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莆田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阁夜》一诗中涉及的文化常识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五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段,每个时段被称为“更”。五更在寅时,相当于现在3点—5点。

    B.鼓角:战鼓和号角,二者都是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

    C.夷歌: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为“夷”。诗中的“夷歌”指当时东方民族的歌谣。

    D.卧龙:比喻隐居尚未显露才能的人,诗中指诸葛亮。杜甫常借用与诸葛亮有关的典故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世纪初英国牛津和剑桥等大学规定对于犯有不端行为的学生,将其姓名、行为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即使不是终生不同凡响,也会使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名誉扫地。

    ②古今中外,总是在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资本重组。

    ③2017年五一期间,电脑漏洞威胁接踵而来,国内各大安全厂商拭目以待,迅速推出防护措施。

    ④美国NBA洛杉矶快船队老板唐纳德·斯特林涉嫌种族歧视一事一经爆出就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众多球员与老板都对他表示强烈的抗议,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站出来表示了谴责。

    ⑤在本次公益阅读推广活动中,与会专家们对儿童图画书、童话诗、幻想文学等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学理分析和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

    ⑥最近,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不断被“丢书大作战”刷屏,这个公益活动源于英国伦敦,现在也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A. ①②④   B. ④⑤⑥

    C. ①②③   D. ③⑤⑥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日前表示,将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各地工矿企业废渣的排放、转移、收集和集中处置行为,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B.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家长只有严于律己,树立正面形象,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才能避免孩子今后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C. 如今,使用微信聊天已经成为手机族进行交流的又一便捷方式,微信交流人群范围不断扩大,已由最初的青年人逐渐扩大至中老年人。

    D. 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的邹静之认为,韩剧能够在亚洲地区走红,主要原因是韩国的编剧和导演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与深度发掘功不可没。

  • 4、中国的古典小说中,有些在成书之前就有说书人说演。下列哪部作品在成书之前没有说书人说演?( )

    A.《西游记》

    B.《红楼梦》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被称为大衣哥的山东农民歌手朱子文,今日虽然己算是知名人士,但始终过着箪食壶浆的生活,那种草根本色丝毫都没有改变。

    ②近几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③领导带头遵纪守法,就会产生上行下效的积极效果,形成良好风气。

    ④雷锋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对自己的生死置若罔闻。完美地诠释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⑤他体味过患病无钱医治的滋味,感受过被免掉三四千块钱医药费的幸福瞬间,所以他对窘境中的病人能感同身受

    ⑥近年来,景区门票涨价的消息总是不绝于耳,公众普遍感到旅游景区越来越让工薪阶层去不起了。

    A. ①③④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湖

    蒋冬梅

    ①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也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②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叉对峙过。

    ③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④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乌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⑤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事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⑥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几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⑦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⑧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⑨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⑩师父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

    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只有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扶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准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寂寞地坐在师傅坐过的位置,咧开嘴,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注:查干湖冬捕,即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或称渔),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习俗),极富民族特色,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小说第⑤段的场面描写。

    【2】结合文本,分析“鱼把头”这一群像的特征。

    【3】小说的结尾没有交代是否能捕到大鱼,这样结尾有什么妙处?

    【4】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第⑧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2)阿房宫在火光中化为灰烬,唐代诗人杨敬之在《华山赋》中写道:“小星奕奕,焚咸阳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 ”。

    (3)《离骚》中说世俗人善于投机取巧,违反规矩,又任意改变措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 8、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能无怨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屈原的志向可与日月争辉。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屈原的文章,认为屈原的文章意旨博大、含意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 ___________,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欲投人处宿,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3) ___________?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4) 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5)知我者谓我心忧,___________。(《诗经》)

    (6)云散月明谁点缀?___________。(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7)丈夫志四海,___________。(曹植《赠白马王彪》)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大学》)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5)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难以实现的惆怅。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成就“一家之言”。

    (2)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的景象,也表现出诗人广阔的人生视野。

    (3)古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逄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事居穷道不穷”一句中两个“穷”的意思不一样,后者是“穷尽”之意。

    B.诗歌颈联视听结合,写绿竹摇曳、泉水潺潺的诗意之景,表现作者闲适淡泊。

    C.全诗以议论收尾,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勉励侄子年轻时要勤奋努力莫虚度。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

    【2】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B.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C.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D.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代科举考试分为殿试、会试、州试、乡试。

    B.“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很有学识,受人赏识。李迪将文章给柳开,得到柳开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果然高中进士,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善于谋划,力主赈灾。李迪休假忽诏内东门,仁宗问他如何应对蝗灾旱灾,他认为应打开内藏库来借给国家赈灾,仁宗高兴地应允。

    C.李迪刚正不阿,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富有胆量,豪气非凡。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5】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 年抗击“非典”,他不顾生命危险诊治危重病人。今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年过八旬的他又奔赴抗击疫情的一线。有媒体评价他,“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可他说,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材料二: 2020年3月5日,正在一线抗疫的钟南山给全国的青少年写下了如下的寄语:

    为祖国、为人民,为肩上的责任,钟南山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他作为一位医生的初心与使命。真正做到了“以行证道”。

    请结合材料和你的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以行证道”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