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常德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我似乎打了一个寒(jìn)。

    B.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C.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jí)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fā)。

  •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是一部史书,西汉刘向整理成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出自此书。

    B.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儿子的家信。其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

    C. 《水浒传》中的李逵,绰号“急先锋”,使两把板斧,力大如牛,为人粗中有细,爱憎分明。

    D. 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们学过他的《我的叔叔于勒》。

     

  • 3、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穿过展厅,一个个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通过一套套别具匠心的连环画作品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轮番上演。在连环画名家查加伍笔下,墨子生活时代的图景被细细勾勒出来。“____________”他指着其中一幅墨子做木工的画作平和地告诉参观者。画中木工使用的一系列工具,包括如何做工的场景,都是经过专家考证才画下的。

    A.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错啊!那都是经过考证的呀!

    B.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错,都是经过考证的。

    C.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考证的,怎会出错呢?

    D.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考证的,出错,那是绝不可能的!

  •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戏剧文学即剧本,如我们学过的《茶馆》《陈毅市长》。

    B.书信祝颂语中的“此致”要在正文下方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C.《孔乙己》——作者鲁迅,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即作者鲁迅见闻感受,给读者以真实感受,极具感染力。

    D.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大雪”是其中的一个节气。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

    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陈胜、吴广喜, 无与为乐者

    B. 亦死 暮而果大其财

    C. 扶苏数谏故 域民不封疆之界

    D.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力拉崩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 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 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 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4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赏析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长征即将胜利,毛泽东带领红军越过岷山之后,回顾长征,心潮澎湃,写下了《七律 长征》。阅读《七律 长征》,完成小题。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对毛泽东的这幅书法作品,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笔法遒劲有力,结构简省,气势磅礴。

    B.运笔自然流畅,线条奔放,纵任狂放。

    C.字体大小参差,方正端庄,浑厚大气。

    D.用笔收放自如,讲究布局,一气呵成。

    (2)有篆刻爱好者将《七律 长征》的部分诗句刻成了印章,将下列印章按诗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④②③ B. 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岱《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④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⑤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______________,燕儿舞,蝶儿忙。(秦观《行香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⑧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默写李商隐《无题》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超重

    ①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②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

    ③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电视剧里一般还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是犯了错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的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④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⑤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腊肠都拿出来吧。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⑥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1】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文章中的“我”在机场看到的情景。

    【2】结合全文,请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两处加点的“气哼哼”的原因一样吗?试作分析。

    ①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

    ②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

    【4】小说第③段交代“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请发挥想象在下面的情境中补写一段心理描写。

    儿子在飞机上心情似乎还有些快快,不觉已飞到英国,飞机着陆了,他走出舱门,不禁打了一个寒噤,不巧这里降温了,当他打开箱子想加件衣服时,箱子里除了必需的内衣外,一件外衣也没有……

    【5】文章以“超重”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橘子

    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搞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走了进来。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破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的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矗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掉在膝盖上。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_____火车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_____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闭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降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姑娘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地那挽着银杏鬓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

    但是,这当凡火车己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廖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枯子,忽然从窗口朝递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去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_____这一切的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襄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姑娘)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一句表达了“我”的看法,认为姑娘是现实社会的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

    B.文中三次写到姑娘皲裂的双颊,意在突显姑娘的家境贫寒和生活的艰难,渲染烘托“我”的忧郁和厌烦情绪,也是我产生忧郁和厌烦情绪的原因之一。

    C.这篇小说叙述“我”通过一件“偶然遇到的小事”,放弃了悲观厌世的思想,过上充实而有作为的生活。

    D.小说中的橘子是亲情和爱意的象征,它烛照着灰暗的生活,使人在沉重的生活重压之下看到希望之光。

    E.小说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具有灰暗的色调,渲染了冷漠的情结,不仅为后文姑娘抛橘子的细节作了充分的铺垫,也揭示了“我”的性格。

    2情感不仅是小说的感性要素,而且可能具备结构的功能。如果说文中“我”的感情是一条隐藏的线索的话,请你分析“我”感情变化的脉络。

    3对比是文章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小说中运用了哪几组对比?试作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是小姑娘,试结合文本,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探究,说一说你的看法。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抬头看见花

    ①早晨上班经过护城河岸,在花木交易区,看见大棚培育的鲜花散布在土里土气的旧物之间,甚是生动,我便买来几盆。小巧的花盆里,盛开着毛茸茸的红色小花,这种花在童年时的乡村很多见,它们叶子碧绿、花开红艳且日久不凋。乡下人管这种花叫长寿梅长寿是说这花好养活、花期长,的来意大约是它开在冬天吧。这花并无枝干,如一墩菠菜样贴地而长,花朵的形状如同一个小绒球,与的外形其实并不相干。

    ②我兴冲冲地把几盆长寿梅带到办公室,每个同事的桌角放一盆。已是寒冬,小城万物萧瑟,这一簇簇鲜艳的梅花,在桌案上火焰一般跳跃,同事们都很高兴。王老师大赞曰:以前是抬头看见一堆资料,现在好啊,抬头看见花!抬头看见花,多么好的意境,当我们俯案劳作,忙到头眼昏花、筋疲力尽时,一抬头,见桌案上一盆小小的长寿梅生机盎然地开着,多么令人欢喜!这长寿梅叶子碧绿浓密,几朵花鲜润地高出叶浪,像一些小手臂在跟你打招呼;数朵花参差地插在叶子间,有环佩叮当般的美感。看到此,心情怎能不澄澈、明朗、欣悦?肩疼、颈酸、眼累、心乏等等,都被这一盆小花儿给疏解了。

    ③乡下人在过年时,都要贴对联和红帖,那些小红帖就像寻找窝巢的燕子,落脚在农家屋檐下不同的角落,它们都写着相同的四个字:抬头见喜。一抬头,是红艳艳的希望,看见它,就是愉悦,就是欢欣,就是希冀,就是撞进门来的春天。

    ④我的一位女性好友,每次出门必然化妆并衣着讲究,尤其是在冬天,她穿着色彩艳丽的大衣,裹着飘逸的丝巾,戴着考究的帽子。她笑着说,我要给生活开朵花!其实,她是被花治愈的人。几年前,她生病在家,大家都很担心她。有一天,她走到窗前,突然看见光秃着枝丫的玉兰开花了,那玉兰将一柄花枝探进她的窗框,像画一样美好。那初绽的玉兰花点燃了她,她的内心一点点融化,从那天开始,她迅速康复。她还告诉我一个细节,当看见玉兰花开的那个上午,她推开窗子,楼下一个女孩正在仰头看花,目光对视时,给了她一个真诚甜美的微笑,这笑和花都是治疗她的药引子。所以,她现在也想做一枝花,开在严寒的冬天里,把别人心里的冰融化。

    ⑤一日,孩子在阳台喊:快看,‘黑森林’开花了!”“黑森林是我家旁边的原生态植物园,里面有很多落叶植物,到冬天全都褪去叶子,赤裸着黑乎乎的粗裂枝干,风景单调得很。眼下隆冬天气,黑森林怎么会开花?我从阳台看过去,那些黑乎乎的树枝上,还真是闪闪烁烁地着不少,有的像桃花般粉红,有的像石榴花般鲜艳,也有迎春花一样金灿灿的,花朵间还有些绿色叶子,看起来春光灿烂。我忍不住好奇,就去看个究竟。远远见一个老人手里拿着花往树枝上绑。见我看她,便笑着解释:攒下些鲜花、礼品盒包装纸,都那么新、那么鲜艳,不如做成花儿,叫它们再开一次。让我惊异的是,这个老人竟然是植物园大门口卫生间的看护人。她和老伴一起来我们小城打工,就住在卫生间旁边的小储物间里。卫生间周围都被她栽满了花,娇艳的凤仙花和高大的蜀葵、美人蕉开得春光流泻,惹人注目。我曾看到在小储物间里,她那穿环卫工作服的老伴坐在马扎上喝酒、吃饺子,两个老人都幸福满满的样子。我帮着老人往树枝上绑花儿时想,这些包装纸大约是她老伴捡来的吧,但是它们做出的花儿却一样的光彩绚丽。

    ⑥再从阳台上眺望,那一树树花让我心情莞尔、无比温暖,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她和那些花儿像一轮月亮,照着我和更多人的梦。

    ⑦我还曾走进一个孤寡老人的家,他的腿病使他行走艰难,病发时下不了炕、出不了屋子。他的屋子狭暗,但窗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木花。他将树枝削掉外皮,削出一层层木屑,木屑不落,卷起来像层层花瓣。他拿颜料将那些花儿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然后在窗台那一块长满孔洞的皱麻石上。坐在木花旁边的他乐呵呵的,不见困顿之情。现在想来,那些生动的色彩是他为自己制造的阳光和火焰,他用来温暖、照耀自己。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从苦闷里抬起头的刹那,看见的是鲜艳的花,是人人期待的春天。

    ⑧抬头看见花!这非常值得期待。在喧嚣忙碌的生活里,累了、乏了、倦了的时候,猛然一抬头,与一树花对视,这是多大的幸福啊!但四时有序,花开有时,那一束花开常常被辽阔的苍茫代替,被嘈杂的市声淹没。在没有花开的时节,乐观的人们从不等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纯洁而向美的心灵去创造,让寒冬开花,让枯枝开花,让石头开花。。。。有些花不是开在枝头,而是开在心灵深处。它们坚强而鲜艳,它们并非来自季节的恩赐,而是来自强大的内心。

    ⑨我们可以一边做幸福的看花人,一边把自己活成一朵花,开成一种风景,成全抬头看见花的景致和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月5日,有删减)

    【1】阅读全文,完成以下表格空白处的内容概括。

    看见的“花”

    “花”带来的美好感受

    “我”带回办公室的长寿梅

    澄澈、明朗、欣悦,疲劳和心乏都被疏解

    一柄探入窗框的玉兰

    (1)

    (2)

    (3)

    一个因为腿病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制作的鲜艳木花

    (4)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

    他拿颜料将那些“花儿”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然后“”在窗台那一块长满孔洞的皱麻石上。

    【3】文章第⑤段描写黑森林还未被装扮时的单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抬头看见花”为标题,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好处。

    【5】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选取一个侧面或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不得抄袭或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等信息;

    (4)其中书写分5分,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大方。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