的着盛唐妆发的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无一不彰显传统文化的“顶流”影响。
(摘编自《从冬奥会谈文化自信》)
材料四: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就凭借短短8分钟,用传统民乐“茉莉花”、中国功夫、国粹京剧,演绎出“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的历史性传递。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刻有祥云图案的奥运火炬,带有“中国印”的会徽,以及夸父逐日,敦煌飞天、太极拳、四大发明的传统元素,形象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一次次登上世界舞台,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北京冬奥彰显文化自信》)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让中国故事不断传播,显示了中国文化的自信,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B.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为北京冬奥会的文化展示打下了基础。
C.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用时代精神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D.中国为世界文明交流作出了贡献,包括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冬奥会。
【2】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3】同是“冬奥会与文化自信”的话题,材料三和材料四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寂 寞 龙应台
①我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议员对着麦克风用狼犬似的声音咆哮,官员在挣扎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剑道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刀光夺目。我望向翻腾暴烈的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
②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死静,这时,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流动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③我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航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
④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慢慢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⑤冰箱永远是空的。好朋友上山探视,总是带点牛奶面包,像一个社会局的志工去探视独居老人。真正断炊的时候,我黄昏出门散步,山径边有农人的菜田,长出田陌的野菜,随兴拔几把回家,也能煮汤。
⑥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⑦我细细在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该怎么分类?
⑧有一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十一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五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
⑨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他一时无语。
⑩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写湖心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雪、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⑾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选自公共微信平台“经典短篇阅读小组”2016年10月13日)
【1】简要概括第①②段的内容,并简析它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2】赏析文章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
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3】文章第⑩段,作者联想到张岱,并引用其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4】文章最后提到“有一种寂寞,也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作者对这种寂寞持什么样的态度?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寂寞”的理解。
11、瓷,何以为“中国”
①瓷器与茶叶、丝绸,并列为古代中国三大外销商品,具备全球影响力,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堪称中华文化卓越地位在器物贸易层面的标志。英文里,瓷器和中国是一个拼法,即china。
②于是,一个问题由此而来。在丝绸、茶叶、瓷器三者中,西方人以瓷器命名中国,这轻薄易脆的物件,难道挑得动中国文化这座丰饶而又厚重的大山?或者说,国人是否认同,比起更悠久、闻名遐迩的丝绸、茶叶,与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以“中国”命名的这片辽阔江山,瓷器在物质层面、精神气象上,与“中国”存在更多契合?
③瓷与中国齐名,承载着中国文化、哲学、审美、生活方式等丰沛内涵。与丝绸、茶叶比起来,从大国到小邦、从欧洲到非洲,中国瓷器的千年存在,有遗存、遗址可验,有典籍、实物可证。
④唐宋时,埃及便从我国进口陶瓷,是中世纪伊斯兰世界与中国陶瓷贸易的重要枢纽。宋代赵汝适在《诸番志》一书里记载,菲律宾群岛宋代就开始使用瓷器,仪式、宴会都离不开瓷盘、瓷瓮等。近十多年来,该国出土了大约4万件中国瓷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批中国明代瓷器,大部分出自景德镇。马来西亚华裔作家刘前度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古瓷器》一文中提到,“甚至今天,在柔佛河岸,也可以见到荒芜的村庄跟营幕的遗地,在黑色的泥土上四散着中国碗碟碎片……”
⑤瓷器,为古老中国蒙上一层绮丽、美好的面纱,从公元16世纪末开始至18世纪,“东方热”“中国热”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整个欧洲。
⑥1580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大街上,已有6家出售中国瓷器的商店。1603年,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三便士左右的盘子,虽然不是中国盘子,但也算是上好的了。”不经意间,莎翁透露出一个信息:此时的中国瓷器在英伦尚属稀罕之物。到了17世纪末,英国各阶层已经饮茶成风。喝中国茶,用中国瓷器,成为国潮。英国当时还有个名词:Chinamania—中国瓷狂热症,剧作家莫里哀没少讽刺那些人。
⑦法国上流社会中国陶瓷的“铁粉”很多,其中包括作家维克多·雨果。其《根西岛记事本六册》记载,在他称为“码头”的根西孤岛上,他先后买了48次中国瓷器,共花费3000多法郎。文化学者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也极力推崇,在他和众多欧洲贤士的眼里,中国瓷器是古老中国的符码、文化中国的微缩,且不说青花艺术瓷,这种瓷墨分五彩的精准描绘,化绚烂于平淡的定性,若在高温釉下,色阶变幻,鲜妍奇诡,单说青花一般的陈设瓷、日用瓷—花瓶、笔筒、笔洗、茶具、餐具……曲水流觞、依依墟烟、豆架瓜棚、浣纱采莲、抱琴访友、雪窗读书、荷池涨满、黛瓦粉墙、男耕女织、老弈童戏、桃园结义、紫燕呢喃、远帆孤影,如此人间,宁静、平和,能不生羡?
⑧中国文明与技术文化结合得较为紧密的部分,像细雨一样作用于异国的物质生活,最终渗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话语体系。
【1】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以瓷器命名中国,原因之一是瓷器承载着中国文化、哲学、审美、生活方式等丰沛内涵。
B.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里就出现了中国瓷器的记载,说明此时的中国瓷器在英国已经非常流行了。
C.到19世纪,法国上流社会中喜爱中国陶瓷非常流行,他们认为中国瓷器是古老中国的符码、文化中国的微缩。
D.中国瓷器是中国文明与技术文化结合得较为紧密的部分,像细雨一样作用于异国的物质生活,最终渗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话语体系。
12、学校网站“青春心语”文学专栏正在举办主题美文征集展评活动,征文标题为“春天总会到来”。点击进入征文主页,我们可以读到以下征集卷首语:
怀揣着“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的祈愿和信念,我们走过了全民抗疫的难忘三年。“春天总会到来”,是一种对生活和人生的正面暗示。因为相信“春天总会到来”,我们排除万难,共克时艰;因为期待“春天总会到来”,我们笑对困苦,探寻出路;因为牢记“春天总会到来”,我们走出低落,拥抱希望。“春天总会到来”,是一份坦然笃定的等待,更是一次主动积极的争取。
请结合自己的初中生活、学习经历,写写自己的动人故事,向文学栏目积极投稿。
要求:(1)写记叙文,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出现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