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张家界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趣话端午】小青在端午节欣赏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赛龙舟表演,回家后,他以“趣话端午”写了一篇文章,以下节选段落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端午节,我和好朋友相约观看赛龙舟表演。我提前到达,但迟迟未见好友的身影。比赛即将开始,龙舟手们不期而至,都为争夺第一做最后的准备。比赛开始了,每一艘龙舟都像一支离弦的箭,一个劲地向前冲,只见“青龙”队队员们心有灵犀,配合默契,遥遥领先。河两岸的乡亲们都屏息凝神,生怕错过每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比赛结束,好朋友才姗姗来迟

    A.不期而至

    B.心有灵犀

    C.屏息凝神

    D.姗姗来迟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面走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赶上去一看,鄂然发现竟然是我的二叔。

    B.整个设计过程小明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设计占为己有。

    C.张老板本没有什么艺术涵养,却偏要花大钱买艺术品,只不过是付庸风雅罢了。

    D.这件事本来是我的错,他却李代桃缰,为我承担了责任,使我无地自容。

  • 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B.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C.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和戏剧《屈原》《蔡文姬》《茶馆》等。

    D.《蒲柳人家》是我国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中篇小说代表作,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有致,富有传奇色彩。“蒲柳人家”在作品中代指普通贫苦人家。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10月16日子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古人用天干地支计时,子时指23时至1时。

    B.《陶庵梦忆》、《饮冰室合集》是以作者的书房命名。

    C.古人生活追求雅趣,成语“觥筹交错”反映的就是饮酒时行令或游戏的场面。

    D.“长风破浪会有时”是化用了南朝宋人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捕蛇者说》)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1甲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作者表达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余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

    (2)以俟观人风者得焉_____

    (3)至于负者歌于途_____

    (4)颓然乎其间者_____

    3】【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苛政猛于虎也。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4每个时代都会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喜怒哀乐体现着各自的精神追求。请任选两个文段,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2】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

    ②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说苑》

    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谈读书》

    [材料二]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全民阅读是开启民智、启蒙思想、促进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进阅读社会”的号召,并在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1997年,中国开始开展和实施全民阅读推广活动。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时指出,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这是我们全民阅读的新的奋斗目标。

    [材料三]

    合适的读书方法是开启读书之门的钥匙。近期,“思维导图式笔记”在河南省某中学非常“流行”。下面是该校老师绘制的一张思维导图,描绘了“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

    (1)请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2)请根据[材料三]中“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的相关内容,请把这个导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2)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忆舍弟》)

    (3)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5)诗言志。李白在 《行路难(其一)》中写到,即使前途渺茫,也要不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乐观与自信;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到,即使心绪难平,也不能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乐观与昂扬;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即使团圆难期,也要不失“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与祝福。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各题。

    读书本应很快乐

    (张培锋)

    ①如今很多人都认为上学读书是一件苦事,有媒体报道,有的孩子,甚至因为学业的压力而自杀!这类消息让人叹息不已。我一直以为,读书应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求知是人类固有的天性,顺应天性的事怎么会是痛苦的呢?很多古人留下过吟咏“读书乐”的诗文:“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着这些文字,我们自然会进入一种徜徉书海、遨游探索的无穷快乐之中。从“蹉跎莫遣韶光老”“起弄明月霜天高”等诗句看,读书当然会很辛苦,读书需要我们付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需要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的精神,这些都不在话下。但我们没有听说过谁会因为不堪忍受这样的读书生活而去自杀的,因为这“苦”的背后是一种无穷的快乐,这种源自内在心灵的读书动力难道是那些“考试”“升学”等等“压力”能够比拟的吗?

    ②“读书”和“上学”在很多时候本应是同义语,特别是那些处在求学年龄段的孩子,他们进入学校就是为了来读书的,这一点本应毫无疑义。但是曾几何时,“读书”和“上学”分裂了,我就听到不止一个孩子说过这样的话:“我喜欢读书,但是讨厌上学。”我曾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推求再三,不得不归之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林语堂就在《读书的艺术》一文中抨击过学堂教育体制下读书的异化。他写道:“因为学堂假定你们不会读书,不肯读书,所以把你们关在课堂,请你们静坐,用‘注射’‘灌输’的形式,由教员将知识注射入你们的脑壳里。无如常人头颅都是不透水的,所以知识注射普通不大成功。”这篇文章今天读起来仍感到很亲切。

    ③可惜的是,林老先生的鼓吹,似乎没有起什么作用。时下的教育,已经不限于“注射”和“灌输”,读书的本真目的丧失了。小小的年纪,眼近视了,背驼了,大脑麻木了,心灵暗淡了,他们成了地地道道的考试机器、分数奴隶。而所有的这些戕害,竟都打着种种冠冕堂皇的旗号!在我看来,教育其实很简单,中小学阶段,不过是培养孩子们对读书的兴趣,体会到读书是一种快乐的事,懂得该读哪些书而已。换句话说,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一颗热爱读书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颗种子自然会生长发育,发芽结果。然而,时下的教育正好相反,孩子们心中种下的,是一颗仇恨读书的种子,这样的种子也会结果,但会是一种怎样可怕的果实呢?

    ④钱学森先生临终前,提出过一个耐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竟难倒了这位破解过无数难题、制造出原子弹的著名科学家。很多人一听“杰出人才”“大师”等词,便向大学教育中去寻找答案,当然,大学的教育体制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我以为根子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根子在弥漫全社会的浮躁心态!总以为孩子多做几道题、多上几个班儿就会成才,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儿!而几乎所有的人都无力摆脱这一点,“减负”的呼声不是没有,但有关法令常常变成一纸空文,为什么?看来这确实是一道难题,远比制造原子弹的技术繁难得多啊!

    1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怎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2第①段“读书需要我们付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需要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的精神”,“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的精神”是指怎样的精神?

    3文章结尾句“看来这确实是一道难题,远比制造原子弹的技术繁难得多啊”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请结合当前的学校教育说说其根源。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余重秀

    ①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

    ②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既能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④1948年,全息术发明成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息立体显示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全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了全息商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等,利用全息图的高科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件等防伪。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电影等三维立体显示技术。

    ⑤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像,确实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

    ⑥2010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发布了发行新版100美元的设计方案,他们采用全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

    ⑦全息摄影术目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形成一种共同表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⑧由于全息摄影术的条件严格,立体全息视频在实用方面目前仍难大规模应用。于是“伪全息”等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胞的差异。大脑皮层通过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感受到立体效果。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⑨近年来,全息技术又取得了一些突破。2014年底,一款智能全息投影仪研发成功,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真的变为了现实。这台智能全息投影仪的外形像是一颗蛋,重5.5千克。它能直接在其上方的空中投射出3D影像,影像最高可达2.5米,十分生动逼真。它还配备有动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等,可以探测环境或动作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地改变投射、变幻的内容。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带上任何3D眼镜,就能观赏。人们甚至还能与投射的人物角色产生互动。在家里配这样一款全息投影仪,是不是很酷呢?

    1文章开头从“科幻电影”谈起,有什么作用?

    2第⑤段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的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全息摄影既能够记录光的强度,也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B.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C. 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D. 在电影院戴3D眼镜观看的3D影片,就是用智能全息投影仪放映的。

  • 1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也说颜值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颜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1读④—⑥自然段,说说论证过程。第④自然段提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接着第⑤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⑥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⑥自然段引用英国人戈登在著述中的文字后,原稿还引用了如下资料,但作者修改文章时将其删除,请分析删除理由。

    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3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有“值”不在“颜”高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    C.“颜”外之意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半命题作文

    丰富多彩的生活会留给你刻骨铭心的记忆,牵动你感情的神经,请你以《________,牵动我的情思》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