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B.《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朦胧派诗歌风格的代表作,作者林徽因运用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意象,营造出感人至深的优美意境。
C.议论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这个材料,就是论据。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D.艾青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在其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长诗中,抒发了对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18 年广州国际灯光节以光媒语言展现广州改革开放 40 年来的恢弘历史。花城广场光影变幻, 。 广州塔上斑斓的华彩和珠江上空的三百架无人机联动演绎, 。珠江两岸 ,惊叹之声不绝于耳。
A. 美不胜收 相得益彰 络绎不绝 B. 富丽堂皇 各得其所 人声鼎沸
C. 美不胜收 相得益彰 人声鼎沸 D. 富丽堂皇 各得其所 络绎不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我来了,雷电不再喧嚷,风也拥挤,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就知悉了。
B. 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
C. 面对这么大的灾难,他心如铁石,无动于衷。
D. 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就不要再问了。
4、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觅食(mì) 灵柩(liǔ) 强聒不舍(guǒ)
B.拮据(jǖ) 瑟索(sè) 不省人事(shěng)
C.汲取(jí) 阔绰(chuò) 锲而不舍(qiè)
D.阴晦(huì) 别墅(yě) 重蹈覆辙(dǎo)
5、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春和景明_____
(2)长烟一空_____
(3)树林阴翳_____
(4)太守谓谁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下列句子中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空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下面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B.【甲】文第一段,写景的同时也写出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也并无不同。
C.【乙】文第一段采用时间顺序:利用时间的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的特点描写山中景色,最后用“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D.【乙】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
【5】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
6、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①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 ①银汉:银河。
(1)这首词上阙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请简要概括本词最后两句的深刻含义。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________ (2)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 (4)玉盘珍羞直万钱________
8、默写
(1)《渔家傲·秋思》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典故,拿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3)秋瑾的《满江红》中“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是化用了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李清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4)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小楠负责“南京的外乡人”专题,找到一篇文章,设计了学习任务,邀请大家共同完成。
爱住金陵为六朝
叶兆言
在历史上,南京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城市。
浙江钱塘人袁枚在南京居住下来,他的理由很简单,“爱住金陵为六朝”。袁枚是大才子,进士出身,做过几任县太爷。33岁时,突然厌倦了官场,急流勇退,在南京小仓山买了一大块地方,修了随园,从此过着“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名士生活。他亲自设计了随园,并写了一首小诗:
买得青山号小仓,一丘一壑自平章。
梅花绕屋香成海,修竹排云绿过墙。
嵌壁玻璃添世界,张灯星斗落池塘。
上公误听园林好,来画庐鸿旧草堂。
袁枚自称:“不作公卿,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又爱文章又恋花。”《白下琐言》中对随园做了这样的描述:“门外竹径柴篱,引人入胜,山环水抱,楼阁参差,处处有画图之妙。城中名园,无出其右。”当时南京有许多漂亮的私家花园,随园是其中的佼佼者。
袁枚不是六朝人物,却向往着过一种六朝人物的生活。“六朝人物晚唐诗”,这是中国许多文人的精神寄托。袁枚处在清朝的盛世,却享受着没落时代的闲情逸致。他少年得志,中年辞官,潜心著作。写诗,成为当时的诗坛盟主;写散文骈文,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文集。
南京历史上,像袁枚这样的名士,绝非个别现象。作为一个有山有水适合居住的城市,南京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拥有、并能欣赏这样的名士。才子们喜欢把南京当作他们的活动场所。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可是事实上,不少来自外地的文人,都选择在南京养老。
江西临川人王安石,选择了南京作为终老之地,为自己的隐居地取名为“半山园”;清朝昆山人龚贤流寓金陵,则将自己的住所以“半亩园”命名。六朝在国运上并不强盛,但是对于文化人来说,六朝人物却始终是大家乐意效法的。清末四大公子之一的陈三立,也就是著名学者陈寅恪的父亲,因参与戊戌变法,被革职永不录用,他老人家晚年从江西移居南京,在中正街建散原精舍来颐养天年。陈三立的诗严谨奇崛,为风流一时的同光体诗坛盟主,著有《散原精舍诗》。他定居南京的时候,门人后辈以诗文请益者,络绎不绝。
六朝人物并不意味着一种籍贯,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为人旷达超然,处世风雅浪漫,六朝人物究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贵族。
大家都知道南京有一位现代著名的书法家林散之,但知道林散之有一位好朋友邵子退的人一定很少。邵子退是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如果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和县虽然属于安徽,其实紧挨着南京,其民风以及语音与南京很接近。邵子退生于清末民初,既未应举,又没有进新式学堂,因为其家境比较富裕,一肚子的学问全靠家教和自学。他钻研古文诗词,尤爱书法艺术,并因此和林散之成为密友。
邵子退逝世以后,林散之当即作《哀子退》一首:“从今不作诗,诗写无人看。风雨故人归,掩卷发长叹。”林散之以书法闻名,但是对诗自视甚高,也像齐白石老人一样,觉得自己的诗比字还好。老朋友逝世,林散之竟以不再写诗为誓,而且整整一个冬天和书法绝缘。一次他甚至对求书者说:“你如能把邵子退救活,我就写!”由此可见两人之交情。
邵子退曾一度执教乌江小学,学校要填报履历表,他慨然叹曰:“余乃布衣之士,无可报填!”其实邵子退结交的,皆是高明之辈。以他的经历,无论从商,还是从政,都会有一番作为,但他却成了当代陶渊明,小学老师当不了就不当,秉祖宗之遗训,以耕读为家风,自得其乐。与老友闲话,为老妪作诗,不以文人自居,也不屑与俗吏交往,终生布衣,不改其乐。
我初次接触到关于邵子退的文字时,就好像读到了一些神话故事。邵子退1984年去世,当我看到他写的诗,画的画,还有那些书法作品以及他对林散之老人书法的评论,大吃一惊。在我看来,六朝人物早成为无法模仿的历史。但是邵子退的故事,似乎正在说明,即使到了今天,只要我们修身养性,古迹仍然可以追寻,时光仍然可以倒流。如果我们细心去找,六朝人物到处可寻觅。
(节选自《叶兆言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参照示例,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则50字左右的人物简介,镌刻在人物故居的入口处。
示例:林散之,江苏南京人。现代著名书法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画家。林散之有六朝人物风骨,潜心艺术,淡泊名利,林、邵之交,堪比伯牙子期。
备选人物:袁枚 陈三立 邵子退
人物_________,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大家对文中划线句的品读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次言“不”,是因为邵子退从未进新式学堂学习,也未应举。
B.多次言“不”,突出了邵子退不随世俗、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
C.多次言“不”,表达了作者对邵子退具有六朝人物风骨的赞叹。
D.多次言“不”,也可以使文章笔调诙谐、生动活泼、余韵十足。
【3】文中所写人物多为外乡人,作者为何花了较多笔墨写林散之?你尝试作了解释。
【4】结合本文,说说你对“爱住金陵为六朝”含义的理解。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结
①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
②中国结起源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可谓历史悠久。据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梁武帝诗《有所思》中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之句。可见,在古老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特定的表情达意功能,备受人们的尊重。
③中国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类工艺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工艺精巧,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绳, 靠一双巧手,用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法循环有序地而来。其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完美造型。同时,中国结的命名,也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美满的象征义,如“双寿”、“双喜”、“龙凤呈祥”“鲤跃龙门”、“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有余”等,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结饰送给亲友,不但喜气洋洋,也是一种千情万意的祝福。
④在编织中国结时,最主要的材料是线绳。一般说来,用来结艺的线绳约为100厘米长,4-6毫米粗,线绳的种类很多,过去主要有丝、棉、麻,现代材料则增加了尼龙、混纺等,不仅色泽更加亮丽,耐用度也大大提高,究竟采用哪一种线绳,要根据所编织的结的用途而定,用来编结的线绳的纹路愈简单愈好,纹路复杂的,虽然单看绳线很美观,用来编结却不合适,不但纹式失色,绳线本身的美感也会被淹没。线的粗细,要视饰物的大小和质感而定,开大质粗的首选粗线,形小质细的宜选细线。线的硬度也要适中,若线太硬,会给编结者增加难度,结形也较生硬;若线太软,编出的结形不输廓清晰,结形不挺拔,不能体现线条的韵律美。
⑤一件结饰要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的关系也要协调。选线要注意色彩,若与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立刻就会使整体结饰有栩栩如生之感。
⑥如今,中国结仍然随处可见,广为流行,中式服装上精致的盘扣,让人不禁倾心于古老的东方神韵;新春佳节时,吉祥喜庆的“春”字结红遍千家万户。中国结这一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生发出多种现代审美意蕴,带给人们无限的情趣和生活美感。 (选自《百科文章》2012年第1期,有改动)
【1】阅读全文,依据文章思路,在下面的图框中填写合适的内容。
—— 中国结的特点—— ——结与饰物的搭配
【2】第②段中引用《易·系辞》和梁武帝《有所思》中相关文献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第③段文字,概括中国结的特点。
【4】根据文中加点内容和中国结插图,完成下面的题目。
(1)将插图中的“福”字换成其他文字或图案,请写出你的创意。
(2)如果这个中国结赠与他人,你觉得赠给谁最合适?说说你的赠送缘由。
11、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花粉的传播
①花有雌雄两种花蕊。花要结果子,必得要雌蕊得到雄蕊的花粉才行。有些花的雌蕊得不着花粉,就白开一场,没有结果就凋残枯死了。
②有些花的雄蕊的花粉,是自动地落到本花的雌蕊上。可是有些花却要靠外界的力量做媒介,把这花的花粉传递到那花的雌蕊上。说是这样结成果实种子,要比较强健些呢。所以多数花为了要得着强健的后代,使种族兴盛,都找媒人给自己做媒——传递花粉。
③花所请的媒人,有风,有水,有昆虫。大概请昆虫做媒的花顶多顶多。在昆虫媒人当中,顶顶受花欢迎,顶顶有名气的,是蜂、蝶、蛾三大望族。
④花很懂得虫情世故,它知道昆虫决不肯白白地替它效劳。它必定要备一份厚礼,才请得到媒人。所以它特别制造了香甜的花蜜,作为酬谢媒人的筵席。
⑤这还不算数。花恐怕昆虫不知道它有花蜜,还用了心计,装上艳丽的花冠,散出芬芳的香气,利用荚色芳香来招引昆虫上门。这跟商店用大招牌、装霓虹灯招引顾客有些相像。
⑥昆虫来到花里,就不客气地享用花备办的筵席。吃这顿丰盛的筵席的时候,昆虫还带上一身花粉,就把花粉传送到别朵花的雌蕊上,完成它的使命,使那花受精结子。
【1】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从花朵到结成比较强健果实种子的环节。
【2】“大概请昆虫做媒的花顶多顶多”,一句中“大概”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3】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及表达效果。
1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在屋子里玩耍,看到屋子外面的院坝里有许多阳光,姐姐说:“我们去扫点阳光吧。”于是姐妹俩拿着扫帚、撮箕到院坝中去扫阳光,可是他们把撮箕端进屋子时,阳光又不见了。这时妈妈说:“傻孩子,你们为什么不把窗子打开?打开窗子,阳光不就进来了吗?”
要求:①自拟题目,文体自选;②要有自己的体验感悟,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书写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