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散文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B.《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狼》《范进中举》分别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作者分别是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
C.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中莫泊桑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中的“太傅”是官名。
2、下列文学常识、传统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词是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诗余”。一般分上下两阕。
B.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
D.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旧时每晚六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3、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阅读未必是私密的事,却也无须对外附庸风雅。林语堂称读书是“灵魂的壮游”,只有情投意合,才能心心相印。因此,我们对于底蕴深厚的书籍,应该多断章取义,反复品读。持之以恒地阅读,是丰盈我们精神的不二法门。
A.附庸风雅
B.断章取义
C.持之以恒
D.不二法门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正是这些特点,组成了海南骑楼特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
②和其他地区的骑楼建筑相比较,海南骑楼具有造型奇特、视觉感受密集、造型装饰精美、比例和线条十分得当等特点。
③海南骑楼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海南开放、自由、包容、多元的性格和风气。
④海南骑楼是中西合璧的建筑。
A.②③①④ B.④②①③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5、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王生者,善为黄老言①,处士②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③”,顾谓张廷尉④:“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⑤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节选自《史记·张氏之冯唐列传》)
(注释)①黄老言:黄老之学。黄老,黄帝与老子。②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③解:同“懈”,松懈。④张廷尉:即张释之。廷尉,古代官职名。⑤度:揣测,估量。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善为黄老言
②顾谓张廷尉
【2】王生为什么让张释之跪下来结袜带?你觉得张释之是个怎样的人?
6、阅读李商隐的诗歌《北青萝》,完成后面小题
残阳西入崦①,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②。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注)①崦(淹):日没的地方。②一枝藤:指诗中孤僧用的手杖。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时当红日初升,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的僧人。
B.颔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简意丰,蕴藏极富,堪称妙笔。
C.颈联“独”字与首联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磬。
D.诗人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
【2】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僧人的形象。
【3】尾联流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7、综合性学习活动。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祖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我的母亲》)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材料三: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最受重视的三大传统家风是: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和待人忠厚,而最受推崇的新家风依次是:不啃老不坑爹、民主平等、互相体谅等。
以下是调查结果:
内容 | 比率 | 原因 |
推崇传统家风 | 71.2% | 它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
推崇新家风 | 23.0% | 它具有时代特点 |
不好说 | 16.8% |
|
(1)根据材料一、二材料中,写出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的两种途径。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的调查统计表,写出你的三点探究结果。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①家和万事兴 ②天道酬勤 ③百善孝为先
(3)选____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幅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揭示补充完整。
(4)上联:长辈言传身教明祖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8、(1)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3)晓战随金鼓, 。 (李白《塞下曲》)
(4)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李煜《相见欢》)
(6)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7)晏殊的《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和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起来,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的句子是 , 。
9、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第十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节选)
……
王伦道:“与你三日限。若二日内有投名状来,便容你入伙;若三日内没时,只得休怪。”林冲应承了。
当夜席散,朱贵相别下山,自去守店。林冲到晚取了刀仗行李,小喽罗引去客房内歇了一夜。
次日早起来,吃些茶饭,带了腰刀,提了朴刀,叫一个小喽罗领路下山;把船渡过去,在僻静小路上等候客人过往。从朝至暮,等了一日,并无一个孤单客人经过。林冲闷闷不已,和小喽罗再过渡来,回到山寨中。王伦问道:“投名状何在?”林冲答道:“今日并无一个过往,以此不曾取得。”王伦道:“你明日若无投名状时,也难在这里了。”林冲再不敢答应,心内自己不乐;来到房中讨些饭吃了,歇了一夜。
次日,清早起来,和小喽罗吃了早饭,拿了朴刀又下山来。小喽罗道:“俺们今日投南山路去等。”两个过渡,来到林子里等候,并不见一个客人过往。伏到午牌时候,一伙客人,约有三百余人,结踪而过,林冲又不敢动手,看他过去。又等了一歇,看看天色晚来,又不见一个客人过。林冲对小喽罗道:“我恁地晦气!等了两日,不见一个孤单客人过往,如何是好?”小喽罗道:“哥哥且宽心;明日还有一日限,我和哥哥去东山路上等候。”当晚依旧渡回。王伦说道:“今日投名状如何?”林冲不敢答应,只叹了一口气。王伦笑道:“想是今日又没了?我说与你三日限,今已两日了。若明日再无,不必相见了,便请那步下山投别处去。”林冲回到房中,端的是心内好闷,仰天长叹道:“不想我今日被高俅那贼陷害流落到此,天地也不容我,直如此命蹇时乖!”
过了一夜,次日,天明起来,讨饭食吃了,把拴那包里撇在房中,跨了腰刀,提了朴刀,又和小喽罗下山过渡投东山路上来。林冲道:“我今日若还取不得投名状时,只得去别处安身立命。”两个来到山下东路林子里潜伏等候。
看看日头中了,又没一个人来。时遇残雪初晴,日色明朗。
林冲提着朴刀,对小喽罗道:“眼见得又不济事了。不如趁早,天色未晚,取了行李,只得往别处去寻个所在。”
小校用手指道:“好了,兀的不是一个人来!”
……
【1】《水浒传》通过写众多英雄好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节选部分揭示这一主题的句子是哪句?请摘抄在下面横线上。
【2】选文使用______、_______、语言描写等方法塑造了林冲______的性格,请选取其中一种方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最后一节本文与其他版本标点不同,你觉得哪个更好?请阐述理由。
选文 小校用手指道:“好了,兀的不是一个人来!”
其他 小校用手指道:“好了!兀的不是一个人来?”
【4】来人究竟是谁?请简要概述与他相关的故事情节一条。
10、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①国庆节,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7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②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③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转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和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④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⑤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⑥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孩子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或陪伴孩子听读英文绘本;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⑦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给划线字注音。
(1)松懈(______)
(2)不二法门(______)
(3)钵 (______)
(4)废寝忘食(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第①段有何作用?
【4】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一定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6】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小升初”选拔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11、阅读《那盏叫父亲的灯》,回答后面小题。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②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是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③“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④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⑤我一年一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灯,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那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⑦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已经拆洗完了,年馍已经蒸完了,各种吃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二廿六我赶回家,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来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⑧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⑨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我的那盏灯了。
⑩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⑪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1】请依次写出父亲给“我”做灯的过程?
(捡罐头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①段说“那不是寻常的灯”,过年我得到的这盏灯对“我”来说有哪些“不寻常”?
【3】根据文意,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③段中“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2)第⑨段中“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我的那盏灯了”,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4】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
【5】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但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一次,墨子又责备了他,他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因为众多门生中,大家都公认他是最优秀的,却常遭到墨子指责,这让他感觉很没面子。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如此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毫不恼火地问:“假设我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答:“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何不用老牛呢?”耕柱答:“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笑答:“你答得一点也没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是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
在现实生活中,你有过和耕柱类似的经历吗?你对批评教导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请以“我又一次被教育了”为题目,写篇记叙文,讲讲你犯错的故事,以及你又是怎样在教育中成长的。
(2)班级将要围绕上述材料召开班会进行讨论交流。请结合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