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嘉兴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席(yán)       (jū)       (nǎn)       顿开塞(máo)

    B.守(kè)       (cái)       (dùn)       抽丝茧(bō)

    C.灰(jìn)       能(chěng)       取(xī)       鸠占巢(què)

    D.言(jiān)       (miǎn)       (jué)       郑重其(shì)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雪足足下了一夜,早晨,推开大门,整个世界粉妆玉砌,分外妖娆

    B.雨后,一阵风吹过,整座城市都簌簌作响,仿佛叶子就在耳畔轻语呢喃

    C.有些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制造噱头,失实报道,给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D.下课的空隙间不容发,有些同学抓紧时间做题,有些同学调整学习状态。

  • 3、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夫山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是当时初望时。

    【注释】①望夫山:古迹名。属民间传说,谓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此指安徽当涂望夫石,唐时属和州。此诗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A.《望岳》“望”贯穿全篇,前六句诗是写望中所见,后两句诗把“望岳”转为“岳望”。

    B.《望夫山》全诗紧扣题目,通篇也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层层推进。

    C.《望岳》中作者描写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D.《望夫山》深有寓意,作者革新失败后,备受打击,他借咏望夫山寄托了抑郁愁苦之情。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生匆匆,能赶上这场淅淅沥沥的桂花雨,真是一大福分。此刻,桂花雨淋湿了我的全身,也洗礼了我的心灵。

    B. 读书使人明智,好的书籍总会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芒,而会读书的人,细加品味,自然能心领神会,终身受用不尽。

    C. 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学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劲心思,无所不至

    D. 创作过程是个美妙的过程,特别是灵感爆发的时候,一蹴而就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夙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是那一条?

    【4】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猎罢夜饮示独孤生

    [南宋]陆游

    白袍如雪宝刀横,醉上银鞍身更轻。

    草角鹰掀兔窟,凭风羽箭作鸱鸣。

    关河可使成南北?豪杰谁堪共□□。

    欲疏万言投魏阙,灯前揽笔涕先倾。

    【注释】①独孤生:陆游在蜀中结识的一位年轻奇伟之士。②“帖”通“贴”,紧贴着。③鸱[chī]:鸱鹰。④关河:犹言山河,这里指代国家。⑤魏阙:古代宫殿前巍然高耸的楼阙,代指朝廷。

    (1)颈联空白处填“生死”还是“死生”,请选择并说出理由。

    (2)作者借这首出猎之作,表达了哪些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班级开展主题为“荷色香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魅力荷语)

    朱自清以流水写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 )的流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冰心托荷叶赞母亲,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fù yǔ( )荷叶以母性,讴歌伟大的母爱。

    周敦颐借爱莲说君子,他敬仰莲花如君子般的独立人格,讲究“中通外直”,从而“香远益清”,人格从内修到传播,揭开理学人格论的wéi mù( )。

    孙中山以荷花寄期盼,1916年8月,孙中山受邀往杭州西湖赏景,远( )一湖夏荷,他不禁感叹:“中国当如此花!”他希望中国革命者都能像荷花那样亭亭直立, ,也寄望新兴的中国能像荷花那样香远益清,名扬四海。

    1根据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脉脉_______ fù yǔ_______ wéi mù_______ _______

    2填入上文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 B.精益求精 C.俯仰生姿 D.不折不挠

    (活动二:花中悟理)

    3仿照前文,在后文横线处写一写你悟出的内容。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

    人也一样,愈是年轻的人,愈有奋发的志气。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咏荷吟诗)

    4学校决定于2020年9月2日下午2点在校礼堂举行“荷色香韵”咏荷诗朗诵比赛,学生会拟邀请文化宫于老师来校做评委,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给于老师写一份邀请函。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填空。

    (1)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3)李商隐在《无题》中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和巧妙自然的双关,表达了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与无尽的思念:“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伟大政治家的抱负:“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长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时候的“姥姥的端午”?

    2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3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

    4这篇文章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主要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这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5(甲)(乙)两段都有景物描写,并抒写了“我”的情感和启迪。试从表达主旨的角度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甲)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姥姥的端午》

    (乙)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东方小四

    ①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②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③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④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⑤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⑥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十分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

    ⑦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⑧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都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⑨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⑩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⑪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注释】《中间古代服饰研究》:这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作者清晨醒来翻看沈从文的书信集开篇,引出对沈从文在“精神失常“时期的情况的交代,显得十分自然。

    B. 受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的影响,沈从文喜欢妻子张兆和的美丽、忠诚、纯真、微黑,但不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

    C. 沈从文的天分也表现在文物研究方面。他有关文物研究的文章颇显功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D. 张兆和不能完全懂得丈夫的精神世界,但仍对他充满崇敬、赞美之情。由她在丈夫去世后说的“斯人可贵”可以看出。

    2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如何理解“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 11、文学作品阅读

    掐辨子

    江北乔木

    ①掐辫子,也不知兴起于哪个年代,曾在我们胶东地区盛行了很长一个时期。过去,因农村贫穷落后,生活普遍困难。为挣个零花钱,家庭妇女就一辈辈地传接着:掐辫子

    ②掐辫子属于小得不能再小的手工活,即使这么小的手工活的准备都有程序,外人一看还挺规范。先是选好原料,也就是选好整齐、白亮的麦秸草。接着就开始择草,也就是择去麦秸草表皮草。再就开始扩草,就是用专门制作的扩草刀子将一根根麦秸草成细条。最后是淹草,即将好的麦秸草放到水中浸泡,浸泡好了就用布或大手绢包好,掐辫子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掐好的辫子论,凑齐多少后,就到收草辫的地方去卖。看起来掐辫子挣钱不多,可买个油盐酱醋的足够了。

    ③小时候见得最多的是奶奶掐辫子,奶奶手指长、尖,这样的手天生掐辫子快。除了手上功夫,用料也很讲究。每年麦收后,奶奶就把一捆捆麦秸草捋齐,从中间抽取杆粗坚挺、色泽大体一致的麦秸草,再剪头去尾,放到一起,就等于备好了料。奶奶掐辫子的时候手很快,而且掐的辫子很好看,但是卖的时候却从不多收钱。

    ④儿时还常见祖母和邻居老太太们凑到一起掐辫子。在大街小巷里,在树荫下,在庭院中,在炕头上,似乎都能见到她们掐辫子的身影,就连相互串门时,腋窝间也常常夹着一把麦秸草。有时她们在街上相互见了,也会招呼一声:来耍吧,其实那就是约着一块儿掐辫子。有的就会迈着三寸金莲急急地回家去拿备好的掐辫子草。一会儿,从老远的胡同口弯着腰一歪一颠的来了,从屋后七曲八折地拐着弯来了,从菜地里回来洗完手还没干也喘吁吁地小跑着来了……老婆子掐辫子已成了当年农村里的一种风俗,也成了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⑤老太太们都是老手,掐辫子熟练老到,轻车熟路,眼不用看,心领神会。说着话、走着路,照样掐辫子,而且掐的辫子很精密,很直。那时祖母常和我本家的两个大奶奶、两个二奶奶、一个伯母一起掐辫子。儿时看着她们掐辫子就觉得,上了年纪的人凑在一起稻辫子也很有意思,五、六位老太太围坐在一起,也是一道小风景,而且还有共同语言。她们有时一边掐辫子,一边拉家常,有时还念佛,我听不懂她们念的是什么佛,凭直觉感到她们念得很认真,很虔诚。

    ⑥掐辫子也有环境之分,把春夏秋冬的不同韵味掐进辫子里。

    ⑦明媚的春天,大多就会选择在花草绿树间掐辫子,一边掐辫子,一边欣赏柳绿花红,有时还欣赏着鸟鸣堞舞,草长莺飞。春光无限好,掐出的辫子长,油盐酱醋都在辫子里。

    ⑧炎热的夏天,一般就会凑到树荫下,则一边掐辫子,一边乘凉。儿时常见老太太们聚集到大槐树下掐辫子。这是棵有着500年树龄的老国槐,树高21米多,树荫直径数十米,撒下一大片阴凉,连村里游荡的狗都喜欢到树下来歇憩。

    ⑨丰硕的秋天,许多人就会轮流聚集到谁家的庭院里,在葡萄架下,石榴树旁掐辫子。同时欣赏着累累硕果,石榴似红玛瑙,葡萄似绿玛瑙,恁地惹人爱。这家主人还会乘兴剪下几嘟噜葡萄;摘下几个红石榴。掐辫子中品尝着秋日果实的酸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⑩寒冷的冬天,一般都会凑到热炕头上掐辫子。先打听着谁家烧的炕头热,就一起迈着三寸金莲去了,盘腿坐到热炕头上,围坐着掐辫子。炕头热热的,屋里空气也是热热的。掐辫子的人,身热、手热、心上热。

    前几年随同事到他老家,见大多庭院里都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草辫子。同事感慨地说:现在,一个老太太掐辫子,一年快挣两万元了。听他一说,我也觉得这小买卖做大了。据了解,现在同事的老家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掐辫人。很多妇女从六七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掐辫子。在娘家时除了补贴家用,还能为自己积攒嫁妆费用,到了婆家,掐辫子又成了她们养家糊口的手段,并传给了子女。没想到,在我老家几近绝迹的掐辩子风气,却在几十公里外的同事老家长盛不衰,而绵延兴起了庞大的队伍,并把掐好的辫子涂上各种颜色,远销省内外,客商收货上门。因为掐辫子,还专门成立了草辫加工厂,生产加工各种草编篮、草编收纳盒、草编筐、草编手提包、草编沙滩包,还有各种草帽、小孩玩具等,远销海内外,生意很红火了。很多顾客买的不仅是这些产品的特色,同时也是买一份掐辫人的勤劳与淳朴。

    掐辫子,掐出了乡下的旧风俗,也掐出了农村的新辉煌!

    (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1】阅读文章第⑧—⑩四段,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季节环境

    韵味

    春天:掐出的辫子长,油盐幽醋都在辫子里

     

    悠闲

    喜悦

    冬天:炕头热热的,屋里空气也是热热的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从老远的胡同口弯着腰一歪一颊的来了,从屋后七曲八折地拐着弯来了,从莱地里回来洗完手还没擦也喘吁吁地小跑着来了……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详细描写了掐辫子的程序,体现其操作的繁复和规范,也能够体现出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而成的经验与智慧。

    B.第⑤段描写老太太们在掐辫子的同时还在认真虔诚地念佛,可以看出作者虽赞扬她们的手艺,但是却委婉地批评她们的封建迷信思想。

    C.全文以掐辫子为线索串联起主要事件,并按照空间顺序,从我老家写到同事老家,使得整篇文章结构紧凑,思路清晰。

    D.文中的祖母这一形象着墨不多,但是却刻画出她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教育有方的特点,字里行间也饱含着对祖母的赞美之情。

    【4】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农村传统风俗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石头村的王大爷逝世了。按照当地习俗,几个子女花费十几万块钱给王大爷办理丧事。还特意请了一个农村的歌舞团,白天晚上地唱了几天,结果大人们晚上睡不好觉,孩子们也无法搞学习。事后,村里人暗地议论,说没有上次李大妈去世的丧事气派。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1.逆耳忠言助我行

    2、“退一步”而得以“海阔天空”是中国人“以和为贵”的一种人生大智慧。但有时,我们不妨“进一步”,则可以领略“柳暗花明”的美妙境界。

    请以“进一步”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